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事关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今明两年,广州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紧要关口。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决心和意志,保持定力,抢抓机遇,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改革创新开放支撑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广州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今明两年,广州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紧要关口。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决心和意志,保持定力,抢抓机遇,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改革创新开放支撑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广州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持主导产业引领、核心企业带动和产业生态支撑,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IAB)和新能源、新材料(NEM)产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广州创造”跃升。支持各类中介机构健康发展,推动信息、科技、商务、软件、金融、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发展,在保险、文化、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培育中高端消费需求。千年商都是广州的传统优势,这绝不能丢。要大力提升商贸等优势服务业,促进广交会升级发展,提高会展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之都。建立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培育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提升商旅文融合发展水平,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规划建设设计园区,打造时尚之都和国际设计之城。发展壮大海洋经济,优化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升级海洋船舶工业,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实施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引导各区科学明确产业定位,实行分类考核,走差异化发展路子,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重大项目融资对接常态化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在穗金融机构发展,争取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培育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法人金融机构,打造一批公共金融服务平台。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制定实施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企业上市,鼓励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创新金融健康发展,促进产业金融、特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有序发展。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推进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强化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重点领域监管,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强化质量标准品牌工作。对标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品牌,建立各行业各领域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显著增强我市经济质量优势。巩固和发展国家质量强市创建成果,推广应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促进质量管理、质量技术、质量工作方法创新,增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加大国家质检中心、全球质量溯源实体中心等平台建设,把安全性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推进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加快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支持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形成技术标准,建成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着力发展品牌经济,建设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打造更多百年老店和金字招牌,集聚更多国际新品牌,鼓励企业、园区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国商标金奖、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增创经济效率优势。新常态下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投入产出比较的竞争、效率高低的竞争,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竞争。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除无效供给,推进“散乱污”企业关停并转;加快培育新动能,大

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做好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和“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摸清全市经济底数和产业状况,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广州发展的命脉,是决定广州能否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要素。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聚焦经济发展主战场,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人才政策。充分发挥广州科技教育医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和城市生活成本相对合理的优势,实施高层次人才认定培养资助和服务保障方案,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高端人才及团队。实施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建立外籍归国高层次人才创办内资企业、职称评审、出入境和居留等绿色通道。精准实施人才服务,试行人才绿卡前置发放,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做到情暖人才家、老小同关注。激发保护弘扬企业家、创业家精神,与企业既不勾肩搭背、又不背对背,构建更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培育羊城工匠行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倍加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成长。

(二)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

培育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坚持价值创新引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IAB)和新能源、新材料(NEM)等主导产业,加大力度引进一批、通过技改壮大一批、着眼长远培育一批,把重点放在培育壮大上,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升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和行业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出台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政策,完善孵化链条,做强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大量创新型中小微企业。

提升高精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要紧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着眼广州未来5年、10年引领发展及早谋划,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工业互联网、干细胞、集成电路、量子通信、区块链、可燃冰、石墨烯等领域取得突破。强化创新基础设施支撑,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再生医学与健康科学等省实验室,争取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广州。推进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发挥驻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办事处作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结构优化、增量扩大,提高科技成果确权和转化效率。用好省下放的正高级职称评审权,在选人用人、编制管理、薪酬分配、职称评审、设备采购、科研立项、成果处置等方面,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实施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枢纽城市和交易中心建设,发挥知识产权法院作用,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作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确保创新不同阶段都能得到金融产品的有效服务供给。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在穗的中央、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都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支持他们在广州发展。进一步开放创新要素市场,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厚植产业配套优势,推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各类创新。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降低创新创业创造门槛。加强创新教育,倡导创新文化,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办好创交会、小蛮腰科技大会、官洲国际生物论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吸引国内外人才创新来广州、创业到广州、创造在广州。

(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广州发展的重大机遇。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力争将一批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年度计划。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对接,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引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强化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供给,集聚全球科技产业创新要素。聚焦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建设。参与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金,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携手港澳发展离岸金融。拓展与港澳在教育、医疗、法律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为港澳同胞在穗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打造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推动落实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建设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国际化规则示范区,增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能通关、数字口岸等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争取自由贸易港政策,率先在服务贸易开放、货物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探索实践。推进南沙副中心建设,加快明珠湾、南沙湾等功能区发展,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大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创新产业导入力度。全面落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把南沙建设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区和示范区。

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强化“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功能,实施新一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两大重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构建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壮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服务贸易、汽车平行进口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鼓励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品牌产品出口。优化进口促进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消费品等进口。整合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推动引智引技引资向更高阶段发展,大力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支持企业有序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

扩大《财富》全球论坛效应。落实论坛合作成果,力争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拓展论坛联系渠道,借力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等平台,吸引更多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来广州投资兴业。精心举办《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等高端活动,争取承办更多国际性高端工商、学术、行业及政府间会议活动。实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三年行动计划,筹建新的国际会议中心,发挥驻穗领馆桥梁作用,用好华侨华人等海外资源,推动在国际主要城市设立商会组织,完善国际友城布局,不断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