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亚铝业与军工机构深合作 打造佛高区军民融合样本
摘要: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新征程。在佛山高新区,广亚铝业有限公司与军工机构深度合作,力求打造“佛高区军民融合样本”。军民融合的合作模式为佛山高新区、佛山市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新征程。在佛山高新区,广亚铝业有限公司与军工机构深度合作,力求打造“佛高区军民融合样本”。军民融合的合作模式为佛山高新区、佛山市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立足“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一股军民融合的发展合力正在佛高区汇聚、升腾,为佛山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资料图片 摄影:李仁生
军工技术相继落地锻造强有力引擎
今年4月20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发射场一飞冲天。这艘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是我国首艘货运飞船。佛高区人关注的是,该飞船研制系统将落地佛山,转化为民用,是佛山高新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众多结晶之一。
今年8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总体部与广东广航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基于专家支撑的全三维协同创新设计服务系统”合作协议,按规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宇航智造工程-载人航天器全三维协同研制平台”产品作为母型,与广东广航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整合航天及相关行业专家、知识及硬件资源,服务佛高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中小微企业,提供异地协同设计及创新服务,形成知识管理、流程管理、系统集成、协同设计、信息共享和精益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为更好地将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难题,目前系统正在加紧调试改进中。”广东广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宁宁介绍,今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在佛山形成“知识仓库”,借助专家力量,民营企业的设计需求将得到快速满足。
除“基于专家支撑的全三维协同创新设计服务系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还与佛高区开展更多合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创新“特区”——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与佛高区管委会合作共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佛山分部,围绕国家创新发展转型需求,在战略自主研究、系统项目研究和前沿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据介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佛山分部是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将打造成为华南地区钱学森实验室空间技术创新区域总部,为佛高区和佛山市企业配套开发应用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高性能计算机、智能自主移动交互机器人、机器人仿真肌肉……今年以来,各类军工技术相继在佛高区落地,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需求。军工科技成果在民用领域大有可为,正为佛山军民融合发展锻造强有力“引擎”。
军民融合成效显现延伸产业新链条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各个方面人才、团队密切协作,要求军工技术与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凝聚合力,搭建平台让各领域信息资源充分互通共享,迸发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如让“军”与“民”信息流通、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成果转化,佛高区正展开积极探索,力求打造高效的军民融合创新平台。
8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佛山军民融合对接会在佛高区科技智库中心举行,共有11个项目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佛高区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平台的众多举措之一。
而早在8月初,佛山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已在佛高区揭牌,作为推动广东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心主体设在佛高区核心区狮山镇,并由佛山市政府批准成立佛山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作为承建实体机构。
据介绍,该中心将建设广东省“国防四库”、军民融合技术成果交易孵化平台和军民融合一站式服务平台等,立足珠西、服务广东、辐射全国,着力搭建军民融合信息渠道,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资源在广东地区集聚,探索军民融合关键难点解决方法,打造全国重要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平台。
佛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南海区委副书记刘涛根表示,要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抢抓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佛山军民融合技术推广中心落户的机遇,依托“万亩产业园”,促进“军转民”和“民参军”双向转移和良性互动,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弯道超车”。
雄厚的产业基础、旺盛的转型需求及强劲的创新动力,为佛高区积极参与、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条件。而与军工资源的对接无疑将加快佛高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如今在佛高区,民企与军工资源对接产生的推动作用已初步显现。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佛高区内的广亚铝业有限公司、佛山金迪水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达成5项合作成果。大洋医疗也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合作,利用该所伺服电机技术合作开发智能轮椅项目。华数机器人与航天科工集团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云机器人项目合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所带来的产业新链条正在佛高区不断延伸。
军民融合助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
当前,佛高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步向前。作为佛山铝型材行业龙头之一的广亚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智能上下料机器人生产线加速运转着。半年以来,军民融合正有力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广亚铝业正携手军工机构,为佛山企业“民参军”探路。
广亚铝业的生产车间,刚生产的铝材物料在一条几乎看不到工人操作的生产线流转,智能上下料机器人忙着把材料装筐,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这是铝型材行业国内首创的智能上下料设备——移动式智能物料搬运系统,由广亚铝业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的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广东正来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广航科技有限公司围绕新材料、自动化控制等共同研发,已于5月13日正式启用。
早在今年初,在佛高区的推动下,广亚铝业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广东正来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广航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合作,推进智能挤压生产线项目。据介绍,智能上下料机器人是一种铝型材自动下料装筐和上料出筐的智能机器人装置,能替代人工自动适应不同规格铝型材的码料及装卸筐,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有效减少作业当中的型材磕碰问题,提高成品率,解决了行业一大难题。
“已改造的智能挤压生产线与其他同等规模的生产线相比,综合能耗下降了许多,成品率也提高了不少。”来自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的朱志斌博士介绍,“下一步,我们还将进行优化,把成品率继续提高。”
让众多企业惊讶的是,广亚铝业智能自动化挤压生产线,从发现需求、研发、调试到投入使用,仅花了两个半月时间。“企业一直需要军工类资源,但过往苦于缺乏平台,无法促成合作,现在政府搭台,强调向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领域聚焦用力,我们便乘着改革的东风,积极投身到军民融合的浪潮中。”广亚铝业执行董事邝丽霞表示,“通过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要素的军民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效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争做科研成果对接的先行者
“在该生产线试运行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现在已经把二代机器人设计出来了,年底会有更完整的产品展现,未来将会具备很好的推广价值。”邝丽霞介绍,在首个智能上下料机器人生产线运行过程中,为适应更高要求,一代机器人投入使用后,他们已着手研发二代,8月份已完成设计,预计年底推出。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正为广亚铝业的发展推开新大门。“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把整个企业的智能制造做起来。”邝丽霞说。
除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广东正来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智能上下料机器人项目,广亚铝业还与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广州建科院和佛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为佛山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佛高区经验”。
“智慧制造”就是广亚铝业科研转化的成果之一。近年来,广亚铝业着力打造订单、设计、生产、仓储、物流和服务全链条的一站式铝应用解决方案,2016年,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和广东正来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围绕数字化企业平台、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等多方面,共建广亚铝业“智慧制造”模式,开启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广亚铝业将继续善用包括军工在内的各方科研资源,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生产领域深耕,力争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邝丽霞表示,“紧抓军工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优秀的研发资源,不断完善提升,最终实现‘工业4.0’的广亚铝业。”
来源|佛山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