梁观福谈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粤北的历史贡献

新浪广东
关注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自此南昌起义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八一建军节”成了中国人民法定的节日。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90华诞前夕,记者就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粤北的史实,采访了市史志办原副主任、文史研究专家梁观福。
梁观福说,“八一”南昌起义南下广东,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转战闽赣湘来到粤北仁化、曲江、乳源、乐昌县,进行“朱范合作”、支持“地方农民暴动”、开展“犁铺头练兵”、策划“宜章暴动”和“湘南起义”,展开“坪石大捷”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不仅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军事战略思想作出了贡献,也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重新点燃和推动粤北武装斗争的开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1伟大实践:武装斗争与农运相结合
梁观福分析道,南昌起义在胜利后又遭到了挫折,原因之一是起义军急于南下广东寻找出海口求得外援,一路行军作战,只注重武装斗争,无暇顾及发动群众和土地革命。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朱德认为中国革命问题就是农村和土地问题,他深刻吸取了南昌起义的沉痛教训,为求起义军余部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对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并率部向他认为敌人兵力薄弱,农民运动搞得早,是理想立足地的湘粤赣边界进军。
南昌起义军余部来到粤北期间,朱德对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探索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朱德率部队进入仁化董塘时,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恢复农民协会,对恶霸地主进行公审和判决,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号召群众建立革命武装坚持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在曲江犁铺头驻扎时,部队晚上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到农村去宣传和发动群众,打土豪,支援当地农军组织的西水暴动,协助当地重建和恢复农会,发展了农民武装。从此,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走向了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广阔道路。
此后,武装斗争与农运相结合的道路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到“坪石大捷”和湘南起义过程中。朱德在坪石确定湘南总起义的总方针和行动步骤时,就特别注重并牢牢把握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相结合的大方向,发动了100多万人加入席卷湘南的革命风暴。
2战略原则:正规战向游击战嬗变
梁观福谈到朱德在粤北革命活动,从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时说,朱德这种战略原则的转变,为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战术形成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观福说,南昌起义结束后,起义军部队没有经验,依然沿用北伐时期的正规战而受到挫折。朱德是一位成熟的军事家,在护国战争和西南军阀混战时期,以及留学德、苏期间,就成功地运用过游击战术,以少胜多,这些经历成为了他游击思想的萌芽。当他率起义军余部转战到赣南进行整训时,就对“从打大仗到打小仗”游击战“新战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进入粤北曲江驻扎犁铺头后,朱德抓住了隐蔽的有利时机和宽松的休整环境,掀起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新战术练兵运动。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将我国传统作战方法和国外先进战术相融合,草拟了《步兵操典》和《阵中勤务》两部教材,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提出了必须灵活运用的战略战术,对游击战术进行了升华、归纳和总结,提出了28字游击方针:强敌进攻莫硬打,抓敌弱点我猛攻,孤敌疲敌我围歼,常遣精兵骚扰敌。这28个字新战术标志着朱德游击战思想的形成,也表明部队开始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当时,朱德派起义军余部两次配合曲江西水农民暴动的战斗就是采用游击战术方式进行的。
1928年1月湘南宜章年关暴动成功后,朱德与许克祥在坪石一战,将犁铺头形成的游击战术付诸于实践。面对敌兵力数倍于我的情况,朱德扬长避短,避免同敌人拼消耗,战斗中主动使用游击战术的“退、扰、打、追”,取得了坪石激战的胜利。“坪石大捷”是南昌起义军南下潮汕失败之后,起义军余部改变作战方法首次获得的重大成功,并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优秀战例。
梁观福总结道,朱德在开展练兵运动时形成的28字游击战术,不仅在坪石大捷战斗中起到明显的效果,此后湘南起义所有的战斗,均采取游击战法进行,屡战屡胜,显示出朱德游击战战术原则的威力和正确性。朱德的28字游击战术,为后来红四军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争基本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建军先导:湘南暴动初显锋芒
梁观福向记者介绍说,朱德在粤北活动期间,充分利用在国民党军队范石生部掩护下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练兵运动,不仅提高了部队的军事素质,形成了新的游击战术,为后来的“坪石大捷”,乃至整个湘南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朱德与范石生合作之事被暴露后,范不仅没有按蒋介石的旨意逮捕朱德,消灭其部队,反而密告朱德尽快离开曲江,并送上路费和武器,保护和壮大了起义军余部。
1928年1月上旬,朱德率部进入乳源梅花大坪杨家寨(现属乐昌市),与陈毅、王尔琢、胡少海以及乐昌、宜章农军负责人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制定智取宜章的暴动计划。“宜章暴动”的成功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成立工农革命军后,朱德又率部以新的游击战术,击败了企图消灭革命军的许克祥部,取得了坪石战斗的胜利。“坪石大捷”,不仅充实了朱德部队的装备,也鼓舞了工农革命军的士气,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湘南起义提供了条件和奠定了基础。
坪石战斗结束时,朱德在乐昌坪石会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分别召开了特别会议和联席会议,研究制定湘南总起义的总方针和行动计划。决定根据湘南敌人空虚的形势,立即挥师从坪石北上郴县、耒阳等地组织发动湘南总起义。湘南总起义失败后,朱德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挺进,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梁观福说,上述历史表明,朱德在粤北的革命活动,与宜章暴动、湘南起义有着密切的重要关系,为其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做好了准备,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意义上说,粤北成为湘南暴动和总起义的策源地。没有朱德在韶关继续进行的统一战线,起义军就不能再次保存下来而且发展壮大;没有朱德在曲江练兵并总结形成的游击战术,也不可能有“坪石大捷”;没有杨家寨、坪石、皈塘会议,也就没有宜章暴动和湘南起义,乃至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
4点燃火种:粤北斗争汇入滚滚洪流
梁观福道,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在粤北的活动对当地革命斗争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是重新点燃了革命火种,推动了农民暴动的开展,使之成为广东“东江之后的第二割据局面”;出现“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仁化暴动”;促使粤北武装斗争再次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
朱德率部从湘南汝城进入仁化,为点燃和发动仁化暴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组织和军事基础。仁化地方革命武装的重新建立和加强,为仁化暴动后来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来阮啸仙在这良好的基础上,领导和指挥仁化暴动进入了一个新高潮。暴动坚持了10个月之久,被中共广东省委称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受到中共六大代表和共产国际的关注。
朱德两次派部队支援曲江西水暴动,使暴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推动了暴动的继续开展。暴动虽然失败,但对推动和形成全北江农暴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造成广东“东江之后的第二割据局面”。而乐昌的农暴也是在朱德部队推动下发动起来的,恢复农会,重组农军,配合朱德部队作战。坪石大捷后,乐昌农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乐昌独立营”并跟随朱德参加了湘南起义,其部成为“工农红军第四军第29团第三营”。
梁观福最后对记者说,北江农暴从高潮转向了低谷以后,曲江、仁化、乐昌农暴依然得到朱德的帮助和支持,其队伍在北江党组织的领导下,相继转入粤赣湘边的游击战争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可以说,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转战粤北的历史贡献,无可争议地进入中国革命史册,其光辉历程永垂青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