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佛山

魏华:“石湾杯”不仅仅只是一场大show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石湾产区的各类与陶瓷艺术有关的活动里,“魏华”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同时,他也是最熟悉“石湾杯”相关情况的人之一。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以“石湾杯”为名,从2008年的“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瓷大赛”,一直到今年的“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石湾产区的各类与陶瓷艺术有关的活动里,“魏华”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同时,他也是最熟悉“石湾杯”相关情况的人之一。

所以笔者今天就与魏华老师来聊一聊,关于“石湾杯”、关于产区的未来、关于现当代陶艺状况等话题。

人物简介:

魏华

1963年生于湖南张家界,198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韩国檀国大学环境与陶艺硕士。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

(以下是访谈全文。访谈由录音完成,后期在保持采访者原意的基础上,经过编辑调整。)

1、 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石湾杯”大赛的历史吗?

魏:最早可追索到2008年的《三国演义-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由韩国弘益大学陶瓷研究所禹宽豪教授、日本爱知陶瓷资料馆森达也教授、中国由我担任策展人,主场在石湾,我们把展览主题定为“亚洲陶艺的未来”。中日韩此次参展者主要高校的教授与博士生、研究生。当时我记得是有上百所大学参与,是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高校研究生为主体的陶艺展。

在当时展览的最终呈现上来说,虽然有很多的著名的教授、陶艺家参与,但是我们国家参与的陶艺研究生、博士生很少,在作品的水平上与韩国和日本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为了提高参与中日韩陶艺展的质量,就希望通过一个全国大学生的陶艺大赛收集高质量的作品参展,这是第一个举办“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的直接动因。

第二个是,因为石湾产区和地区性的陶艺文化也急于要走出去,包括我们当时在做南风古灶园区规划定位,希望把南风古灶打造成国际级的陶艺文化胜地。

所以,我们当时就是想针对一帮有实验精神的年轻人,试图呈现营造一种创新性的当代陶艺文化氛围。这些动因集中在一起,我们就决定要做一个以石湾产区主导,以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为主体,能够体现一定实验性、创新性的比赛。然后我们将其中的优秀作品,可以送出去到韩国和日本参与亚洲陶艺的展览,达到走出去的目的。

“石湾杯”最早的展览名称是《陶雷青春-石湾杯首届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这样这个大学生的陶艺赛事就成了一年一度中日韩陶艺联展评审筛选的基础,金、银、铜奖获得者直接参加中日韩亚洲当代陶艺交流展,主办方除了奖金还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获奖者去韩国、日本等参展并游学。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为年轻的陶艺家的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2、最初举办“石湾杯”陶艺大赛的目的是什么呢?

刚才也说到,做“石湾杯”的起源就是中日韩亚洲当代陶艺交流展,这是每年中日韩三方轮流做主场常态化的事情,最初几年一直是由我来做中方策展人的。在这整个的过程里,其实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一个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陶艺交流使命,另一个就是为了整个中国高校陶艺教育的提升。当然,出于在地对产区感情与文化的责任也是重要的考量。

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大赛,包括中日韩之间的交流,我们年轻人的作品,从一开始2009年和韩国日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分仲伯”的状态了。

以前我们看作品,一看这就是中国的,一看那个就是韩国的或是日本的。这种地域的属性当然现在还有,这个是必须的,但是在制作的工艺水平、创意、作品的呈现面貌上,我们已经是在一个层面上,甚至是超过他们的。

当然,从石湾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我确实也有一点“小心思”,其实就是想通过这种国际间的交流活动,把石湾的地域文化带到国际的舞台上去。

除了每一届中日韩高校陶艺联展和“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包括也把地域、产区、优秀的陶艺家,纳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这样一来,“石湾杯”的背后意义就变得更富有层次了。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努力,可以实际地帮助到石湾产区文化走出去。

3、今年的“石湾杯”以“人物”为主题,能聊聊这样命题的原因吗?

在此前的大赛主题的选择中,我们选择的都是一些比较宽泛的题目,比如我们做过器皿的,做过纯粹就是陶艺的,都比较宽泛。那今年定“人物”这个主题,主要是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我在本届大赛的策展语中已经说过,人最大的困难就是认识自己。人物陶瓷雕塑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当代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政治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冲撞必然呈现观察人、表现人的不同的角度。

我们很容易从当代活跃的陶艺家们的创作中寻找到既有传统情怀又具当代精神、既对当代生活关注、又有东方审美情境的作品——陶瓷人物雕塑。陶瓷人物雕塑并不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剖析人类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在中国陶塑人物的创作有着极其复杂的历程,特别是在特定的年代,它也是中国雕塑艺术重要的方式。具体而言:

第一、不管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还是学院教育的背景来说,“陶塑人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最早的彩陶文化,到兵马俑、汉俑、唐宋明清等,都能寻找到“人物”这个主线,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

第二、自从新中国之后,(在艺术教育方面)我们开始了具象的写实主义教育。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具象的“陶塑人物”也承载着现代陶艺面貌的建构,在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展开一点。

从中国雕塑到陶艺语言的转换,姚永康先生的人物创作是一个标志,之后的吕品昌、罗小平都形成了具有鲜明东方语境的人物陶艺风格,为后来的陶艺人物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当然陶艺人物的创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刘建华、耿雪以当代艺术的观念与装置、影像艺术的形式也为陶瓷人物创作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即使英国当代艺术大家葛姆雷也运用陶土人物表达自己的观念。

第三个考量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石湾的“陶塑人物”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IP形象。我们也希望,可以将石湾的“陶塑人物”和现当代,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陶艺创作做一个对比、连接。

“陶塑人物”这个概念也是挺宽泛的概念,很多欧美、韩国、日本陶艺家在这个主题上的作品也很有自己的特色。那如果我们将这个人物主题类别单列出来,再拿出去与人交流,这应该会是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也想看看年轻人是如何观察人的。每个年代的时代精神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就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来了。

4、从最开始策展“三国演义”中日韩亚洲当代陶艺联展,到“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再到现在的“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您为石湾陶艺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对于“石湾杯”未来的发展,您还有怎样的期待吗?

从国际交流、关注陶艺教育、关注陶艺年轻人这点石湾在全国开了风气之先。从目前的状况看来,全国范围内有很多与陶艺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此起彼伏。

中日韩高校陶艺联展现在由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方的策展人在继续主持;此前的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今天我们仍然以“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继续,也都受到很多青年陶艺家们的追捧。

全国范围内各种陶艺文化的IP越做越大,也越做越多。比如景德镇陶溪川的艺术园区现在的发展也都很好。“石湾杯”虽然在此前停办过一段时间,但现在也恢复了三年时间。

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到更久远之前,从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开始,每年都有很多的青年陶艺家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这个比赛也陪伴了很多陶艺家一路走来,是许多青年陶艺家的青春记忆,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不管是在继续做独立艺术,还是在各大高校任教任职,已成为国内陶艺领域里的中流砥柱。大家谈到“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或是“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都还是充满感情的。

这样一个地域性极重的文化IP,我们其实一直都在思考可以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一个地域文化的发展需要胸怀!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要落回到我们这几代人身上,如果我们要推动一个地域的文化,那就更需要外来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带来新鲜血液。而不是永远都是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万民朝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注重交流交互的时代,这是整个时代的精神所在。假如一个地域没有年轻人的介入,没有青春的文化气息,没有与外界的交流学习,那么这个地域是不会有前途的。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艺文化的推广、发展作了很好的榜样。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石湾作为一个产区,一定要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我们做这些努力的时候,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杂音,觉得“为什么我们要每年用那么多钱为外面的人做展览?”。但实际上,正因为这些“外面的人”才真正带给石湾这个地方更多的活力,为石湾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学院教育对一个产区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2011年我在《亚洲现代陶艺交流展》的论坛上发表了《中国现代学院教育与石湾陶艺》主题演讲,其中一个结论:石湾现有的知名陶艺大师百分之九十的都有学院教育背景,石湾与其它产区一样,未来人才的培养一定是在学院。

5、我们刚才也谈到关于产区的一些问题,那您是如何看待类似“石湾杯”这样的艺术活动,对产区的影响呢?我们应该如何更进一步的发展产区陶艺文化呢?

石湾陶艺的发展得益于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得益于深厚的岭南文化传承和开放的大环境,石湾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现代陶艺的领头羊。

198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石湾现代陶艺展,这是中国第一个现当代的陶瓷艺术展览。那是属于石湾人,包括梅文鼎、曾鹏、曾力等现代陶艺大家们的辉煌时代。

此后,2000年举办了“千年之烧”活动,2008年至2013年每年一届的中日韩高校陶艺联展,包括我们之前一直谈到的“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或是“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这些都集中了全国各地的院校、专家、学生的力量。但为什么现在我们发现景德镇反而走到前面去了?

那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在于,一个地域文化的包容度,和对自我的认知,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景德镇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引入国际化的理念,包容接纳众多的外来的艺术家来到景德镇,看上去迎合了很多新鲜事物,好像抛弃了景德镇固有的传统,但是,我们并不会觉得它失去传统。反而大家对景德镇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识加深了,正因为这一系列的改变,反而显得景德镇传统文化更加有价值了。

当然这种改变得来自包容和开放,有可能是被动的,有可能是因为外界的力量影响,导致它不得不把自己那种传统的、固守的一面打开了。但是结果看来,仍然是造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为景德镇陶艺文化带来繁荣。

反观我们石湾,可能确实在这一方面是需要多加重视的,包括当地政府、陶艺从业者的群体、相关的机构平台等。大家都应该以一个更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新鲜事物,更不能永远建立在一个局部的、地域的框架下思考。而是应该保持更多的时代性、实验性、全球性、公共性的角度,去构建这种大格局。那我相信石湾陶艺文化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

另外,从地方的角度上来讲,我认为产区的陶艺人也应该向陶瓷产业的企业多去学习。比如石湾的一些瓷砖企业,他们的设计师、视野、战略眼光、设备,都是世界顶级的,所以他们能做大生意,能做大改变。那我们的陶艺领域为什么不能学习这种大的格局呢?为什么不能更多地跟外来事物学习和交流呢?

就像二十世纪初开始石湾陶艺研讨会及2008年《三国演义-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的时候,我们的学术研讨会都是尹吉男、皮道坚、孙振华这些国内一流的批判家参与进来的,包括那个时候我们也和西班牙的Enric·Mestre在这里做工作营,一起工作了一个月。还有很多全世界顶级的陶艺家都来过石湾。其实本来国际陶艺委的原主席考夫曼、现主席托比恩也都来过很多次了,这么好的资源,其实我们做了什么呢?我们是绝缘体吗?!我们还是一味的排斥、一味的唯我独尊!现在回过头想想,真的错失了挺多机会的。

所以,我觉得这些都很值得石湾细细思考。我们不能让致力推广石湾陶艺发展的陶艺人们,成为“唐吉歌德”。我希望全国青年的陶艺人创作出我们时代的陶艺作品,成为开放、包容、创新的石湾陶艺文化一部份,我们的创作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陶艺文化的一部份。

新浪广东佛山

消息来源|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