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游南沙 蕉门炮台遗址户外文化小景落成开放

政府网站
关注近日,蕉门炮台遗址户外文化小景在黄阁镇凤起湖公园内正式落成开放。这是继“南沙人”向海而兴户外文化小景后的南沙区第二个“方寸历史文化展示空间”的示范点。该小景充分结合蕉门炮台旧址历史,利用凤起湖公共休闲空间,通过散点布置户外小景的方式,讲述南沙蕉门炮台的历史故事,让市民朋友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得精神滋养。
方寸之间游南沙
蕉门炮台遗址户外文化小景位于凤起湖畔,蕉门炮台旧址所在地,是南沙区文物管理所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后,打造的具备微型展览与休闲空间两大功能的创新型户外文化场所,是“方寸历史文化展示空间”原创品牌的再次实践。
本小景通过散点式布局,使街坊朋友在漫步公园的过程中了解蕉门炮台的历史发展、虎门炮台海防要塞三道防线分布、南沙历史文化遗产游玩指南等信息。同时,该小景还充分结合蕉门炮台的历史特点,采用了古籍、海浪、城墙等设计元素,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艺术气息的户外休闲空间。
蕉门台前诉荣光
蕉门炮台遗址户外文化小景选取的位置为蕉门炮台遗址所在地。据南沙区文物管理所透露,蕉门是珠江八大入海口之一,在清时,这里曾是军事重点布防之地,除了建有炮台,这里还有不少与军事相关的历史文物及故事,该小景以图文展示的方式,为市民朋友一一讲述。

蕉门炮台,建于嘉庆十七年(1812),扼守蕉门水道,防御敌军从蕉门海口进攻广州,是虎门炮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筹海初集》记载,蕉门炮台的炮洞共有十四个,配有一千五百斤、一千二百斤、一千斤重的大炮共十四架,附属设施有神堂两间、官署三间、兵房十五间、药局一间,规模甚是庞大。1835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蕉门炮台作七言对联“蕉开黄角东西坞,门锁香山早晚潮”,可见蕉门炮台的规模以及其重要性不容小觑。由于蕉门炮台处在外海通广州的主航道之外,未受战火洗礼,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直至20世纪中期才退出历史舞台,是当之无愧的蕉门海口卫士。
据记载,蕉门一地不仅有炮台这样的大型防御设施,还曾有重兵把守。南沙区文物管理所表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在蕉门村发现一块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师提标战马草坦碑”。该碑是广东水师提督直辖部队(提标)战马专用草料区的标志。在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驻扎虎门,黄阁镇蕉门村受广东水师提督直接管辖,此地所驻军队亦是水师提督的直辖部队。虽是水师,但军营中仍配备战马,据清代《粤省海防图说》一书记载,仅驻防在南沙的水师右营就配备有四匹战马。
南沙区文物管理所还介绍到,这里除了攻防的炮台及驻军外,在距离蕉门炮台遗址近1000米的大山乸顶峰还设有传递军事信息的烟墩台,名为大山乸烟墩,如今保存完好,被列为南沙区登记保护文物进行重点保护。大山乸距离蕉门炮台约1000米,海拔224米,是南沙第二高峰,站在顶峰能俯视整个南沙地区及珠江口,是一个难得的制高点。另一处是位于蕉门村和坦尾村交界的蕉门山上的蕉门烽火台,据传建于清初,现已被开采矿石所毁。蕉门烽火台距蕉门炮台约100米,北距大山乸约1000米。当发现敌情时,蕉门烽火台会率先燃起烽燧,向大山乸烟墩发送情报,以警告各地。这两处烟墩台在清时与虎门炮台连成一个系统,构成珠江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由此可见,过去的蕉门俨然是一个军事重点布防之地。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这里开发采石,大山乸山脚后退千米,蕉门炮台城墙和台基被拆除,过去的军事要地不复存在。如今,站在蕉门炮台遗址前,望叠翠峰光,赏凤起湖色,品历史往事,可叹昔日荣光。

文化小景添温情
南沙作为广州的南大门,是中国一口通商、对外往来的咽喉,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区共有89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四街六镇。为充分发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不断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精神生活,今年,南沙区文物管理所推出“方寸历史文化空间”原创品牌,先后打造了“南沙人”户外文化小景和“蕉门炮台遗址户外文化小景”,旨在通过挖掘南沙地方的“小”文化、“小”故事,在亲近群众生活的“小”场所布置微型展示空间,展现充满活力的南沙区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的自信与热爱,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使群众在方寸之间便可得到文化的温暖与沁润。
环绕步道,在蕉门炮台旧址的不远处有一块“历史文化遗产游南沙”的信息栏格外引人注意。信息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南沙全域可供游玩打卡的历史文化遗产点,包括塘坑村现存广州最早的天后古庙、广州两座古采石场之一的大岗镇罉塘潭古采石场遗址,中国近现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榄核镇的故居等,每一处都体现了南沙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
未来,南沙区文物管理所还将深入发掘更多南沙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通过户外展览的形式打造更多“方寸历史文化空间”,使那些沉寂在古籍文献中的历史故事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涵养,提升本土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