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事关注

曾为亚运会助阵的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又来广州啦,这次带来的是……

摘要: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近日应邀来到广州,在星海音乐厅举办“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由此拉开广州“名家系列”专场音乐会的序幕。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近日应邀来到广州,在星海音乐厅举办“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由此拉开广州“名家系列”专场音乐会的序幕。

被格莱美奖评委誉为“最中国的声音”,雷佳一直以“新国风音乐”的倡导者与传播者活跃于海内外乐坛。这场音乐会将集中展示雷佳多年深入民间采风,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实践成果。日前,记者对话雷佳,了解她在保护、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进行的探索。

诠释“耳熟能详”与“耳目一新”的民歌心灵史

14 日,广州星海音乐厅“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著名歌唱家雷佳博士一开场就为广州观众献上湖南花鼓戏丝弦小调《洗菜心》,雷佳一袭素衣,亮嗓独特而精熟的弹舌音,编配采用弦乐五重奏加钢琴,与笙、打击乐融为一体,精致的舞美顿时把长居都市的观众拉回乡间淳朴的情景中。无论是否深入接触过民间音乐,无一不被音乐的质感与氛围的营造所打动。

这恰恰是雷佳在攻读艺术学博士期间孜孜以求的境界目标。在导师悉心指导下,雷佳更加坚定了扎根土地、用歌声追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事业追求。

这场演出是雷佳博士毕业系列音乐会中的一场,从选曲可见雷佳和她的团队的用心:不仅要“耳熟能详”,更要“耳目一新”。15 首歌曲涵盖了全国 14 个省份、6 个民族和多种语言和方言,如东北民歌《摇篮曲》、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江浙吴语小调《紫竹调》等观众所熟知的民歌;亦有侗族大歌改编而成的《夏蝉之歌》、闽南民歌《丢丢铜》、湖南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等。

“民歌是非常有价值的。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民歌、民谣写下了人民的心声,歌声里有爱情、有思乡、有家国情怀,所以民歌也是一部心灵史。”雷佳表示,对照世界各国的作曲家从各民族的民谣中提炼元素进行艺术化表达,交响音乐语言也是她在创编这场音乐会时和团队着力呈现的方面。

最“接地气”的民歌“学院派” 不为凸显唱功而唱

对于一个歌手来说,要兼具传统又有新意地演绎这些语言音域各异的民间歌曲并非易事。自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之际发行的专辑《中华56民族之歌》作为“文化国礼”亮相,收集的56首民族歌曲有不少是首度得到梳理和发表,以民族文化使者的身份传遍海内外,并且在民族音乐史上写入划时代一笔。雷佳原汁原味地演绎广受推崇。

有学者认为,当今民歌界出现了“千人一声”的局面。而雷佳却做到了用差异化的嗓音去表达民歌内涵,这也是她从大学时期开始专心探索,积十几年之功厚积薄发的成果。

湘女雷佳是听着地道花鼓戏长大的,童年的音乐记忆帮助她在寻根溯源的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为了抓住这些民歌的“神韵”,雷佳花了相当大的力气学习各民族的语言,仔细琢磨歌曲背景,令演唱会中的每一首歌都尽量还原其语言特色,并且用最适合的技术去润色。

“有些语言学起来对我来说比较难,比如藏语和蒙古语;但最难的就是要在这一场音乐会里不断转变语言,特别是音程和语速,唱完就要迅速调整过来,要保证吐字清晰。”雷佳说。

雷佳表示,创作这台演唱会时,并没有一味凸显唱功。“而是更多地从展现这些歌曲的内涵出发,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些珍贵的声音。”

可以说,雷佳从演唱《蒲公英的天空》,而后创作一部《中华56民族之歌》确立极具个人风格的唱法,传唱民歌真正的形神韵味;直至这场“源远流长·寻根之旅”专场音乐会,她完成了个人在民族音乐艺术上的理论进阶与技术突破。

“和老乡们一起唱歌,自然的就可以被那种纯挚自然的唱腔所打动。”雷佳在西安演唱会筹备之初也去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再次聆听秦腔、碗碗腔等戏曲演唱,向当地艺术家学习。

传承民歌传统,树文化自信

“我骑着马儿唱起歌儿,走过了伊犁。看见了美丽的阿瓦尔古丽”。赢得现场乐迷随节拍唱和的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在成功的改编和演绎之下紧紧地抓住了观众。其中弦乐四重奏、吉他和非洲的金贝鼓三种元素出现在编配中,音乐织体显得线条悠长且旋律极富动感。整体音色显得“土洋结合”,在旋律场域的纵横之间,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交织交响的过程。

“新国风”的音乐理念与当下时代的脉动接轨,把曾经默默流传于山野田埂的民间歌谣带回到的观众身边。为了让年轻一代便于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故事和情感,雷佳和创作团队在编曲上别出心裁,使歌曲的“形”加入了时代感。

雷佳说“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民歌的语言、文化、历史背景做一个立体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创新。”改编源自传统,又将汇入艺术发展的流向中去。

从本场音乐会主创和编配团队组成可以看出,传承与创新的主题仍一以贯之。音乐会主持由民族音乐学家、全国政协委员田青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中国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夏小汤执棒。青年作曲家赵麟、王喆、杨帆、杨一博、张巍、张帅等担纲编配。

启用年轻的编曲团队,以古典弦乐五重奏打底,引入民族乐器渲染,配置出全新的小型乐队,是雷佳与她的团队进行编配创作时为观众构筑的一个全新的音乐场景,展现地域文化和中西音乐语言的交融。

“我们对民族音乐是存在敬畏之心的。”雷佳认为,认真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之后,对文化要素的了解成竹在胸。“要在当今这个时代把民歌唱响,唱到观众心中,首先要理解前人留下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

她和团队把这种改变建立在多次调研、讨论的基础上,整个团队为编配数易其稿,选用室内乐的形式呈现,希望用人们熟悉的艺术形式把民歌唱进观众的心中,让民歌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乐见的一部分。

挖掘南粤音乐土壤,采集客家、岭南音乐传唱

自 2003 年在广州举办的金钟奖舞台上捧回声乐比赛金奖第一名,雷佳和广东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把广州视作她的“福地”。

十几年来,雷佳不断携佳作助阵广州的大型盛事,如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演出的歌剧《木兰诗篇》,2015年来穗巡演的民族歌剧《白毛女》等,在给观众带去高质量艺术精品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之路。

此次到广州演出,雷佳还将到广东多地进行采风、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及广州各界的朋友交流分享近年的艺术探索。广东近年涌现的声乐人才,古典音乐的蓬勃发展乃至专业乐迷的高素质、艺术审美,观演氛围和共鸣感之强,都给雷佳留下深刻印象。

雷佳留意到广东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而客家文化又很有代表性。历史上从北向南的几次大迁徙都让客家文化得以多元发展,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

“我唱过不少客家民歌,《中国山歌》在专辑中收录过。”雷佳表示,2017 年参加《耳畔中国》的节目录制时,还跟参赛的一位客家女孩现场对起了山歌。她计划近期跟团队一起前往客家文化所在地,在采风中收获创作灵感,唱出地域特有的精气神。

【记者】刘丹颖

【校对】曹柏英

【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