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嫌弃“穷人”的银行可能会越来越穷
摘要: 目前很多普通客户对银行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这一顾客群体对银行创造的价值不高,有的甚至还要亏本。日前,市民陈小姐向广州日报投诉称:某银行有部分网点称只接待30万元以上存款的客户,普通客户被告知不用取号。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普通客户对银行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这一顾客群体对银行创造的价值不高,有的甚至还要亏本(《广州日报》1月9日)。
近年来,银行业绩增速不断下滑,转型压力颇大。转型靠什么,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对接有效需求和潜力需求。如果总是把眼光盯住富户而冷落了“穷人”,实在是目光短浅。如此下去,可能会越来越穷。
银行的发展壮大,原本就是依靠老百姓的存款。如今,一些银行觉得办理小额存款“性价比”太低,所以设立了一些只服务于大客户的网点。但是,从长远来看,伤害小额储户的感情,最终吃亏的还是银行。因为,随着网络金融和电商的发展,随着投资渠道的增多,老百姓手上的钱也将有更多的打理渠道。再说了,银行网点今天拒绝的“穷人”,可能过几年就是“富人”,但由于当初被伤害,导致他可能不会考虑把钱存进这家银行。
事实上,银行接待“穷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即使某些网点只针对VIP客户和对公业务,也应该在门前明示,或者保留一个窗口接待普通客户。何况,国有银行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性价比”不高,但也是有回报的,因为国家提供了政策支持。
此外,银行从“穷人”那里还获取了其他不当利益。去年7月,发改委官网公布《商业银行违规收费典型案例》,列举了银行巨头们只收费不服务、超出价目表收费、违规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强制服务并收费、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等17个典型案例。与老百姓生活最相关的就是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理财咨询报告手续费、超范围收取的小额账户管理费、捆绑强制收取个人汇款套餐手续费等情况。某些银行一方面悄悄蚕食老百姓的利益,一方面却在服务方面嫌弃他们,实在不厚道。
“互联网+”正在催生金融改革新常态。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银行要发展,还得把眼光放远一点,胸怀放开阔一点。
◎丁慎毅 电视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