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事关注

广州大剧院联合车陂、广府高校首创“宗祠剧”

摘要: “吃龙船饭,看龙船戏”是千年古村车陂端午节传统活动之一,今年端午节车陂玩出新花样,广州大剧院、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与七大广府高校联合制作的以车陂家族故事为原型的环境剧场“宗祠剧”将在宋代大文豪苏轼后人的晴川苏公祠上演。

“吃龙船饭,看龙船戏”是千年古村车陂端午节传统活动之一,今年端午节车陂玩出新花样,广州大剧院、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与七大广府高校联合制作的以车陂家族故事为原型的环境剧场“宗祠剧”将在宋代大文豪苏轼后人的晴川苏公祠上演。在广州市天河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百年童谣“车陂好,车陂美,又有龙船又有戏”的热闹景象,将以全新的形式再现。这也是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首个环境剧场作品,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力,将艺术舞台延伸至广州古村。

5月23日,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与广府高校战略签约仪式暨首届龙舟艺术节发布会在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举行。当天,广州大剧院与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时,在广州大剧院的牵线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与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和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宗祠剧”作为开端将与车陂各大宗祠共建,作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岭南原生文化并用青春语汇进行艺术表达,共同创作相关主题舞台戏剧作品。

回溯苏子翰墨章,凝聚湾区车陂人

“绵绵不息,龙溪血脉世代承,家家传颂,车陂龙舟童谣声”,作为“岭南龙舟之乡”的车陂村,各大氏族宗祠记录了因战乱而南迁繁衍生息的痕迹,其中就包括大文豪苏轼和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书王道夫都曾居住于此,并且他们的宗祠完好保留至今。代代车陂人砥砺奋进、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保存着车陂人至今依然引以为傲的宗祠文化。

率先于端午节期间上演的“宗祠剧”,是源于当下地地道道车陂人的故事:正值澳门回归20周年、传统节日端午节之际,自小随父亲移居澳门的车陂后代苏为氹回到故乡,偶遇从未谋面的“九堂叔”苏身正。以苏为氹的视角为主线,看尽车陂端午传统场景,车陂的龙形拳、龙舟、民谣等通过艺术创新的方式随着故事展现,在两个成长于不同环境下的车陂人的对话中,反映出飞速发展新时代下亘古不变的故乡情。

据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介绍:“早年,很多车陂人走出去打工、淘金。这些从车陂出去的人,逢年过节都会带一大批朋友回来,所以车陂每家每户的海外侨胞也特别多。” 端午节划龙舟成为了岭南人重要的情感纽带和生活仪式,将海外与故乡同胞凝聚在一起。

广州大剧院作为服务于广州的剧院,出于对岭南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通过青年原创项目“周一星剧场”,在广府高校与车陂古村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旨在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说:“广州大剧院是文艺创作的舞台,广府高校是艺术人才的摇篮,正与车陂这座岭南文化的宝藏,在‘建设人文湾区’的道路上相向而行,并擦出艺术的火花。这与广州大剧院‘立足珠三角,合作大湾区,迈向全世界’的战略定位不谋而合,将进一步促使湾区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高校牵手车陂村,民间艺术团“接地气”

此次上演的“宗祠剧”由广州大剧院品牌中心进行戏剧构作、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孵化团队MEGA工作室担纲编剧并出演。据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董越介绍:“我们早在2018年9月就开始了实地调研,以求最大限度地使用真人真事来体现岭南发展与变迁。”而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就是演员阵容十分“接地气”,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近80岁,不仅包括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东金融学院七大高校师生,还包括车陂龙舟非遗传承人、车陂龙形拳传承人、车陂小学学生和车陂艺术团等。天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由广州大剧院创意并推动的这部以龙舟为主题的‘宗祠剧’,促使高校和本地居民等各种力量汇聚在一起,是一次传统文化与创新艺术的真正融合。”

他们通过深入发掘车陂民间故事,用他们所擅长的艺术形式进行全新创作,演绎植根人民的生活。即将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被称为春晚舞台“C位哥”的刘震将在此次“宗祠剧”中扮演故事主人公苏为氹,搭档“九堂叔”苏身正则是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孵化团队MEGA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董越。扮演苏身正师傅的是正牌车陂龙形拳传承人郝垣坚,年近80的他被尊称为“坚叔”。“坚叔”不仅打得一手好拳,记台词的功夫也一流。刘震与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同学为了更好地塑造他们剧中的角色,多次登门拜访“坚叔”及其弟子学习龙形拳,把武术与舞蹈结合,编排出刚柔并济、符合剧情的动作。

由广东金融学院与广州大剧院联合组成的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对苏轼最出名的词《水调歌头》进行了全新的谱曲创作与演绎,在苏轼后人的祠堂中呈现出另一番的迷人韵味。车陂小学的孩子们用稚趣的童声传唱百年的童谣《车陂好》《凼凼转》,歌颂车陂美好的生活场景。

此外,参演此剧的还有由本地居民组成的车陂艺术团。该团由广州大剧院与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共同打造。“卧虎藏龙”的车陂人多才多艺,有的演技过人、有的唱功了得,他们在其中本色出演,展现了车陂人的精神风貌。团长梁淑华表示:“无论在什么年龄开始追求艺术都不晚,不要被外界对年龄的刻板印象影响了自己心中的热情。”

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首次开辟环境剧场,联合各方热爱舞台、追求艺术的力量,以全新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魅力。据广州大剧院品牌中心总监、D艺空间创艺孵化器创始人刘晓璐回忆,当他第一次走进车陂时,就为车陂深厚的历史积淀所震撼。车陂村不仅拥有50余艘传统龙舟,更保留着30多座传统宗祠,数量居广州自然村之最,当时就萌生了“让故事发生在故事的发生地”的想法。

  艺术节里“扒龙舟”,嘉年华中“睇新戏”

据悉,首届龙舟艺术节除了“宗祠剧”以外,还将举办“龙舟戏剧嘉年华”,以求还原“又有龙船又有戏”的传统岭南风貌。

为实现车陂“有戏”构想,广州大剧院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在2018年为这场车陂与高校的联姻牵线。以宗祠作为特定表演场景,由其文化符号意义和心理暗示功能,让作品和环境碰撞出新的火花。“宗祠剧”使宗祠文化、龙舟文化与艺术相互融合,以全新的独特方式继承、弘扬和创新优秀的岭南文化。正契合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的方针。据悉,“宗祠剧”只是这场文艺联姻的一部分,一部名为《一水同舟》的龙舟舞台戏剧作品也正在创作中,将以全新的创作理念实现多个层面的大融合,计划由车陂居民和在穗大学生、留学生、以及大湾区人员共同参与演绎。

今年端午期间,市民不仅可以在宗祠内观赏“宗祠剧”,亦可以在河岸边捕捉“快闪式”进行的“龙舟戏剧嘉年华”演出。“龙舟戏剧嘉年华”是以龙舟文化为题材,以车陂村内公共空间为展演环境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自“龙舟戏剧嘉年华”召集令发出后,已收到十多部优秀作品报名,节目类型有街头相声、乐器独奏、舞蹈剧场等多种形式。目前正在进行节目筛选,市民将可以在6月7、8日的下午于车陂涌两岸近距离欣赏这些作品。此外,车陂还将协助高校组建龙舟队,通过划龙舟去认知岭南文化,展现青春欢乐奋进的力量。

广州大剧院与车陂古村以及广府高校的联姻,不仅仅是基于共同的岭南文化基因,更希望通过打造龙舟艺术节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植根人民、联合高校在艺术创作上大胆创新,共举文化精品,以“周一星剧场”为平台展现更多艺术创新人才,从而推动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成为真正的创意聚合场。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