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事关注

百城故事 东莞改革开放40年:从洗脚上田到社会中坚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2016年,权威机构公布《2015年中国城市包容度排行榜》,东莞击败“北上广深”位居榜首。2017年,GDP总量达7582.12亿,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19,民营经济实现增加3739.4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9.3%,已占了经济总体的半壁江山。

划重点:

“两头在外,借船出海”的“三来一补”企业从东莞出发,后来遍及珠三角乃至全中国。

2016年,权威机构公布《2015年中国城市包容度排行榜》,东莞击败“北上广深”位居榜首。说东莞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名符其实。

2017年,GDP总量达7582.12亿,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19,民营经济实现增加3739.4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9.3%,已占了经济总体的半壁江山。

1978年,新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诞生于东莞虎门。“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带有实验性的企业贸易形式,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从此步入快车道。

“两头在外,借船出海”的“三来一补”企业从东莞出发,后来遍及珠三角乃至全中国,东莞迈出了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第一步,一批农民转型升级办厂经商,他们构成了现在莞商的中坚力量,昔日的农业县成了中小民营企业云集之地,东莞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洗脚上田

珠三角一带解放后曾发生四次“逃港潮”,毗邻香港的东莞裹挟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逃港者。生于塘厦镇龙背岭村的叶小红的丈夫,参加了1979年最后一次逃港潮并成功。那一年,叶小红22岁,她拥有客家妹传统的勤劳朴实,精明强干。除了照看孩子,操持家务之外,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劳作,里里外外一把手。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的12亩地不够种,不知疲倦为何物的她又承包了生产队的20亩地,后来再承包了300亩果园。不久,叶小红成了声名远播的红姐,她靠果园赚了第一桶金。

时势变迁,当年的逃港者以为幸福在彼岸,后来发现自己过得还不如家乡的亲人。多年之后,红姐老公从香港回来,帮她打理农庄,逢人便夸老婆能干。

红姐老公逃港的1979年,位于东莞水乡麻涌镇的钟松焕家里正好盖起了三层48平方米的小楼。

钟松焕的父亲钟沃秋在麻涌食品站工作,人勤快,业务强,人缘好,大家亲切叫他“肥仔秋”。改革开放前,东莞有“医生、司机、杀猪佬”的说法,是那个年代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钟沃秋的三层楼,成为后来风靡东莞的“肥仔秋”腊味品牌的出发地。从1980年开始,他跟父亲在这个40多平方米的腊味作坊学习做腊肠、腊肉、烧鹅、烧鸭、烧猪、卤水等食物。

如今已被人叫做钟哥的钟松焕回忆当年骑车跑四乡采购原料的日子,实在苦不堪言。他说,自行车负重100多斤,车前车后装着肉,走一米宽的田埂,铆足力量往前蹬,车子走得歪歪扭扭,颤颤悠悠。遇风雨交加,路窄湿滑,试过掉进河涌里,一身泥泞。尤其冬天坐小艇过河进货,寒风刺骨,饥寒交迫……

一切过去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那段苦日子磨炼了钟哥吃苦耐劳的品质,终生受益。其实,改革开放的东莞第一代企业家,都是这样脚踏实地挨出来的。

干了几年家传手艺,钟哥开始动摇了,风雨无阻的重复劳动太辛苦了,觉得年轻人做腊味没太大出息,适逢改革开放的时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见朋友随便做什么生意都赚钱,他也想闯一闯。1988年,他离家出走去创业,卖过进口水果、贩过香蕉到北方,还办过水泥厂,结果均不太成功。他只好返回家中。1995年他重操旧业,专心经营家族生意。 

1988年初,广东省东莞麻涌大桥通车典礼,第一台出租车被乡民围得水泄不通。(摄影:安哥/FOTOE)

1972年,17岁的少年叶菁中职毕业开始进入一家街道小厂工作。叶菁很珍惜这份工,干活很积极。没多久,他当上厂里的机电维修小组组长,“领导”8个人,后来又当上厂长,“领导”几十个人。莞城街道借给叶菁3000元钱,让他带着厂里这帮人自谋生路。小鬼当家的叶菁带着闲散青年苦苦摸索,终于以技术革新找到出路。他们先是生产小五金以及与五金相关的产品,后来随着工人技术熟练程度提高,叶菁带领大家对产品进行研究改进,两年后的1974年,他和工人们自行研制出一种以电流互感器为主的电器产品,成为畅销品,工厂藉此走出困境。

从研发新产品中尝到甜头,叶菁更加认识到科技知识的重要。随着国家恢复高考,叶菁跃跃欲试,积极投入备考。这时,街道办书记找他谈话,尖锐指出,求学是好事,但如果他离开,企业恐怕就难以为继了,恳切希望他留下。叶菁心情很纠结,他志存高远,又颇念旧情,他决定留下。

时来运转,改革开放的东风让外资企业纷纷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到东莞投资建厂。叶菁的工厂具有相当基础,立即成为外资青睐的合作对象。从1981年起,叶菁先后与数家港商合作,从事来料加工贸易,生产加工塑胶、五金、电子等产品。几年后,因东莞经济发展带来电力不足,叶菁率先推出自主开发研制的调、稳压器产品,走俏市场。凭借这款产品,叶菁得以积累第一桶金。

1983年,随着企业改制,叶菁的街道办小厂变身为东莞利士集团(东莞智通实业有限公司前身,以下简称智通实业),叶菁出任董事长。这是东莞第一家集团公司,也是东莞较早引入外资的企业。利士集团借船出海,先后与多家大型生产与流通领域的外企、国企合作,生产销售PC机主板、电唱机、现代五金电子制品等当时的热销商品。鼎盛时期,利士集团一共拥有13家工厂,业务范围涵盖工业地产、建筑设备制造等。

海纳百川

“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甜歌皇后杨钰莹演唱的《我不想说》曾风靡一时,家喻户晓,至今仍为卡拉OK的热门金曲,此歌源于电视连续剧《外来妹》,讲述孔雀东南飞、民工涌珠江的时代,一群打工妹的故事,拍摄地主要在东莞。

如今的东莞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倒挂,前者不足两百万,后者超过六百多万,占常住人口的七成以上。2016年,权威机构公布《2015年中国城市包容度排行榜》,东莞击败“北上广深”位居榜首。说东莞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名符其实。

叶菁的企业坐落在东莞汽车总站附近,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提着大包小包从这里蜂拥而出,他们成群结对,风尘仆仆,带着梦想。恰似《外来妹》呈现的场景。

慧眼独具的叶菁感受到“人才中介”行业的巨大潜力,决定转战这个当时无人涉足的、服务行业的“非主流”门类的处女地。

1995年2月,叶菁在智通大厦4楼一个角落腾出一间办公室,成立了“东莞市智通人才智力开发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当时的东莞正处于“三来一补”的鼎盛时期,港、台资企业纷纷到东莞投资建厂,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便为智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企业得以迅猛发展。

当年企业招聘人才多采取在报纸登广告的形式,成本较高,效果有限。发现了这个商机,叶菁和他的团队首创了现场招聘模式。

如今位于东莞市莞太路的智通总部,由三座相互独立又彼此相邻的楼房组成,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足球场大小,人们习惯地将其称作“智通招聘求职一条街”。智通人才市场的规模,已是广州、深圳人才市场规模的总和。

2008年,智通人才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就在叶菁成立智通公司的同一年,在外折腾多年后的钟哥回归家族传承的手艺。但他已经不再满足父辈们习惯做低端腊肠的传统了,他要做高品质腊肠。别人做10元一斤的,他要做25元一斤的。别人想办法降低成本,薄利多销,走量为主。他则选取优质食材,高举高打,以质取胜。“当时老窦老婆全都反对。但我很固执,认准的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不撞南墙不回头。”钟哥说,做高端腊肠重点抓几点:别人买低价肉、冷冻肉、下午快收档时的便宜肉,他买现杀的上等猪肉;别人不讲究时效,他不等刚杀的猪肉变硬仍软熟时及时灌肠,此时猪肉仍有暖气,味道特别鲜;广式腊肠的辅料中,酒、酱油最重要。别人用的调味酒是几块一斤的土制米酒,他选30元一斤的高档汾酒;别人的酱油也是几块钱的,他选的酱油要20元一斤的上等品……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精心选材加工制成的“肥仔秋”味道确实比别人的好,销量高出一筹,“肥仔秋”成为“坚嘢”、“靓嘢”的代名词。

1993年1月1日,对叶小红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凝聚着她心血汗水的“龙背岭加油站”开张营业。这个总面积为200平方米,4台加油机,汽车通道为5米的加油站其貌不扬,却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是东莞市塘厦镇第一座民营加油站,亦为全市第一批民营加油站。

红姐想在家门口建一个加油站的想法萌生于1988年。

她常去香港,见那里车多人多,加油站也多,敏感地意识到,珠江三角洲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与港澳紧密相连,今天的香港即明天的内地,处处有加油站的时代迟早来临。

但她的亲戚朋友全都反对,认为想法太超前了。不如盖厂房开厂或出租厂房保险系数大。

红姐觉得为什么大家要挤在一条道上呢?正因为别人不做,自己才有机会。

说做就做,她很快把建加油站的申请递上去了,审批期间,红姐忙着做三件事,一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当面汇报、沟通;二到银行贷款;三逐字逐句学习领会有关政策规定。

为了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早上8点钟上班,她必定早上7点半就等在那里;人家下午2点钟上班,她必定1点半以前就等在那里。有关部门办事人员感觉这个来自龙背岭的青年妇女是个有心人,亦是个做事的料,开始支持她的创新之举。

红姐与在香港打工的丈夫和弟弟商量,获得他们理解和支持,两人将多年打工赚的钱共计10余万元,悉数拿回来,帮助她建加油站。这些钱在当时算得上巨款,但对于建加油站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巧的是,有一家银行的行长是本地人,与红姐相识。行长知道,她年龄不大,却是村里的“老资格”,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是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行长赏识她的人品,亦认可她做事的恒心、魄力和能力。

最后,银行方面作出综合考量后,决定向她放贷30万元。正是这笔款,在奠定她人生方向和事业根基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成为她走上创业之路的助推剂。

如今,她已经拥有4个加油站,产业涉及农庄、酒店、农贸市场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多年以后,红姐荣誉等身,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女企业家”“中国杰出贡献女企业家”,2015年7月,当选为东莞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致富思源

东莞这群白手起家的本土企业家们,为经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据统计,2017年东莞GDP总量达7582.12亿,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19。在全部的收入里,东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3739.4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9.3%,已占了经济总体的半壁江山。

饮水思源,致富不忘回馈社会,是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企业家的共同路径。

2017,钟哥被评为东莞道德模范,是唯一的企业家代表。入选的理由,除了他坚持做良心食品,诚实守信外,长期坚持做慈善,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家乡——麻涌镇麻一村二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低保困难房户都受他的扶助。

红姐从1995年至今,向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的各种款项累计达人民币600万元。不仅如此,她担任会长的东莞市女企业家协会在救灾扶贫、捐资助学、慰问孤寡老人、慰问单亲特困母亲、扶助困难员工、为妇女儿童基金会捐款等方面,累计捐款达2500多万元。2014年,她被评为“东莞十大慈善人物”。

在东莞,像钟哥和红姐这样热心慈善的企业家很多,成立11年的东莞慈善总会,10年间接收到的善款就超过16亿元。

白手起家,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报答桑梓。叶小红、钟松焕、叶菁40年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优秀莞商的代表,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生动的缩影。

                                                                     (来源: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