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事关注

京穗联合发布“新人文电影计划”,3年拟拍10部

南方新闻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11月23日,“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于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11月23日,“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于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活动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广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办,围绕“人文湾区·光影筑梦”主题,汇聚文化和电影名家共同探讨“中国新人文电影”。

“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首次提出了“中国新人文电影”的理念与实施。新人文电影倡导以“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精神力量”“艺术品质”为特征的新人文精神,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关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个体的现代化进程,并以此为出发点,展现和处理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新关系。

新人文电影的提出,针对的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但产品仍然面临“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

“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旨在以京穗联动的方式,通过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电影孵化制作系统,源源不断地为观众奉献出具有高艺术水准和高精神追求的中国新人文电影,从而丰富中国电影类型,改善电影市场生态,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的影响力。

不同于国内众多以“前期项目孵化”为特征的电影平台,“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将以一个专业性的电影投资与制作机构为主体,全产业链打造优秀新人文电影作品并接受市场检验。

自2021年始,“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计划在3年内孵化制作首批10部中国新人文电影全新作品。

通过电影产品的创作实践,摸索与建立新人文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中国新人文电影的行业标准,促进电影行业注重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良好生态,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2035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贡献电影人的一份力量。

此外,通过京穗两地联合打造的文学遴选平台“中国文学现场”,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新人文电影的影视化改编,重塑文学与电影的天然联系。并定期举办中国新人文电影展映与研讨会活动,搭建中国新人文电影遴选及推介平台。

当晚的活动上,五大国内国际知名电影平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广州大学生电影展、新时代戏曲电影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首度联合倡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推介联盟”,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助力。

此举标志着粤港湾大湾区电影产业影响力迈上新的台阶,在深度辐射业内的同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亦在致辞中表示,将继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协同发展,支持“一流湾区”影视高地建设。

活动现场,《白蛇传·情》《掬水月在手》《过昭关》《榫卯》等四部作品获得“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人文电影致敬影片的荣誉。

此外,《雨打芭蕉》《睿王与庄妃》《听见敦煌》《吉他兄弟》等人文电影新项目也在“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得到推介。

随着“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的发布,首届中国新人文电影展映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张杨执导的《冈仁波齐》和王超执导的《江城夏日》等影片将陆续进行展映。

圆桌观点

作为“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的序曲,来自文学界、电影界的嘉宾做客“中国新人文电影”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新人文电影”内涵,在商业化和主旋律电影主导电影市场的当下,文学与电影如何重回上世纪80年代蜜月期。

●著名电影人、原银都机构董事长 宋岱:

如何让“新人文电影计划”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注意平衡先锋性与大众性的关系,让先锋电影在保有作者气质的基础上,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

这要求以导演为核心的创作团队和制片人团都具备过硬的能力,同时要明确创作、制作等各个环节的主体机构。目前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书店发展计划。未来可以根据电影的特质,构建书店与影像更多的联系。

●著名导演、作家、制片人 王超:

上世纪80年代起,文学和电影就有很好的结合。其实在过去近十年内,国内涌现了一批关注现实的年轻导演。像《八月》《白日焰火》这类具有现实主义关怀的文艺电影不再小众,也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不错的票房。“新人文电影计划”更重要的是扶持和帮助年轻导演,将他们列入计划之中。

作家、文学评论家、北师大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柠:

“新人文电影应该关注的,是把握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之处。电影技术日新月异,但人文精神可以是永恒的。

“新人文电影”不仅仅是关注现实,还要超越现实。我们要激活中国的本土经验,为人文主义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文学现场”应以年轻作者为目标,从文学杂志中遴选最鲜活、最真实、最有冲击力的文学作品,使其与电影进行嫁接。

●纪录电影《听见敦煌》文学编剧、执行导演 李暄:

过去的经验是,大导演失手的原因往往是他没有找到很好的文学支点。而新人和当代人同频共振,反而会在票房上给人带来惊喜。未来,我们将提供版权登记平台、作品推广平台和商务对接平台,借助短视频创作基地等,为提升“新人文电影”品牌声量提供支持,为增加作品的能见度贡献力量。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电影局电影评审委员 易文翔:

艺术电影是否能够找到院线之外的模式?例如,通过研讨会、点映或分享性的展映来推广。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宣发以联合学校和艺术院校为模式,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和票房,也许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新人文电影”新在何处?也许是突破过去以“他者”眼光反思本土文化的模式,建立起本土的人文精神主体性。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