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往事 祸生肘腋(1921年-1922年)

新浪广东
关注“方期戮力中原,以酬夙志,乃出师甫捷,而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这是1922年前后孙中山、廖仲恺等人革命命运的真实写照,如今读起来不禁令人唏嘘。历史迷雾重重,一个不经意的变化,往往就会改变其走向。为筹备北伐,督促广西建设,同时争取陈炯明参与北伐,孙中山在同年10月13日举行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宣布出巡广西,拟在桂林设立大本营,取道湖南,出师北伐。
1921年10月26日扫清桂系之后的孙中山意气风发。这一天南宁各界欢迎孙中山总统莅临大会隆重举行,会场设在广西省议会大礼堂。到会群众数千人,会场上热闹非凡,有舞狮、舞龙、台色出游等表演。会场布置颇为堂皇,大礼堂正中贴着“热烈欢迎孙大总统”的大红幅标语。当孙中山进入会场时,会场人员高喊:“向大总统敬礼!”这一天,孙中山走向前台,先讲三民主义概要和当前国内形势,接着发表了题为《广西善后方针》的演讲。
孙中山到南宁后,立即与陈炯明连续会谈,反复向陈说明出师北伐、统一全国的重要意义,表示自己的坚定态度:“决心讨贼,义无反顾。北伐不能,亦不戈而南”。但陈炯明心怀叵测,坚持主张先行整两广内治为由,始终不明确表态,最终亦没有出兵。不久,孙中山离邕绕道梧州北上,在桂林设立大本营,着手整军北伐。
在此期间,廖仲恺一直伴随孙中山左右,他坚定支持北伐决策。他向孙中山保证,北伐军费由他来“设法担任”,“无论如何总不使之短绌,以阻军事的发展”。孙中山知道廖仲恺办事谨慎可靠,而且又有才干,既有廖仲恺在后方担任一切,孙中山便可以放心北伐。

廖仲恺
为了北伐尽早成行,为了孙中山的信任,廖仲恺又开始尽竭尽全力去筹款筹物。然而,在当时,筹措经费绝非是简单的事,财政来源都控制在陈炯明等军阀手中,这些人并不同意孙中山的北伐主张,处处为难,所以北伐军粮饷捉襟见肘,廖仲恺四处奔走,才使得部队经费勉强维持。在北伐军因防范陈炯明的破坏而改道韶关时,也是廖仲恺在几天内筹集现款三万元,才保证了北伐计划的进行。因此,廖仲恺被当时的人们称赞为孙中山的“钱荷包”。
此时的陈炯明一身四职,兼任中华民国军政部长、内务部长、粤军总司令及广东省省长,成为广东军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他自恃功高,开始称王称霸,以广东的主人自居,变成了新军阀。他以“保境安民”为缘由,大谈“联省自治”,对孙中山的北伐处处阻挠和破坏。他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暗中勾结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等,联合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孙中山这次在桂林筹备北伐,得不到陈炯明的粤军支持。陈炯明以广东省长的身份把持广东财政,不给北伐军发一粮一弹。
更为严重的事还是发生了。1922年 3月 21日,廖仲恺的同乡和挚友、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在广州广九车站被陈炯明手下刺杀。邓铿为孙中山、陈炯明两人的粘合剂,随着孙中山与陈炯明的矛盾加深,邓铿始终“以大局为计,从中斡旋,为革命大局尽力”,邓铿一死,孙中山、陈炯明彻底决裂也就已经不可避免了。惊闻邓铿被刺,孙中山和廖仲恺都陷入了莫大的悲痛中,孙中山在唁电上说:“仲元遽以创伤,伤哉!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前途之望,正复无量。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材也。”廖仲恺接连失去朱执信、邓铿两位好友,更是极为悲痛地说“仲元遽遭惨害,吾党健者,又弱一个”。4月3日,廖仲恺在写给蒋介石的信中,对邓铿仍然念念不忘,他动情地说:“吾侪与仲元相处逾十年,道义之交,海内有几,追怀良友,辄复潸然出涕”。
虽然这个时期孙中山和陈炯明关系濒临破裂,孙中山也对陈炯明的反叛行为有所察觉,但他为了民族大义,顾全北伐大局,他多次派廖仲恺去做陈炯明的思想工作,争取他回心转意。廖仲恺站在坚决拥护孙中山的革命立场上,与陈炯明进行了反复的劝说和斗争。1922年3月至4月里,他为调和孙中山与陈炯明的矛盾,多次奔波于广州、肇庆、梧州等地,做陈炯明的思想工作,还多次通过函电,进行规劝,但是均未得到任何效果。
眼看形势急剧恶化,为防范陈炯明破坏北伐的后方,孙中山只好于1922年3月26日决定将北伐军移师广东,改道江西北伐。4月8日,孙中山离开桂林回广州,并于4月21日下令,免去了陈炯明省长、总司令和内务部长职务。孙中山回到广州后,继续争取让陈炯明留任军政部长,同时积极部署北伐各项事宜。5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下令北伐,廖仲恺在新任省长伍廷芳的支持下,很快便筹集了300万元军费。5月6日,孙中山离开广州赴韶关督师。

1922年5月孙中山、廖仲恺在韶关

孙中山、廖仲恺等在韶关督师北伐
这期间,廖仲恺一方面积极与陈炯明联系,希望他悬崖勒马、迷途知返。而陈炯明却狡猾地利用了廖仲恺这种挽救同志的努力,他对外煞有介事地声称愿意留任军政部长,而且还口口声声要派所属部队准时赶赴韶关参加北伐,廖仲恺遭受了蒙骗,对陈炯明的“悔改”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廖仲恺在4月至6月间,多次函电滞留在上海、浙江的蒋介石,催促他赶回广东参加北伐。

廖仲恺多次致陈炯明函电
由于廖仲恺在后方筹集粮饷物质,北伐军“粮食弹械无忧”,全军精神饱满异常,每战都获得胜利,接连攻克赣州和吉安,平定江西,指日可待,北伐的形势和前景十分可观。
然而“祸生肘腋,衅起萧墙。”孙中山、廖仲恺最担心的后顾之忧和最不想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此时的陈炯明见大部队已经调往江西,后方实力空虚,一个举兵叛乱的最佳时机到来了。而深藏惠州老巢的陈炯明也一直在等待这个时机,6月中旬,陈炯明召集心腹在石龙秘密召集会议,讨论叛乱军事部署。在他们罗列的“黑名单”上,首当其冲的就是廖仲恺,陈炯明胸有成竹,他已洞悉一切,抓住了廖仲恺就断了孙中山北伐的经济命脉,用他的话讲就是锁住了孙中山的荷包。

6月14日,正在财政部开会的廖仲恺,突然接到了陈炯明由石龙发来的一份电报,陈炯明以“领款”和“有要事相商”为由,邀请廖仲恺去惠州。此时的廖仲恺虽然觉察到了一些异样,但是为了大局,他还是准备前往惠州再次劝说陈炯明。不曾想这一去,他便踏进了陈炯明为他布下的天罗地网,一场生死浩劫即将出现在他的面前……
(文 白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