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南海拥抱大湾区美好未来 南海借桥搭线融入大湾区

新浪广东
关注昨日上午9时,筹备6年、建设9年、连通粤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幕后,有“南海制造”的身影:九江的一家本土企业为大桥通畅提供了清障设备,可及时、高效、快速、有序地清理交通事故,最大限度地保障港珠澳大桥高速公路的畅通运行。

10月24日,车辆从东人工岛出隧道后,向香港方向行驶。新华社发
一桥飞架三地,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使得珠江西岸与香港实现直接陆路相连,从珠海、澳门到香港的陆路车程也从3小时缩短至不到1小时。这意味着,在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粤港澳城市间“内循环”大大提速,跨区域“同城时代”即将到来,在此背景下,南海如何发力?
A 大桥背后的“南海制造”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如何保证路面救援、施工、维护等工作的安全?九江一家本土企业出了一份力。
九江粤海清障车成大桥“安全卫士”
2017年12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公开招标主体工程第一批拯救及养护设备,以国际标准严格要求招投标。经过一系列严苛的挑选,九江本土企业——广东粤海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海汽车”),凭借多款自主研发生产产品及多种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与中铁物资集团代理的徐工、中联重科共同成为大桥主体工程首批拯救养护设备的服务商。
今年4月10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首批45辆拯救及养护设备,由中铁物资集团正式交付港珠澳大桥局。其中,粤海汽车提供的道路清障设备9台,包括平板型清障车、全落地型平板清障车、随车吊型平板清障车、重型平板清障车、大型拖吊连体型清障车、高空升降平台车等自主研发的产品。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通道,在营运管理上,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延续了一贯的严格要求,对工程车辆的技术指标、性能水平、防腐能力、售后服务等环节都提出了十分严格的技术要求。
广东粤海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彭铭雄表示,粤海汽车一直坚持研发创新,生产高品质、实用、耐用的清障车产品,本次提供的清障设备有助于及时、高效、快速、有序地清理交通事故,最大限度地保障港珠澳大桥高速公路的畅通运行。

10月24日,旅客在穿梭巴士上等待出发。
作为唯一一家入选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首批拯救及养护设备供应商的民营企业,粤海清障车将成为港珠澳大桥的“安全卫士”,守卫着大桥、通行车辆以及旅客的安全。“作为民营企业能承担如此重要的社会责任,是粤海汽车的骄傲。我们将继续坚持使命,用工匠精神为刷亮中国制造名片贡献一份力量!”彭铭雄说。
其实,这并不是粤海清障车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大项目、大活动中。在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活动中,粤海汽车都为道路救援保障工作提供了清障车设备。
粤海汽车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九江进口汽车维修中心,主要产品有粤海牌清障车、粤海牌高空作业车、粤海牌淤泥抓斗车。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创新发展,2009年粤海汽车被授予“广东省装备制造50骨干企业”称号,并成功组建广东省清障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有专业研发技术团队30余人,自主研发的清障车申报专利产权35个。
如今,“粤海牌”道路清障车拥有载重量从2吨到60吨共150多个规格品种,是目前国内清障车品种最齐全的厂家。据统计,国内每卖出3辆清障车,就有1辆来自粤海汽车的生产车间。此外,粤海汽车的产品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总值超过1000万美元。
B 南海借桥融入湾区经济
“大桥时代”来临,珠江口西岸的中山、佛山、江门、肇庆等城市也将直接受益,这些城市将得以同时接纳广州、香港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双重辐射,一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那么,已经“望风而动”的南海将如何借港珠澳大桥,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以及港澳的对接?
参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增强了珠江西岸地区的区位优势,对这一区域城市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进而更好融入全球化市场、改善产业结构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南海将抓住这个宝贵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等城市在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上的对接,参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南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经贸)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港深是创新高地,南海正在加快构建“两高三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着力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穿戴制造、生物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事实上,早在2017年7月,南海区就在深圳设立了投资促进代表处,其目的就在于深度对接深圳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标杆企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东西岸产业牵手。如今,通过链接深圳的资源,位于丹灶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产业园已经初步成型,产业园已经引入57家高成长科技企业,涵括人脸识别、无人机、物联网等领域,未来将吸引300~500家企业入驻。
拥有多个平台,是南海加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抓手。南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副局长杨明表示,三龙湾三山片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为南海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重要抓手,三龙湾三山片区正在打造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将有力促进粤港澳的产业合作与交流;广东金融高新区正发挥省级金融平台的产业基础优势和集聚效应,300多家全球知名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其中,为国际资本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机遇。
新南海车站将开通港珠澳大桥快速客运线
10月19日,佛山市交通部门到南海调研交通发展,公布最新消息——原址在南海桂城的南海汽车客运站,计划于2018年10月31日搬迁至佛山西站。届时,旅客从佛山西站出来,即能方便快捷地就近在南海车站搭乘客运班线前往省内外城市。
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孔小虎透露,搬迁后的新南海车站将筹划开通佛山西站至港珠澳大桥城际快速客运线路,通过接驳专线前往澳门和香港。
初定港珠澳大桥客运班线将选择9~13座中巴车型,将尝试采用网约定制模式运营,客满即走,根据预测,新线路开通后,市民乘客车从南海出发到香港起码节省一小时的时间,到香港机场只需约2小时40分。
旅行社量“桥”定制产品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催生了新的旅游经济。昨天,记者随机采访南海部分旅行社得知,不少旅行社早已为港珠澳大桥量身定制了旅游线路。
“我们设计了两款一日游线路,一个是‘珠海—港珠澳大桥—南海’线路,一个是‘中山—港珠澳大桥—南海’线路。”佛山富盈假期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李敏盈介绍,这是公司首次以“桥”为卖点,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
李敏盈进一步介绍,从旅游角度上看,港珠澳大桥亮点纷呈。一来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无论是施工难度还是沿途景观,都值得顾客细细品味、专程造访;二来是港珠澳大桥横穿伶仃洋海域,幸运的旅客还能邂逅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
同样看好港珠澳大桥将成为佛山市民尝鲜热门景点的,还有佛山广之旅。“南海的首发团定在11月1日,现已有不少市民报名参加。”佛山广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关宇通介绍,为了迎接港珠澳大桥旅游线路正式开通,20多名导游已经完成解说培训,确保旅客在欣赏港珠澳大桥沿途美景的同时,全方位领略“世界新七大奇迹”的魅力。
C “香港+南海” “澳门+南海”的新畅想
港珠澳大桥通车,拉近的是南海与港澳的物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南海来往港澳更为畅顺,三地产业的交流互融,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交流也将更加频繁。
港澳社团乡亲搭线拓宽南海与港澳合作空间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实现南海与港澳在经贸、文化更加紧密的互联互通。”南海区外事侨务局局长丁幸媚表示,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南海将利用旅港旅澳南海社团资源优势,联动港澳乡亲拓宽南海与港澳交流合作空间。
如何拓宽交流合作空间?首先是要“引进来”。接下来,南海将以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通过社团资源面向港澳积极宣传推介示范区建设的理念、优势、成果、目标,通过港澳社团、乡亲牵线搭桥,吸引高端优质项目落户示范区。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跨境巴士到达珠海口岸。
有了“引进来”自然还要“走出去”。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区外事侨务局将积极发挥沟通联络优势,一方面作为投资信息情报站,广泛接收港澳投资营商信息再及时传回本地;另一方面作为对接桥梁,通过联系港澳各界机构及人士,配合本地企业及项目走向港澳。
“‘引进来’又‘走出去’,才能助力南海与港澳之间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丁幸媚介绍,未来,区外事侨务局将充分发挥港澳社团和乡亲的“国际智库”和“超级联系人”作用,促进两岸三地信息沟通、资源对接,持续提升南海综合竞争力。
反响
企业家计算经桥运货的“优惠差价”
“期待那么久,终于开通了!”港珠澳大桥开通当日,佛山市南海智星铝合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亮标时刻关注着手机上关于大桥开通的即时资讯,往返南海香港两地超过30年的他,将多了一个新的路线选择。
“现在虎门大桥的车流量实在是太大了,一堵就是一个多小时。”作为南海海联会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邵亮标时常带领香港的企业家回南海考察,为南海招商引资搭桥牵线,然而动辄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无疑是在消耗企业家对南海的热情与期待。
邵亮标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搭建一条新动脉,将大湾区中的几座核心城市贯通起来,南海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南海的制造业配套非常完善,产业基础雄厚,对于香港的企业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他相信,大桥开通后南海与珠海、中山等地的产业联系必然更为密切,在南海的企业家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城市的优势。
开通当日,邵亮标已在研究港珠澳大桥货运的收费标准。“就现时收费标准而言,我会考虑将加急的货物经港珠澳大桥运送。”他算了一下,货物经港珠澳大桥直达香港,将比经由黄埔港或三山港航运要节省3至4日时间。
“两栖”教授往返香港更方便了
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的陆续开通,对于南海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来说,都将带来更多利好。
对于每周穿梭在香港、深圳、佛山三地的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李世玮教授而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无疑是一个大喜讯。
李世玮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2012年南海区政府及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发光二极管与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李世玮担任中心主任。李世玮告诉记者,他每周一半的时间在香港,一半的时间在内地,以前从香港到南海来要辗转多地,如今可以通过大桥往返,就方便了许多。
“香港的优势在于人才和技术,可以借助香港、澳门的国际平台,推动全球资本、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南海汇聚。”李世玮介绍,为利用香港的创新优势,今年3月,香港科技大学南海创新中心在香港揭牌成立,双方探索建立“离岸孵化”新模式。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程虹文/珠江时报记者柯凌娜李年智周钊泷梁雅诗程虹
(来源:珠江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