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往事:何香凝与八百壮士(1937年)

新浪广东
关注八百壮士,四行激战。
军民同心,共御外辱。
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淞沪会战正式打响。10月,时任第88师第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部400余人(为自壮军威对外告称800人) 死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四天四夜,用血肉之躯奋力抗敌,筑起一道抗日战争中的传奇防线,史称“八百壮士”。

此时,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正寓居上海。当年6月,她接到毛泽东来信,信中称赞她“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香凝怀着深厚的爱国之情,对救亡运动热情支持,将妇女解放与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其上海寓所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自任主席兼总务组长,号召全国妇女组织起来“为了中华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淞沪会战爆发后,何香凝便一直关注和支援抗战,她组织妇女缝纫团、烹饪队等积极开展后援工作。

10月26日,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临时受命,率八百壮士仓促进入四行仓库,外无援军,内缺弹药,食物、药物等后勤物质也严重缺乏。夜里他们通过向苏州河对岸英国巡逻兵喊话的方式征求支援。次日,“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消息在大小报纸刊登,并很快传遍了上海。
当何香凝从报上获悉“八百壮士”的消息后,被“八百壮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彻夜难眠。当时她的身体很不好,但是为了抗日,她毅然“以抱病的身体,精神百倍地参加抗战工作”“忘记了疾病,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了抗战”,她亲自带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的姐妹们四处奔走呼吁、动员捐赠“八百壮士”急需的干粮、食盐、食糖等食品和绷带、酒精、纱布等急救用品。并想法设法将这批食品和药品送到了“八百壮士”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壮士们的燃眉之急。
10月29日她亲自到四行仓库劳军慰问,可惜被阻于老垃圾桥边不能通过。她只能站在苏州河南岸,肃穆地向对岸注视,眼含泪水,遥致钦佩之情。
返回住所后,她激动不已、奋笔疾书,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慰问信,高度赞扬了谢晋元等“八百壮士”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信中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已具备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不论是成功或成仁,都可以仰俯无愧了。殉国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加伟大,前线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加英勇,全国的同胞将因为你们而愈加团结,国际人士也将因为你们而愈能主张正义了。”

次日,上海《时报》等各大报纸,以“致扼守闸北四行仓库诸壮士函”为题,全文刊登了这封信。

何香凝的慰问信和慰问物质,极大地鼓舞了坚守四行仓库的壮士们,在谢晋元带领下,他们决定以加倍勇气杀敌,报答何香凝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与鼓励。短短的四天四夜,他们雄踞高楼、昼夜奋战,挫败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击毙日寇200余人,坚守了阵地。10月30日晚,谢晋元奉命撤出四行仓库,于31日清晨冲破日寇重围,全部退入租界。淞沪会战最后一战落下帷幕。
在淞沪会战的三个月里,何香凝心系抗敌前线,她领导的妇女救亡组织对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为避开日寇的迫害,更有效地开展并支持抗日斗争,于当年12月举家迁居香港。抵达香港后,她又继续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为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文 白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