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新快报新媒体
关注
广州港南沙港区码头堆场。

对物流枢纽集聚发展范围内的物流设施项目,优先纳入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供应计划。
《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将于近日印发实施
8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发改委解读规划,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广州空港委通报相关工作情况。会上透露,广州将重点保障一批重大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用地,构建“5+10+N”物流枢纽布局体系,并培育重点供应链服务企业。
作为全国首个城市级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旭表示,它对未来一段时期广州加快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5+10+N”物流枢纽布局体系
陈旭提到,《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下称《规划》)将于近日印发实施。《规划》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点依托机场、港口、铁路等交通枢纽优化物流设施布局,支撑构建更为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
其中明确,到2025年,广州要构建形成“枢纽+通道+网络”的交通物流网络,推动形成陆海空联动、区域协调互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和亚太地区供应链组织中心。展望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地。
《规划》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海陆空同向发力,从四“大”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
首先,打造大枢纽,构建“5+10+N”物流枢纽布局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规划》重点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区、铁路枢纽等布局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围绕重点产业区、珠江航道、铁路货站、高速公路建设10个大型物流枢纽,基于制造业、商贸业等价值园区规划N个物流骨干节点,优化形成以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的“5+10+N”空间布局。围绕枢纽圈层化布局主导产业,建设承载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的国家物流枢纽,探索“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枢纽经济新模式。
同时,拓展“海陆空”大通道,完善畅通现代产业供应链。搭建大平台,推动现代物流高效服务。建立多部门资源共享的物流公共平台,打通机场、港口、铁路物流及信用信息节点。
此外,营造大环境,引导交通物流融合创新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应急物流等现代物流新业态,探索发展网络货运、高铁物流、通航物流等现代物流新模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产销保障等,做强现代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商贸流通供应链、健全现代农业供应链。
保障重大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用地
如何支持“5+10+N”物流枢纽体系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莉从规划衔接、物流枢纽用地保障两方面进行解答。
姜莉提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该局已将“5+10+N”物流枢纽体系同步纳入正在组织编制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使广州通过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货运通道串联,形成陆海空大联运格局。
同时,做好三方面的物流用地保障。首先,重点保障一批重大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用地。“十四五”期间,落实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铁路枢纽新建广州白云站(棠溪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工程项目(大田集装箱)等重大项目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由国家、省、市多层级保障建设用地指标,统筹推进项目用地审批工作。
其次,强化现代物流发展用地保障。对物流枢纽集聚发展范围内的物流设施项目,优先纳入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供应计划。对物流仓储用地,鼓励通过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地。支持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利用率、容积率并用于甲级仓储、智能分拨转运等物流设施建设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提高物流项目用地强度,新建物流仓储用地容积率一般不低于2.0。
此外,优化优质项目用地供给。姜莉提到,根据目前广州物流用地政策,凡在广州落地的现代物流和供应链上市公司、投资符合广州产业导向且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或在市物流枢纽规划布局的物流枢纽产业园引入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现代物流和供应链产业项目,可采用50年出让年期,参照项目所在区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设定出让起始价。
《广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已上报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广州将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及其北端区域、机场综保区南区,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亚太航空物流中心,临空经济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广州空港已具备良好的平台基础和发展潜力。”广州空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邱之仲说道。
近期,该委组织编制《广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并通过省层面的评审,正按程序上报国家。广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展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航空物流门户枢纽、服务珠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的综合物流枢纽,支持都市圈消费升级的区域物流服务平台。
下一步将推进相关建设工作。一是加快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提升软硬件配置水平。以白云机场三期扩建为契机,规划建设机场三期东西区货站、国际进港货站等航空物流基础设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产业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加快华南生物医药制品分拨中心、顺丰大湾区国际生鲜港、苏宁跨境电商全国枢纽等项目建设,完善机场综合保税区物流设施,增加航空物流仓储空间,今年将有26.8万㎡新建仓储作业场所投入使用,41万㎡仓储作业场所实现封顶。未来,机场综合保税区及周边项目建成后将释放超过200万㎡仓储作业场所。
二是加强货运航线拓展,加快现代航空物流产业集聚。拓展联通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线、航点,完善通达欧美、澳洲、非洲及南美等地区的国际运输通道,打造通达五洲的洲际航线网络体系。
三是强化枢纽间协同,打造航空物流门户枢纽。推动广州北部“空铁融合”交通枢纽整体建设,增强广州北部空铁枢纽与中心城区、南沙港的连接能力和功能扩充,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加强与广州港口型、深圳空港型、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物流枢纽之间的协同支撑。
培育一批供应链服务的优质企业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国强表示,近年来,市商务局聚焦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在商贸分销、电子商务、汽车零部件后市场、医药流通供应链等四大领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供应链模式,提升广州流通供应链发展水平。
下一步,该局将结合广州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和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牵头有关部门,参考国家《供应链服务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正制定《广州市重点供应链服务企业认定办法(试行)》,通过部门联动,着力在农业、工业及流通领域培育一批供应链服务的优质企业。
另外,出台《广州市“十四五”供应链体系建设规划》,以农、工、商三大产业领域为主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高广州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要素聚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