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系列报道②“12221”的系统性如何?

政府网站
关注“大潮起珠江,敢为天下先。”这是广东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历经40余载风雨兼程,最为宝贵的经验依然是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广东农业农村部门跳出仅以生产看农业的传统视角,提出构建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直面有产品无产业、有品种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等问题,由初始“堵漏式、救急式”的营销活动,到形成完整且相对成熟的全产业链提升体系。它从一个环节发力,拉动一串链条,形成一种模式,构建一套机制,动员起广泛的社会力量,助力农产品跨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推动现代农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局部与整体
环环相扣的一揽子目标如何实现?
“12221”只是一系列营销活动吗?显然不是。“12221”分开来看其实有八项任务,这些看似并无重叠的工作,却像齿轮一样啮合传动,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1”个大数据的传导,再通过三个“2”的落地,再到最后“1”组目标的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需求侧的信息以“赚钱效应”反馈到生产供给侧,形成有效共振,经济规律的作用贯穿始终。
市道好,产品就会好,二者本就互为因果。近年来,广东荔枝品种“仙进奉”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新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向旭介绍,“它具有裂果率低,丰产稳产,成熟期迟,较耐贮运的特点,颇受市场欢迎”。“我们村有7000亩仙进奉荔枝树,未来可挂果荔枝树将增加至3万亩,全村900多农户,每户只需投入60个工时,可打理50棵仙进奉荔枝树,保守估计每户每年可获得8万元收入。”仙村镇基岗村党支部书记陈浩潮说。
荔枝卖得好,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环节也动了起来。“中国果蔬产品在‘最先一公里’损耗率高达15%-25%,也就是说,在农民手里,没卖出去就烂掉了15%-25%。”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朱明表示。在茂名高州、广州从化,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高州市根子镇美荔专业合作社社长何建和是田头小站最早的一批受益者,他说“通过预冷保鲜的荔枝不仅货架期延长3-6天,售价也提高了20%-30%。”田头小站能实现自动控温,满足多种农产品冷藏需求,大部分果蔬都可通用。
解决农产品在流通中存在的“断链”“短链”,从中央到地方,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21年《广东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中,大埔县、徐闻县、高州市、罗定市入选国家级试点县;南雄市、乐昌市、雷州市、德庆县入选省级试点县。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表示,从供给侧看,荔枝生产量和人均消费量相当有限,我国最高年产量300万吨相当于60亿斤,14亿人人均分配量4.2斤,优质果品按200万吨40亿斤计算,人均2.8斤。当前广东省荔枝加工量可达40万吨/年,加工在整个荔枝产业链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可借鉴龙眼加工产业经验,鼓励更多家庭作坊式荔枝加工户发展。
面对产业“风口”,“品种结构调整必须确保全产业平稳过渡,既要持续推进,也不能操之过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说,荔枝品种结构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低质品种”通过合理利用,依然能够实现“高质”之效,比如黑叶荔枝在鲜果市场缺乏竞争力,却是生产荔枝酒的优质原料。茂名市委常委王土瑞调研市场发现,农产品以统货出售价钱不会高,但按照标准分级之后就都是“好货”。
显然,广东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关联企业通力配合,其中重要基础在于产业信心的确立。只有产业趋势向好,才能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温向芳讲述这几年广东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谋划推动工作的感受,用几个“前所未有”来形容: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农民的受益前所未有;社会的好评前所未有;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干部的归属感、自豪感前所未有。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12221”环环相扣形成有机整体,最后回归到其孜孜以求的归宿与落脚点。在这套运行机制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一池春水”正在被悄然激活。
特殊与普遍
菠萝荔枝的经验其他产业也适用吗?
2021年徐闻菠萝频上热搜,广东荔枝声震寰宇,令人印象深刻。从寂寂无名到声誉日隆,菠萝、荔枝相继“出圈”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逻辑,这套“打法”在其他产业是否同样适用?
“打擂台、飞花令、说唱RAP……”第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上,2021“粤字号”农产品品牌设计大赛之百县百品打擂台活动现场好不热闹,综合前期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现场投票等环节,广东本土20个优秀农产品品牌脱颖而出。其中有平远脐橙、惠来鲍鱼、高州荔枝、澄海狮头鹅、饶平狮头鹅、化州化橘红、德庆贡柑、翁源兰花、丹霞贡柑、增城丝苗米、徐闻菠萝等,这些入选的特色品牌,都参与了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
广东的菠萝与荔枝,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缘分布特点,在全国乃至世界水果份额中占有重要地位。菠萝种植分布相对集中,而荔枝则在全省有13个10万吨以上的产区,粤东粤西珠三角都有。集中上市时,菠萝是场攻坚战,荔枝则是场运动战,广东荔枝销季更能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验证“12221”经验的可行性、协调性与普遍性。
资源秉赋不同,产品特色不同,做法措施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各个地区互相启发,不断丰富和发展“12221”的创新应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2221”的普遍性寓于不同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之中,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植入传统农业,以新潮、好玩、有趣的面目走向消费者。千年贡园慢直播“追500年荔枝树果红”;“我在阳西有棵荔枝树”“我在德庆有棵贡柑树”等活动,市民云游果园坐拥“田园梦”,线下农文旅产业也带动起来。惠来凭借“网络节+云展会”,促进鲍鱼、凤梨等优质农产品价升量增;“遂溪仙品荔线上拍卖”“南雄银杏古树采摘权拍卖”竞拍,提升品牌知名度;梅州推出吉祥物“客客”与“都都”,客都梅州“好山好水出好柚”,做强做大梅州柚品牌IP……
打通产区与销区活动的空间限制,提升产销对接效率,重构产业链、价值链,“12221”的实践地图与产品线都在不断扩大。
平台与机制
庞大的社会化扶农助农机制如何形成?
“12221”持续推进的背后,有三种机制将工作延伸到农业农村系统以外,实现快速响应、广泛联动。这就是:应急机制、社会机制与组织机制,三种机制协同配合最终形成长效机制。
三年的实践中,“12221”经历过几次“急就章”的考验。
2021年春因疫情影响,多地取消线下花市。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迅速启用“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在政府号召下,供应商、采购商、经销商、互联网平台、物流快递企业以及媒体机构纷纷加入,将花市及广东特色农产品集中搬到网上,打造市民掌上的年货节、农民指尖的大卖场。相关数据统计,期间企业对接近万次,销售额超30亿元。
“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创建于2020年抗疫最为紧张的时期,成为疫情期间广东农产品“保供应,促销售”的一个重要阵地,并顺利完成驰援武汉任务。“采购商网络直通车”、“采购商网络会客室”等新营销迅速推开,该平台还延伸出农民学习、培训等功能。截至2021年11月,平台已入驻农业企业3605家,开展各类直播200余场,推动与粤黑、粤鄂、粤藏等5个省际农业合作,开展44次线上云展会活动,累计实现对接13380次,推动对接销售农产品超46.5亿元。
有关专家认为,“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是广东制度优势、市场导向、数字技术融合的成果,平台所体现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与广东先行先试的“基因”有关。
事实表明,及时觉察、高位统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21年6月,受疫情影响,由广州、深圳始发的航班取消过半,对广东荔枝空运产生较大影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加强统筹,协调财政、商务、海关、外办、金融、保险、航空、邮政等多部门力量,南航急调162架次航班护送荔枝出省。薛航航空、顺丰速运、德邦快递等及时增加运力,海关设立通关绿色通道,为新鲜荔枝出口“争分夺秒”,及时化解堵点。
社会化助农的力量一直都在,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十万博主卖荔枝”“十万博主播荔枝”等自发性的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经过整合传播也成为了农产品销售的得力推手。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12221”诞生伴随着农产品市场专班的组建。2019年初,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成徐闻菠萝专题调研组,称为“市场工作专班”。专班人员来自农业系统、电商平台、媒体机构等,专班形式逐渐成为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的组织机制而沿用开来。
2021年9月29日,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健全政策保障和工作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地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主体作用,在队伍建设、资金保障、任务落实跟踪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保障措施,确保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有效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年的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壮大了一批“知农爱农懂市场”的队伍。这当中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干部,助推产业兴旺的企业家,服务“三农”发展的媒体人,还有大批满怀豪情的“新农人”……凝聚成了一股跨行业、跨区域的力量。他们中有的是出于工作职责,有的是社会责任使然,更多是被“12221”体系带来的市场机遇所吸引。高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龙国源感叹,“12221”不是单靠农业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多方联手打出一套“组合拳”才能达成。
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