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事关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正式启用智能轨道通达全院 机器人“操刀”手术更精准

政府网站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3月29日,历时1700多个日夜的建设,形如“生命之钥”、坐落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位置、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一流医疗科研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在广州市南沙区正式启用。医院启用后将助力南沙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不断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通讯员彭福祥、潘曼琪、蔡妙芝)3月29日,历时1700多个日夜的建设,形如“生命之钥”、坐落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位置、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一流医疗科研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在广州市南沙区正式启用。医院启用后将助力南沙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不断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13分钟可通过直升机直达位于越秀区的院本部,通过智能轨道物流系统最快1分钟可把检验样本“0人工”送到检验中心,建成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让手术更“简单”……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除了“花园式医院”的美,更让人感觉到这所崭新的医院运作更“快速”、服务更“精准”。

记者了解到,南沙区始终坚持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原则,全力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建设及发展,该项目由南沙区财政全额投入。2017年9月,中山一院与南沙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2018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正式动工建设;2022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通过验收;202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正式启用……从“一张白纸”为起点,按照南沙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区内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历经5年多的规划建设,这座粤港澳大湾区中心的智慧医院在南沙正式启用,为大湾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5100米智能轨道物流系统覆盖全院90多科室

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处处透景、透绿、透风,宛如置身一座花园。

围绕“静水南沙、医病医心”的理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设计下沉庭院,各医疗单元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诊疗中心化”理念进行布置,中庭景观的通道也能串联各功能单元,医护人员和患者能从诊室“推门见庭院”,舒缓身心。

行走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还可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头顶上一辆辆密封的“小车厢”沿着轨道、倒挂着快速穿梭往来。日常的大输液、药品、血制品、病历档案、手术标本等可以通过轨道小车迅速到达相应科室,不仅大大减少人力运送的成本和机会,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可能。长达5100米的智能轨道物流系统覆盖全院90余个医技科室、护理单元、门急诊等科室。记者获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打造了智慧一体化物流系统,科学配备智能物流方案,采用智能轨道物流系统、智能气动物流系统、智能导车机器人物流系统、被服动力收集系统、厨余垃圾动力收集系统多套智能物流系统,实现院内物流高度智能化,保障物品高效、安全地输送。

以验血为例,市民在抽血中心抽血后,样本搭乘“小车厢”沿着轨道直接前往检验中心。中山一院检验科副主任陈培松介绍说,“这个过程不再需要人工搬运,不仅解放了人手,还极大提高了样本转运效率。”样本送达后,通过雅培GLP大型生化免疫流水线可快速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我们这个流水线是亚洲单个实验室最大规模流水线之一,最高一小时可检测1200管。未来将可能实现病人早上验血,中午医生就能收到报告开展诊疗。”

手术由机器人“操刀”,更安全更精准

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中山一院将南沙院区作为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将全面承载国家医学中心研发攻关、成果转化、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公共卫生、临床诊疗、中西医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八大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3月18日,中山一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共建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合作协议,计划面向中国、美国和环太平洋国家开展机器人手术培训与教育项目。当前,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在南沙院区已完成建设,面积约1000平方米,已配置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两台,腔镜培训系统十套,可承接机器人和腔镜手术人才的培训任务,为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

能将手术视野放大10倍,机械手臂能多维度旋转,并辅助医生抓手术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泌尿外科执行主任吴荣佩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教培中心展示如何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操刀手术”。“对于精细手术、复杂手术的效果非常好。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利于精细解剖、复杂的手术的操作,机器人拥有三维高清视野。同时,在缝合、吻合、出血控制等方面都更有优势。”吴荣佩介绍说,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还可避免人手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抖”情况,因此借助机器人,手术能更安全更精准。

同质化管理,医疗专家均由院本部统一派出

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布局颇具实力的六大学科群,进驻肾内科、普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和耳鼻咽喉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妇科、产科、重症医学科、骨科等30多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中山一院越秀院区与南沙院区实施垂直管理、同质化管理,医疗专家均由院本部统一派出。今年3月1日,首批科室执行主任、专家约80位已正式进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各业务科室根据要求,已提前做好轮派准备和计划,目前医、药、护、技、行政管理人员等均早已就位。

在硬件上全面“武装”。围绕南沙医院国际化定位与国家医学中心的战略目标,南沙区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配置种类齐全、国际领先的医疗装备,已配置高质量的PET-CT、PET-MRI、MR3.0T、DSA、磁共振复合手术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顶尖医疗系统和设备,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实施更精准的操作,提高手术质量和疑难重症诊疗水平。

为方便患者就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设置了医疗服务中心,涵盖集中检查检验预约、床位统一调配、优先就诊患者管理等多个创新性模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优质医疗服务。

此外,中山一院按照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标准建设,配置信息联通和指挥设备、移动手术室、移动ICU、车载CT等设备,已建医用直升机停机坪、拟建海上救治码头等基础设施,搭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面向湾区提供即时响应的全方位高效率救援服务,建成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

推动大湾区医疗融合发展

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已经建立可为大湾区提供服务的消毒供应中心、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放疗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六大中心。不仅如此,院区还设置了精准医学中心、肿瘤防治中心、转化医学平台,以及能提供海陆空全面救治的疑难重症诊治和灾难医学中心,同时部署约3.3万平方米的国际医疗中心,可承接国际人士的医疗保健服务。

《南沙方案》出炉后,广州和香港医疗融合步伐逐渐加快,为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南沙区政府正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为港澳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南沙区积极与港方对接,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入合作,着力打造融合创新新样板,以政策引领为牵引、港式服务为基础、“港澳药械通”为抓手,提升医疗卫生诊疗水平,构建穗港协作医疗联合体,加快打造高水平、强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

同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积极参与各项质量认证,推进大湾区医疗质量提升及与跨境医疗服务规则的衔接,与境外医院积极开展业务交流、便利国际商业保险支付等,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

南沙全力打造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

为推动《南沙方案》落地落细落实,南沙区聚焦湾区战略和医疗行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统筹配置卫生资源,除已经启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外,南沙还引进了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等一批国内高水平医院落户建设,加快打造高水平、强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据介绍,南沙将借力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打造多个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学中心,构建与广东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区最大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同时,依靠南沙区“1+N”交通枢纽规划,南沙还将利用与广州主城区、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地畅达的高速交通走廊,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为实现国际一流的人居环境,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示范圈打下坚实卫生健康基础。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