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立体交通网 助力南海城市蝶变

新浪广东
关注2018年12月29日,备受关注的番海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南海区与广州市番禺区将实现最快5分钟快速通达,南海三山新城与广州南站新城实现牵手融合。
作为城市发展的引擎,交通不仅拉近了城与城的时空距离,更为城市带来了空间拓展、资源优化配置、城市价值提升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等连锁裂变效应。
风云激荡四十年,在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一场巨大的交通变革也在南海逐步上演。这场变革悄无声息,却为南海的经济建设加速发展助跑,同时改变着南海人的日常出行和起居环境。

新下柏立交。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从泥泞的乡村土路、砂石路,到通达家门口的水泥路;从屈指可数的几条公路,到全区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从出行只能靠单一的公共汽车,到地铁、高铁、新交通“任君选择”……4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海一代又一代的交通人用汗水和智慧筑起了一张张便捷的公路网,架起了一条条便民惠民的交通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当前,南海正抢抓时代机遇努力构建开放型新格局,而交通建设正是南海实现“外联内通”不可或缺的一环。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交通布局,完善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南海正全力打造开放型大交通格局,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助力南海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
织路成网
打通城市“动脉”拉开三大片区发展格局
“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4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齿轮,在地区发展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济要发展,路不通,财难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南海掀起了第一轮交通建设的热潮。据《南海市交通志(1979-2002)》记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南海县交通局编制了《1985-1990年发展交通的总体规划》,拟新建公路13条计61.2公里,改建公路3条计26.9公里。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道路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中,1987年,南海县开始规划建设南北走向的桂江公路。这也是南海县第一条自行投资建设的主干公路,桂江大桥、跨广三铁路桥、江夏立交相应建立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南海机动车辆大量增加,原有道路条件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规划一张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公路网络迫在眉睫。1995年中,南海统一规划“五纵四横”干线网络完成。“五纵四横”中,主干道分别互通,呈棋盘式布局,构成了南海辖区内公路网络的主架构。

南海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日渐完善。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其中,被称为“南北一线”的桂和公路、“东西一线”的桂丹公路均于1996年全面竣工。作为南海中部的一条横向交通大动脉,桂丹公路东起五丫口大桥,与广州市芳村龙溪路衔接,向西横穿桂城、罗村、小塘、金沙、丹灶,至丹灶仙岗与三水相接。另一条最具代表性大动脉则是建成于1987年,贯穿南海城区南北轴线的南海大道。
2010年,《佛山市南海区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围绕三大片区战略规划,南海提出着力构建支撑和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具体而言,以内有外连为原则,东翼加强向东与广州的对接;中部解决货运快速集散;西翼解决内部交通联系。
伴随着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的推进,近年,南海在交通建设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罗行大桥结束了丹灶南部东西连接只有桂丹路一条连接线的历史;南九复线成为佛山市快速干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西樵大桥成为佛山东西过境交通干线的重要路段,为南海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机遇;下柏立交重建工程、禅西大道北延线立交兴业路改线段顺利通车,完善了周边路网与佛山西站的有效对接;丹灶物流中心道路改善三期工程、有为隧道工程、丹金大道工程、庆云大道南延线工程等顺利完工通车,完善了区、镇内部路网结构,加强了内部交通联动。
随着骨架路网越来越完善,畅通便捷的交通为南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增添双翼。这些交织的通道,彰显了南海打通“筋脉”的魄力,也是南海置身珠三角一体化经济圈的自我审视。一条条干线公路在南海人的脚下铺就和延伸,不仅满足了市民日常出行需求,也拉开了南海城市发展的骨架。
如今,南海区正在构建并完善“六纵六横”快速路网,加快推进海五路西延线(南海段)、禅西大道北延线立交、丹灶物流中心道路改善一、二期剩余工程等10个项目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沙龙路、南港路、广佛路、环镇北路、樵江路提升改造等工程,通过整合梳理干线公路与地方道路的衔接,形成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交通网络。
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公路局)副局长梁海波表示,文华路北延线项目及桂澜路北延项目是南海区东部南北向新增通道,能有效分流南海大道车流,2019年,将督促建设单位加大推进力度,争取春节后桂澜路北延线动工建设,争取年内文华路北延线完工通车。
以路为媒
拉开城市发展格局牵手区域合作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人体,那么城市交通就是人体上的主动脉。作为一座城市的脉搏,交通也成为南海对外拓展,集聚人才资源、创新资源的黄金通道。
去年10月的一个傍晚,货车司机罗先生把五金材料搬上车后,便马不停蹄地运至位于广佛路上的凤池装饰材料市场。到了指定的商铺门口,罗先生把材料逐一卸下,将材料全部清点完才算完成当天的工作。
像罗先生这样的工作者,在广佛路上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佛之间还没有通高速公路,广佛公路就成为来往两座城市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条广佛路已不能满足日常交通需求。经过2年建设,1988年8月,全长15.7公里、双向4车道的广佛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这是广东省首条、国内第二条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也为南海与周边市镇联系按下了“快进键”。佛山往广州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沿路工业区几乎一夜之间发展了起来。从邻居到紧密牵手,以路为媒,打破时空的距离,广佛路、广佛高速公路是南海以交通为纽带,加强与周边区域创新合作的一个缩影。
随着广佛同城进一步深化,两地交通合作将进一步加快。目前,在广佛两市道路系统中,南海区内现已建成通车道路共有14条,包括“广佛握手桥”海怡大桥、龙溪大道快速化改造、魁奇路东延线一期二期等在内的项目已建成通车。而连接南海区与广州市番禺区的快速通道番海大桥、与荔湾区对接的珠江大桥放射线接广佛新干线、五丫口大桥维修加固工程、大沥北环路接芳村沿江路、碧江大桥、沉香大桥等多个广佛同城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其中,番海大桥建成后南海区与广州市番禺区将实现最快5分钟快速通达,南海三山新城与广州南站新城实现牵手融合。

潮汐车道。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开放型的经济和城市,需要开放型的交通来体系支撑。在对外交通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南海区还积极加强了禅南、南三、南高、南顺等跨区域交通合作,对区内路网进行前瞻性布局,为南海构建开放型城市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与禅城区合作的交通项目海一路、绿景东路、同济路等多个道路工程已建成通车。2019年,南海将加快河岗大道、海棠路、五斗桥重建、东西大道接沧江南路等跨区合作项目推进,优化对外交通连接。数据统计显示,当前南海区已建成公路里程1529km;已建成区内高速公路123.5km,基本形成“四横、四纵、一半环”的高速公路网结构。
如果说广佛牵手,让南海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那么,2014年南广、贵广高铁线的开通,则让南海乃至佛山从高铁末端走向了前沿,开始融入了中国高铁经济的新版图。2017年8月18日,佛山西站建成通车,20分钟可达广州南站,半小时可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1小时可达港澳,3.5小时可达南宁,4小时可达贵阳成为现实。伴随着时速250公里/小时的高铁从佛山西站通往四面八方,南海有了新的想象空间:联通珠三角与粤桂黔、粤港澳,为南中国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提供强大推动力。
南海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南海将建设“湾区西部交通枢纽门户”,通过配合建设铁路通道、有效利用高速通道、提升地方道路使用效率、充分发展水运资源优势等,多管齐下构建可实施、可持续的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有力支撑南海区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和宜居宜业。
发展提速
构建立体公交网络市民出行更便捷
漫步在日新月异的南海,人们会欣喜地发现,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区中心,还是偏僻的乡村,随处可见穿梭往返的公共汽车、招手即停的电召的士、绿色慢行的公共自行车……在这片昔日的珠三角乡村土地上,早已拥有了密如珠网、四通八达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南海的公共交通发展也经历了一番蜕变。上世纪90年代,“私家车”尚未普及,随着民营经济愈渐繁荣,不少本土企业家外出坐车“倾生意”,一拨拨省内外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坐上长途客车、公交车,投入到南海这片热土的建设中。
为满足群众出行需求,1992年12月南海汽车站动工兴建,1994年9月23日正式落成使用,站场设计年度日发送旅客人数3000~7000人次。“省内热门的线路主要有怀集、清远、云浮、中山、深圳、珠海等周边城市,省外线路有到广西、湖南,最远到江西省吉安市的永新。”南海车站老员工刘慰文曾是一名公交司机,他也见证着南海公交客运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2008年南海实行“线网分层次、车辆分颜色”策略,“红、黄、绿”巴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截至2010年,全区7个镇街内公交全部开通,首批160辆镇内出租车投入运营。南海形成了以桂城为中心,各镇街车站为节点,辐射到各行政村的公共交通网络。
也是在这一年,广佛地铁首通段(魁奇路站至西朗站)开通,南海正式迈入了“地铁时代”。地铁的开通不仅方便市民出行,也带来了明显的同城发展效应。以南海桂城为例,广佛地铁开通前的2009年,桂城街道地方生产总值246亿元,到2017年达到535亿元,连年保持8.5%的高增长率。
放眼当下,南海正在打造广佛都市核心圈,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核心区,要将新业态、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留下来,需要交通从“毛细血管”到“大血管”都保持畅通。
早在2016年9月,南海发布《“广佛同城,便捷出行”南海交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南海积极完善“骨干线路-支线-微循环”三层级常规公交线网,提高公交线网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实现重要产学研片区、各镇(街道)与机场、高铁、广佛地铁系统、交通枢纽和广州重要片区联系线路100%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新型交通、专线巴士、定制公交、如约南海线路、商务专线等多样化公交出行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促使重要片区、桂城中心区及广州之间形成“1小时快线公交出行服务圈”。2018年,南海全区共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9条,增加进入广州的公交线路7条。
为进一步构建绿色、安全的交通环境,提升公交服务质量,目前,南海正在推进新能源公交更新工作。“预计春节后1116台新能源公交全部投放营运。”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孔小虎透露,为方便市民出行,目前正在探索建设农村社区微循环公交,通过调整、优化传统公交线路,将居民小区、医院、学校、超市、行政服务中心等“串”成一个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冼树雄表示,今后交通部门将继续深化绿色出行理念,配合推进慢行改造示范廊道、示范片区、立体过街设施等建设,加大公共自行车投放和管理,引导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兴互联网“共享出行”方式在南海健康发展。
当前,以建设品牌城市为目标,南海正着力构建“轨道交通、新型交通、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共享出行”多模式、多层次的现代立体交通系统,助力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全力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
创新交通综合治理
“短平快”项目治堵显成效
当前,随着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交通拥堵已成为现代城市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出行难成为不少市民的日常困扰。2017年,南海发布《佛山市南海区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实施意见(2017年-2020年)》及8项具体实施方案,创新引入微创新、微改造交通项目,以改善城市交通微观层面问题。
具体而言,南海区分别从公交优化建设、路网基建、拥堵节点治理、增设停车场、提升智慧交通监管水平等方面着手,力争实现“车提速、路畅通、人满意”目标。
针对重点医院、学校、商圈等拥堵节点,南海制定了“一堵点一方案”,研究推进一批“短平快”重点项目缓解交通拥堵。2017年计划完成2点、2面共4个项目,2018年计划完成5点、7线、2面共14个项目,共计18个。
目前,南海中心小学、桂园小学、南海大道-海五路“潮汐车道”、海五路-灯湖西路等4个项目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东小片区、天佑片区交通出行整体改善项目已于近日进场施工。
其中,针对南海中心小学周边道路拥堵问题,区交通综合治理办牵头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包括在设置高峰期送学生车辆排队专用车道、优化路口信号灯、严管抓拍晚高峰随意路边停放车辆等措施。自方案实施以来,该校周边交通改善已取得“一升两降”效果,包括拥堵时长缩短了20%,车辆通过时间缩短了40%,车流量提升了30%。
为缓解城市道路拥堵现象,优化交通出行环境,2019年,南海区还将推出更多创新治堵新措施。其中,区交通综合治理办将重点针对3所学校、1所医院、6条道路、4个片区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包括以微创新措施提升拥堵节点通行效率、实施单行循环组织、学校片区拥堵治理、慢行系统改造提升等多个方面。
建管结合
多管齐下提高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
要提高道路通行水平,除了在“建”方面下功夫,还要在“管”上面做文章。目前,南海正在筹建“一中心一平台”,在打造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基础上,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南海生态交通系统。“通过推进交通运输资源在线集成,使更多资源实现共享、共通、共用,提高交通科学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冼树雄说。
为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水平和服务水平,南海还成立交通咨询委员会,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借助研究院、高校等资源建立“智囊团”,为南海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提供专业咨询和参考意见。
公路桥梁的安全畅通,是一个地方交通运行有序的重要前提。为此,区公路部门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将养护职责落实到镇、村层面,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落实“路长制”、“桥长制”,保障公路桥梁安全畅通。
为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交通部门不断强化综合执法力量,坚持重拳出击、标本兼治,加快推进科技治超工作,严厉打击交通运输市场违法行为,为南海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如今,新一轮的交通蓝图已徐徐铺开,南海整个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佛山西站将粤港澳、大西南连成一体,并辐射至珠三角腹地及粤西地区;轨道交通网络将各镇街串连起来,让整个区域更快地融入到广佛城市发展中;内外畅通的路桥建设让南海与周边区域紧密牵手;便捷的多元化公交、自行车服务,让市民随心畅享绿色出行。
特写
海怡大桥“南番”牵手
结束两地无陆路通车历史
广佛交通路网的完善,是广佛同城最直接的体现。2010年9月29日,海怡大桥正式通车,南海和番禺结束了两地无陆路通车的历史。
海怡大桥位于南海与番禺两区交界处,跨越陈村水道,西起南海区三山林岳大道,东接广州番禺区规划钟南大道—石壁大道交叉口,项目主线全长1608米,是广佛同城化的第一个标志性基建工程。
10多年前,马凤莲从番禺钟村嫁到河这边的林岳东村。那时钟村和林岳虽只有一水之隔,站在河边就可以望到,但没有路桥直通对面娘家。马凤莲说,钟村和林岳两地有通婚的传统,10多年间数百对新人通婚,但因交通不便,很多人不能经常回娘家探亲。当时从林岳到钟村有两种方式:一是走105国道绕一个大圈,两公里不到的距离要绕行30多公里;二是乘船,虽然船程才几分钟,但船要等到坐满人才能开,经常一等就是半个小时。
2010年,一桥飞架,“南番”正式牵手,困扰两地居民出行的问题得以解决。从南海中心城区前往番禺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南海三山到广州南站只需5分钟车程,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
作为落实广佛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海怡大桥的通车,意味着南海乃至佛山融入了广佛高铁经济圈,南海开放格局加速形成,广佛同城化也由此迈出了一大步。
南海车站搬迁
着力构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2017年8月18日,佛山西站正式通车。根据建设规划,作为集“高铁+城轨+公交+出租+长途客运”于一体的珠江西岸重要的交通枢纽,未来佛山西站还将连接佛山地铁3号线、4号线、10号线,甚至直通香港。
为加快构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完善大交通网络建设,为市民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客运服务,2018年10月31日,南海汽车站正式搬迁至佛山西站,填补了佛山西站客运功能的空白。

位于佛山西站的南海汽车客运站正式开业营运。珠江时报记者/谭兼之摄
新南海车站前期营运线路共计30条,班车70辆。省际线路主要有湖南永州和江西赣州线路,省内线路主要有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清远、云浮和肇庆等,基本覆盖珠三角地区以及各地级市和重点县区;随着佛山西站功能的完善以及旅客出行需求,营运线路会逐步增加,并计划开通直达港澳的线路。
据了解,目前佛山西站公交枢纽站共运行24条接驳公交线路,其中南海区有12条。除了目前开通的“点对点”快1公交线路外,交通部门还会根据客流需求,择机开通各镇街至佛山西站的公交快线。
在佛山西站中,新南海汽车站主要承担着将到达旅客周转至珠三角等周边城市地区的疏运角色,同时满足佛山西站周边市民乘坐中短途班车出行的需求,起到“点对点”直达便捷服务的作用。
孔小虎表示,新南海汽车客运站对于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完善佛山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新南海车站将无缝接驳佛山西站的城轨、高铁、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助推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建设、助力广佛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加快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南海从交通节点城市向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转变。
一线养护队
做细心的“巡路人”保障南海公路安全畅通
修补路面坑洞、疏通路面积水、清理倒塌的树木、更换损毁的标识牌、桥梁巡检、伸缩缝维修、裂缝封闭、桥梁支座更换……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疾风骤雨,总有这么一群人,每天奔波在南海纵横交错的公路上、桥梁上,坚持用汗水和智慧及时消除公路病害,为南海市民安全出行保驾护航。他们就是南海区公路管理站的一线养护工人。
为保障辖区道路、桥梁安全畅通,区公路部门建立了多支专业管养队伍,推进公路养护精细化。“人在路上”,是公路养护工日常工作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南海区230位一线公路养护工来说,一天的工作就是从路面巡查开始的。谢刚是南海东部养护中心平洲道班的副班长,该道班共有养护工15人,需要负责辖区35公里的路面保养,每天“巡路”成为他们的例牌工作,遇上特殊天气,巡查的频率则要增加到2~4次。
公路安全无小事,尤其是遇上暴雨、台风等特殊天气,养护工们的神经会更加紧绷。“恶劣天气我们会安排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发生紧急情况能赶往现场处理。”由于工作所需,谢刚和同事们都格外关注南海的天气。
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他们往往实行主干线错峰作业维修,工作安排在晚上十一时至早上六时。因此,与时间赛跑开展抢修,也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尽管工作条件一般,但在一线岗位坚守了20年后,何辉图依然能找到这份工作的乐趣。他说:“工作伙伴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可贵,每次看到坑洼的路面经过我们努力修补变得平整,都打心里高兴。”
“南海的路多了,宽了。”“路上的车多了,车速也快了……”说起南海公路的变化,几位见证了南海近20年发展的养护工人争先说道。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公路养护工除了在一次次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还利用业余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消除公路隐患病害,为南海市民出行保驾护航。
南海交通建设大事记
1989年8月
广佛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是广东省首条、国内第二条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
1996年初
“南北一线”桂和公路全面竣工。1996年
“东西一线”桂丹公路全面竣工,是南海中部的一条横向交通大动脉。
2010年11月3日
广佛地铁首通段(魁奇路站至西朗站)开通,南海正式迈入“地铁时代”。2010年9月29日
海怡大桥正式通车,南海和番禺结束了两地无陆路通车的历史。2017年8月18日
佛山西站正式通车运营,这是国内最大的下进下出式车站。2018年12月29日
佛山南海与广州番禺的第二座“牵手桥”番海大桥动工建设。
数读南海交通
当前南海区已建成公路里程1529km;已建成区内高速公路123.5km,基本形成“四横、四纵、一半环”的高速公路网结构。
南海全区已开通公交线路209条,其中接驳广州公交线路22条,营运公交车辆2232辆,全区日均客流量超70万人次,投入出租车约1156辆。
2018年,南海路政共出动1738巡查人次,巡查公路里程77821公里,发现并制止违法案件47宗。
截至2018年年底,南海区公路管理站负责管养公路总里程477.314公里,桥梁331座,行业管理乡村公路里程1156公里。
2018年,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共出动交通执法人员1100余人次,查获超限超载运输车辆831辆,卸载货物14545.535吨。
文/珠江时报记者柯凌娜通讯员吴燕君
(来源:珠江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