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往事 南下护法(1917年-1918年)

新浪广东
关注“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这是1917年孙中山对段祺瑞的评价,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袁世凯的去世及其帝制的结束,并没有使《临时约法》真正实施,更没有使人民获得胜利,相反护国运动的胜利果实不久便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中。当时的继任总统黎元洪只是一个“看印总统”,段祺瑞才是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他承袭了袁世凯的专制统治,“毁约法、解散国会”并妄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消灭民主革命势力,实现“武力统一”。段祺瑞的种种行径,使孙中山认识到不打倒段祺瑞,就不能缔造真正的共和。
于是,从1917年5月开始,孙中山便投入到捍卫《临时约法》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孙中山在上海几次与海军总长程璧光会面,争取到了海军加入护法行列。在这一过程中,廖仲恺和何香凝做了大量工作,廖仲恺积极动员海军军官彭春源南下护法,何香凝则积极做海军家属的工作。

孙中山和廖仲恺
此外,孙中山南下护法首先遇到的便是经费问题。中华革命军讨袁军事斗争结束后,已经停止向海外华侨筹款,廖仲恺在1916年处理讨袁后续事宜中,仅是遣散讨袁敢死先锋队一项,他都是四处筹款3万元并变卖了孙中山的一部小车,才凑足钱。所以,当1917年孙中山决定南下护法时,经济上显得极为困难。孙中山在给邓泽如的函电中就曾说道:“惟粤省财政向绌,此际海军、国会两项费用固繁,将来连政府出师,所需尤多,全赖我同志悉力相助。”为了进行护法斗争,孙中山以总理名义通告中华革命党的海内外各支部,恢复筹集军饷工作。在这个紧要关头,根据孙中山的指令,廖仲恺继护国运动之后再次担起了护法运动筹款理财的重任,面对困境,他丝毫没有退缩,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积极筹措海军舰队和150余名议员南下广州所需的巨额费用。其中,孙中山南下护法所需的第一笔巨款就是廖仲恺和他一起同德国驻沪领事及犹太富商哈同协商筹借的,这次所借的139万多元也是以孙中山个人名义负担,经廖仲恺之手办理的,这笔经费如“及时雨”般化解了孙中山南下护法的燃眉之急。

南下的护法海军
1917年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后,孙中山极为愤怒,于7月6日乘“海琛号”军舰从上海南下广州,准备在南方组织武力讨伐。廖仲恺则暂时留在上海,继续为护法工作筹款,同时联络北方国会议员南下工作。孙中山尚未到达广州,复辟丑剧即告结束,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仍旧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将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他在演讲中指出当今变乱“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只有打倒假共和,才能“得真共和之建设”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孙中山和护法军政府成员合影
9月1日,孙中山在西南军阀的支持下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被选举为海陆军大元帅。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广东建立的革命政权。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护法运动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9月18日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孙中山的电召下由上海南下广州。9月25日,军政府财政部正式成立,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因为财政总长唐绍仪未到任,实际上由廖仲恺代理职权,从此廖仲恺承担起了整个护法军政府的经费筹措工作。
为筹集军政费用,向海外侨胞广泛宣传护法斗争的目的和意义,廖仲恺在这期间多次致函南洋各地侨胞,说明南下护法不仅在于反对复辟,而且真正目的在于建造真正共和国家,他致电在仰光的华侨饶潜川等人的函中,希望各界能“速筹款项,以济军用”;在致南洋华侨郑螺生函中深望大家“接济急需,以利进行,而收一劳永逸之效”;在致菲律宾华侨叶独醒函中“望同志诸公,鼎力劝募”……南洋华侨被廖仲恺等人的真情实意和民族大义所感动,大家深盼“严惩首从,剪歼妖孽”,热心筹款“愿牺牲一切”。菲律宾华侨也为革命积极奔走,发表护法通电“菲侨深表同情,愿助捐军饷,以赞成孙中山之进行,为一劳永固中华民国。”据统计,廖仲恺经手的军政府财政收入共有49万余元,属于华侨捐款的就达到了24万余元,约占全部收入的一半。见此情景,孙中山感慨地说“民国再造,皆诸同志之力”。此外,廖仲恺还通过收盐税款、发行军事内国公债等措施来积极进行筹款。

廖仲恺为护法运动筹措经费的信件
然而,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成立,并不能使孙中山的护法主张得到真正贯彻实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还没有认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是人民群众,更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中华革命党在当时也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只能以军阀来反对军阀,桂、滇等西南军阀虽然标帜“护法”以抵拒北洋军队南侵,其意却在割据自雄,因而极力限制、排挤和打击军政府的革命活动。1918年春,桂、滇军阀不仅在护法战争中勾结直系罢兵议和,破坏孙中山护法宗旨,而且还拉拢国会中的政学会分子和国民党稳健派破坏护法军政府。他们提出改组军政府的主张,改大元帅单独首领制为若干总裁合议制,以排挤孙中山。当年5月,改组后的军政府完全由桂、滇军阀及其附庸政学会所控制,护法成为空名。
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遂于1918年5月4日辞去大元帅之职,并于5月21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这时的廖仲恺为筹措援闽粤军经费,四处奔波、多次往返于日本、上海、广东之间,虽然千方百计筹措到大笔经费,全力支持护法运动,但是已经无法挽回护法运动失败的命运。4月23日,廖仲恺向财政总长,不久后被国会推为七总裁之一的唐绍仪写了一份信,在这份《致唐绍仪函》中详细报告了军政府成立后收入款项四十九万四千二百余元的用途与时间。孙中山离粤后,他又向非常国会报告了财政收支情况,对军政府财政工作详细的做了交接。不久后,廖仲恺与何香凝离开广州前往日本东京,当年6月孙中山抵达日本后,廖仲恺与何香凝前往迎接并于当月26日陪同孙中山返回上海。

孙中山和廖仲恺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并没有让孙中山、廖仲恺等人气馁。在历经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后,孙中山、廖仲恺等人逐渐认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开始认真总结革命经验教训,开始对三民主义理论进行新的探索。
(文 白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