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城事关注

685项度夏项目顺利投产,广州居民夏季用电更有保障

政府网站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迎峰度夏是电网每年都要面对的一次“大考”,是电网用电负荷最大、供电服务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迎峰度夏是电网每年都要面对的一次“大考”,是电网用电负荷最大、供电服务最艰难的一段时期。伴随高温天气的到来,电力需求持续攀升。6月29日,随着荔湾区凤池村4号箱式变压器建成投产,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完成今年迎峰度夏系列工程,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保障了能源电力可靠供应。

其中,主网方面完成广州保障电力供应重点项目6项,新增供电能力195万千瓦,相当于越秀区和花都区的用电需求之和。“这些项目按期投产,打通了两个500千伏片区供电通道,解决各断面负荷重载问题及骨干电源配套送出问题,有效化解了电网风险,为区域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及电网安全、供电质量提供有效保障。”广州供电局基建部总经理毕超豪表示。

另外,配网方面度夏项目共投产679项,同比增幅超过一倍,增加供电能力约40万千瓦。配网度夏项目重点解决城中村居民用电问题,通过电量监测、负荷预测等手段,提前预判在高温天气时可能出现重过载或低电压的地区,及时增加变压器布点提升供电能力。广州供电局配网管理部总经理顾军介绍,“本轮配网度夏项目严格落实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旨在巩固城中村专项治理成效,及时缓解度夏负荷重过载及低电压问题,持续提升城中村供电可靠性和用电环境。”

科技创新+机制优化

推动城中村电力建设提速

用地紧缺一直是困扰城中村电力建设的难题,广州供电局持续致力于科技创新,通过在海珠区客村和下渡村推广应用光伏智能双层双公变箱式变压器自主研发创新成果,实现了“小面积、大容量”示范应用效果。

“光伏智能双层双公变箱式变压器巧用纵向空间,对比同等容量的传统变压器,占地面积缩小了41%,而对比同样采用双层设计的双层电房,其整体占地面积下降达到80%,占用纵向空间减少61%,大大节省了城中村日趋紧张的建设用地。”广州海珠供电局工程部经理刘潇建介绍。

而针对城中村人员流动性大、负荷预测难的问题,广州供电局在提前做好负荷预测增加变压器布点的基础上,也通过管理机制优化创新,提出“拿地即立项,立项即施工,施工即投产”的协同管控机制,推动城中村电力建设提速。

“荔湾区凤池村4号箱变项目很好的体现了城中村电力建设机制优化的成效,该项目通过简化立项审批流程、提前储备典型物资和应用预制箱变基础等措施,推动项目在落实箱变用地后19天内完成投产,展现了城中村电力建设新速度。”广州荔湾供电局工程部经理桑成磊介绍。

政企联动+数字化技术应用

构建城中村改造模式样板

曾经的黄埔区石桥村,和广州市大多数城中村一样,存在电力资源配置不足、用电安全隐患繁多、台区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每到夏天用电高峰期,居民用电感受不佳。今年2月份,黄埔区委区政府和广州供电局共同提出将石桥村用电改造工程定为推动解决广州城中村用电问题,提升供电品质的重要示范标杆工程。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规划建设,广州黄埔供电局提前谋划,精密部署,在石桥村用电改造过程中强化政企联动,累计消除三线缠绕235处,增加用户保护接地370处,实现用电安全隐患清零;变压器平均最高负载率下降35%,三相不平衡度最高由原来的62%下将至低于10%。“我们的变压器布点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工程建成后可满足石桥村未来5年以上的用电负荷增长需求。”广州黄埔供电局工程部经理朱惠觉介绍。

为了提升村民的用电获得感,广州黄埔供电局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城中村。“我们采用就地分布式模式低压自愈,将自愈系统的‘大脑’安装在了现场,预计实现故障后3分钟内快速隔离并自动复电。”广州黄埔供电局配电部经理曾松涛表示,此次改造工程还采用换相开关和智能电表单改三等技术措施,帮助减少城中村负荷压力,大幅降低了停电事故发生的概率。如今的石桥村街道上,一系列全新设备科技感十足,电力线路排布井然有序,在打破人们对城中村固有印象的同时,也给后续城中村电力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据了解,2023年广州供电局计划新建变电站14座,新建变电容量326万千伏安,为完善广州电网结构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广州供电局将继续扎实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有力保障夏季用电安全稳定,更好支撑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持续完善城中村用电改造与提升举措,建立健全政企协同、村社联动的推进机制,为城中村电网的快速发展和综合整治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提升城中村供电品质。

(通讯员:缪新招、洪林、刘海宁)

(来源:广州供电)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