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女教师陈丽珍:19载助残育人路 脚步不会停下

新浪广东
关注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从乡村老师到助残奶奶,35年育人路走完,陈丽珍又延长19年的助残路线。她说:“只要我还走得动,我会继续做下去,因为我快乐。”
助残世界 心之所向
中专毕业后,17岁的陈丽珍被分配到三水区青岐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当时,落后的教学环境让她扛起了所有的教学任务。这一扛,便是35年。

1999年,刚退休的陈丽珍转身成为了三水工疗站志愿者。13名智障人士、2名下岗女工、简陋的培训设备,已是工疗站的全部。初次来到工疗站的陈丽珍,并未受到欢迎,智障人士对她完全不理睬。
到底该怎样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陈丽珍想到了唱歌,她走到了人堆中,唱起了粤曲小调。音乐无界,小调一出,一下就拉近了与智障人士的距离。虽然想唱,可简单的小调智障人士学起来也很困难,一首歌要教两三个月。陈丽珍也会耐心的教下去。陈丽珍把歌词写在一米高的年历上,挂起来一句一句地教,等到“孩子们”差不多会唱了,她再坐到中间,跟“孩子们”一边做工一边唱。
正是一颗助人的初心,陈丽珍在助残的路上重启了自己的教师道路,一走就是19年。现在人们只要见到陈丽珍,总会亲切地叫她一声“陈老师”。
助残笑声 源于音乐
“笑一个吧,笑一个吧,康园中心真快乐。又唱歌呀。。。。。。”谈到自创的歌曲时,陈丽珍随口就唱。她说因为智障人士的理解能力有限,自己必须要对歌词滚瓜烂熟。教学时,才能让学员们更容易理解。所有的自创歌曲倾注了她对残疾人士的爱。
音乐源于生活,19年来,陈丽珍不断的寻找灵感,共创作30多首助残歌曲。
普通幼儿园小朋友一学就会的知识,智障人士却要反复地学上一两个月。陈丽珍用自创的一套“歌唱疗法”,教会了智障人士背古诗、学数数、看图识物,有的甚至还学会了认识简单的字。
这些喜人成果,都是陈丽珍牺牲了无数个与自己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数一个数不停地重复教出来的。
助残道路 携手知己
“三水区助残志愿先锋”“佛山好人”等标签见证了陈丽珍助残路的每个瞬间。对残疾人而言,陈丽珍是他们的恩师,也是他们的知己。
阿婷(化名)是一名胎生足患者,双腿残疾令她缺乏自信。刚到康复中心时,阿婷甚至紧张到连话都说不出。为了让阿婷克服紧张心理,陈丽珍主动和她聊天,开导她,还经常带她做义工,让她解开心结。“现在阿婷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她有什么事情都会找我倾诉。”陈丽珍笑道。

现在,年过古稀的陈丽珍仍坚持每周参加志愿活动,到残疾人康复中心教残疾人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空余时间还担任志愿者培训讲师,传授自己的志愿服务经验。
如今,三水区共有175支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人数超48000人,涵盖老中青不同年龄层。作为三水区志愿者群体中的常青树,陈丽珍见证助残路的成长与欢笑。
来源:三水团区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