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事关注

11年治水路走到“最后一公里” 南海如何展现真功夫?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南海作为岭南水乡,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也有着未完之“愁”,治水“长征路”跋涉多年,从城(镇)到乡,从工业源、农业源到生活源,终于来到了“最后一公里”。

是时候,雨水和污水说再见了!

南海作为岭南水乡,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也有着未完之“愁”,治水“长征路”跋涉多年,从城(镇)到乡,从工业源、农业源到生活源,终于来到了“最后一公里”。

昨日,南海区“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推进会上,南海正式吹响“截污到户、雨污分流”攻坚战的号角,以2021年底前全区自然村全面完成“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重现富有岭南水乡风貌的美丽家园为目标,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打响。

这场攻坚战,不同于过去政府“冲锋”、村民“围观”,而是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为指引,通过“早动工早奖励”“先完工多奖励”的奖励杠杆,让村(居)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使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从传统的决策者、包办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和激励者。

重振南海虎威,污水治理被称为“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征途上最具挑战的难关”,攻坚克难处,方显南海真功夫。我们期待,南海通过“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能彻底打赢城乡黑臭水体歼灭战,能让这片1166条河涌交织的土地上,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南海人与水的缘与愁

在南海10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1166条、约2000公里的河涌。水网密布,孕育了南海独具特色的桑基鱼塘模式,也孕育了南海人的划龙舟传统。

在南海西部的九江镇、西樵镇,万亩桑基鱼塘的壮丽景观是南海的一张名片,水产养殖是南海所剩不多的第一产业,九江镇烟南村就是远近闻名的“加洲鲈品牌村”。烟南村水网环绕,这里的村民世代“耕塘”养鱼,全村水产养殖面积1400多亩,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有水才有鱼,水线与经济命脉相缠相绕。

而在南海东部的桂城叠滘,辖区河道纵横交错,蜿蜒35.33公里,各家各户开门便是一河两岸。这里的“叠滘扒龙船”有四百多年历史,独树一帜的是,叠滘龙舟比赛是在狭窄且多弯道的河涌上进行,“龙舟漂移”成为独特的景象。

一条河走到某处要分出支流,历史的发展也会在某处迎来拐点。改革开放以来,南海人走出了一条快速把农村搞活变富的路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六个轮子一起转”的方式,让南海人通过就地工业化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数据统计,南海区现有常住人口300万,拥有28万户各类市场主体。

改革开放40年来,南海的常住人口增长了3.8倍,工业企业增长了75倍,去年全区村组两级集体收入达91.8亿元,同比增长7.9%,南海区连续多年雄踞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二名……然而,正如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黄志豪所说:“与人口和企业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环境‘赤字’。”

这个环境“赤字”在水环境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全区共有河涌1166条,其中城乡黑臭水体有148条,占了全区河涌的八分之一,流经506条自然村,村民饱受影响。住在大沥镇东秀社区碧华涌旁的一名村民表示:“一到夏天,都不敢开窗。”,烟南村的养殖能手关蓬珍也在2006年遭受了“耕塘”以来的重创,“一夜之间,我的鱼死了一万多条,再不改变水质,我就养不了鱼了。”

改革开放40年再出发,南海人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机遇,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南海无疑还有距离。在今年年初南海区党代会上,黄志豪提出,要重振南海虎威,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生态环境再造正是全面再造的重要内容。

黄志豪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南海在推进乡村振兴、河长制、湖长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文明城市等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共同“堡垒”,就是污水治理,这是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征程中,当前最具挑战又必须攻克的难关。

11年治水路跋涉

“最后一公里”

改革开放40年来,南海一本水环境“欠账”固然厚,但南海人并非无动于衷,事实上,一场治水的“长征路”,南海人已跋涉多年。

根据《南海市环境保护志(1979-2002)》记载,为了给污水处理的运行和建设以资金支持,1993年南海市政府批准开征生活污水处理费。1996年编制的《南海市环境保护规划》就已提出“九五”期间水源保护区内的镇(区)都要兴建污水处理厂,使60%以上的城镇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2010年各镇城区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要求达到80%。为此,在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南海政府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污水处理厂建设,并以签订《责任状》形式确定下来。

南海人在“治水”上也曾经有过辉煌。2002年8月7日,《南方日报》首次公布广东省51个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排序,南海以53.53%位列全省第三名。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南海采取了更多治水措施。

2008年初,南海区成立了内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和汾江河综合整治指挥部,统筹开展全区内河涌和汾江河南海段的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拉开了水环境治理的大幕;

2013年,南海开始探索涌长制,4年后又全面铺开了河长制。如今,全区1166条河涌、38个湖库都有专门的河长、湖长守护;

2016年12月15日,南海区召开主题为“六个轮子一起转,生态经济齐发展”的环境整治动员大会,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七千人环保大会,向全社会宣告着南海铁腕治污的决心;

2017年8月12日,南海区召开首场广佛跨界流域整治监测分析会议,之后每月一次。当时,区长顾耀辉提出力争实现“(2017)年底水质达标,三年治水‘脱帽’”的目标……

在今年南海两会上,副区长陈绍文首次亮出了南海在广佛跨界河流治理中的“八板斧”:截污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禁养区清理、河涌清淤、环境执法、活水工程、管网统管运营、流域治理等。比如,在广佛跨界河流域全面禁养,1070个养殖场全面清理完毕。广佛跨界河流域治理初见成效,今年1至5月广佛界河流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24.1%。

近年来,南海区镇两级全面加大截污管网建设力度,但1726个自然村中尚有618个自然村尚未实现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黄志豪说,全区实现管网全覆盖共需建2000公里,截至去年底已建成约1500公里,今年再建330公里,明年再建300公里,就可以做到镇、村全覆盖。

然而这个全覆盖,并未实现“最后一公里”的覆盖,就是政府建设的污水管网已经建到自然村的村头村尾,但从村头主管网到家家户户的“毛细血管”没有打通,普遍存在雨污合流,或者污水无法进入截污管网的情况。雨污合流弊端不小,一方面,降雨量大时大量污水横溢河涌,碧波变黑涌;另一方面,大量的雨水混入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造成了巨大处理负荷和资源浪费。

因此,黄志豪说,南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重中之重就是“2020年前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打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这场歼灭战的关键是“截污到户、雨污分流”。

一场“人人参与”的群众战役

昨日大会上举行的攻坚全区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授旗仪式,标志着南海正式吹响了“截污到户、雨污分流”攻坚战的号角,冲着将南海的村居建设成为富有岭南水乡风貌的美丽家园的目标进攻。

而这场攻坚战的核心,无疑是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家家户户齐动手,说白了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到2022年,初步建立‘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

为什么强调群众参与,共同缔造?其实有迹可循。

去年末至今,南海区党政代表团多次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其中最令南海党政代表团惊叹的,除了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带来的全域乡村景区化震撼效果,还有全民参与的热情,村民们齐动手将村前屋后搞净扮靓,这种主人翁意识恰恰是南海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最缺乏、最需要、最关键的。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南海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从“管理”到“治理”转型变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治理主体由政府“自上而下”转变为与社会力量“自下而下”相结合,将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局面。而“截污到户、雨污分流”,这个关乎全区1726个自然村、300万南海人的一场攻坚战,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股力量的合二为一,这也是“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的一场南海实践。

这场实践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机制,使村(居)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使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从传统的决策者、包办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和激励者。

事实上,南海已有村居作出了示范。在2006年,烟南村全村就达成以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方式自主筹集资金的共识,发动乡贤和本村企业家积极捐款,不等不靠,共同缔造,在2006年当年就基本实现了截污到户,换来了村内河涌水质的改善,水产养殖业迎来新生。

从“动起来”到“干起来”,再到“全面热起来”,南海踏出了第一步。

黄志豪表示,接下来全区各镇街各村居要创新形式,层层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党支部会议、党小组会议,以“乡村振兴我有责·美丽家园我尽力”“污水进管网·我家我搞掂”“带头促分流·治污走在前”为主题,全面开展大讨论和主题党日活动,在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组织党员干部率先参与到雨污分流建设工作中来,组织机关、社区、经济社和工青妇各级干部,全覆盖进村入户进行动员,引导群众全面参与,实现“截污到户、雨污分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受益。

打赢这场攻坚战有哪些秘籍?

南海的目标是2021年底前全区自然村全面完成“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蓝图已画就,如果迅速落地?

目前,《佛山市南海区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及配套方案及文件《佛山市南海区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的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佛山市南海区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专项奖励资金方案》(征求意见稿)准备出台。工作指引将对镇、村、群众职责分工,“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程资金来源,下一步工作任务等一一明确。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截污到户、雨污分流”行动,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资金问题。因此,资金问题备受关注。而南海也转变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模式,转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最大程度调动村居积极性。

根据相关文件,政府将按照“早动工早奖励”“先完工多奖励”的原则,对村居实施差异化奖励。只要是2019年动工并于2020年3月底前完成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的,区、镇(街道)分别按工程项目投入的60%和30%进行奖励,村居、经济社及村民群众承担比例仅为10%,也就是说明年3月前完成的,区、镇、村投入比例为6:3:1;2020年底前完成的,区、镇、村投入比例为4:4:2;2021年底前完成的,区、镇、村投入比例为2:5:3。

“这其实是群众的呼声,大家都想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再加上现在政策上有奖励,我们干劲十足!”西樵镇河岗社区党委书记区信松说,反正迟早都要干,先完工多奖励,那肯定要抢着干。河岗社区主动申请欲做该镇“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的“第一梯队”。

他山之石

雨污分流纳入考核

“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程建设过程中,谁来监管?如何考核?如何运营管护?巢湖市和福州市的经验可参考一二。

2016年获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市)的巢湖市,在雨污分流工程推进过程中,每月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在观摩点徒步查看点评,观摩结束后就近召开推进会,当月排名靠后的乡镇现场表态发言,通过现场评、实地比,找准差距、认清不足,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巢湖市还将相关工作纳入管理绩效考核,量化评分,依据结果兑现市级奖补资金,以此调动乡镇(街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此外,巢湖市还给予一定补助,将村内道路、雨污水管网、绿化、亮化、公厕、卫生保洁统一纳入考核范畴,市财政每年给予每村8万元运营维护补助。

而获得“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的水城福州,坚持“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启动了3000多个治理项目。为了防止“部署了之”,杜绝“责任落空”,每项治理措施都化为具体项目,明确负责人和完成时限,念好“紧箍咒”。面对治水工程,一支150人的工程质量监督组24小时盯在一线,所有地下工程必须有完整影像资料才能验收、付费。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华见习记者肖莎莎通讯员徐琨曾彪

(来源:珠江时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