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无人驾驶作为汽车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后,智能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随后《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系列政策的落地,智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发展主流趋势已成为大众的共识,但智能汽车未来如何发展,存在哪些难题,这需要行业内人士去了解和思考。

拥堵反造智能驾驶的进步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杨学桐对智能汽车的下一个十年趋势作出预测。
杨学桐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年汽车销售量将达到350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超过3.6亿辆。届时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城市内的市民出行,平均耗时达30分钟以上,这对汽车驾乘的便捷性和驾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智能化交通系统和智能驾驶汽车的推广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再加上对环保核对驾驶安全的要求,汽车发展将会迎来变革,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将会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
杨学桐表示,全球汽车行业已经入智能网联汽车实用化竞争的阶段,汽车产品将加快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我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也正在形成,但行业仍面临着顶层设计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除了协同创新之外,还应该标准先行”杨学桐说道,智能汽车的相关标准政策仍在逐步完善之中,这些标准的形成对智能汽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合电动化才能更智能化
广汽集团汽车研究院首席技术总监祁宏钟对智联网汽车的发展趋势预测则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相结合,他认为,智能网汽车发展将主要分为三分阶段,包括DA(辅助驾驶)、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
在这三个阶段中,DA时,传统燃油汽车与电动汽车在产品技术上差别不大;PA时,纯电动汽车与智能化结合的优势开始显现,但未能形成核心优势;到CA时,纯电动汽车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优势突显,CA的产品核心功能上需要建立在纯电动化的基础上。因此,广汽集团正致力于研制下一代的电动化智能汽车,把电动化和智能网联网相结合。
祁宏钟表示,目前中国的智能汽车产品技术水平正越来越先进,但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个别方面的差距,“主要是传感器,我们的这一设备比较落后,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好的传感器,智能驾驶将无从谈起,所以祁宏钟认为国内车企应着力突破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桎梏。

算法技术将成为行业关键
除了传感器,算法也是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景驰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云峰接受@新浪南方能源频道 采访时表示,当智能汽车达到L4级别时,传感器的技术差距已经不大,更多的是比拼算法技术。
他表示,因为国内智能汽车行业起步较晚,所以相比美欧等发达地区,我国的智能汽车在包括传感器在内的硬件、软件方面都有所差距,整体差1—2年。
陈云峰坦言,国内智能汽车行业要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算法技术的进步必不可少,这需要企业多采集数据,获得更多的场景和路况情况,以帮助算法的不断优化。此外,国内在智能驾驶的人才储备较少,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才能帮助技术突破、行业进步。
- 新闻
- 财经
- 军事
- 体育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