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中的中秋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政府网站
关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时间回到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大文豪苏轼以以月起兴,以与其弟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写出了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名篇。东坡一生,常年漂泊,与亲人分割两地。中秋的明月,给予他的总是伤感和思念,几年后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再次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大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宋承唐风俗,中秋节已经成为我国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从这一点来说,生活的北宋时期的东坡是幸福的,他能够与中秋结缘,并寄情于明月。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上世纪以来,我国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连环画创作者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以神话故事为背景,结合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一部部经典的与中秋节有关的连环画作品。

经初步整理,在浩瀚的连环画世界里与中秋节有关的连环画作品大约有十余种不同版本,总印量达数百万本。其中有代表性和常见的有以下6种,分别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由吴冰玉绘制的连环画《嫦娥奔月》(印量120万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由徐有武绘制的连环画《嫦娥奔月》(印量110万);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的由牛双印绘制的聊斋系列连环画《嫦娥》(印量近50万本);江苏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的由江苏省锡剧团演出的影视版连环画《嫦娥奔月》(印量25万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由刘大为绘制的连环画《中秋节的故事》和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晓柏绘制的连环画《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其中,《中秋节的故事》由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所绘制,刘大为先生的工笔人物画造型严谨,线条流畅,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中秋节的故事》以英雄后羿和嫦娥的传奇故事为主线,传神地再现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的由来。画家用流畅的线条将嫦娥被迫成仙飞向月亮那种无奈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连环画结尾生动地描述道,“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嫦娥始终没有回来。慢慢地,大家都按照后羿的做法,每到八月十五,就准备月饼,水果,祭拜月亮。农历八月是秋天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头一天,所以八月十五就叫中秋节。”

徐有武绘画的《嫦娥奔月》也同样细腻地描绘出中国古之久远的爱情故事。徐有武先生是著名海派画家,擅长中国画、连环画。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奖。徐有武擅长古今人物,鞍马走兽,道释神仙。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曾勉曰:“胸罗万象,笔传千秋。”而《嫦娥奔月》正是徐有武的代表作之一,在连环画中,作家以中国画线描的方式,传神地再现了嫦娥和后羿真挚热烈的爱情,后羿的年轻勇猛,嫦娥不慎中计无奈飞上月宫的衷情,在连环画上表现得生动传神,画出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样意境。

“连环画”里蕴含“大世界”, 连环画是中国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用连环画作为文化载体来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连环画与中秋节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合,在这一本本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小书本上,我们可以去追寻我们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先生的这千年一叹,仿佛就在我们耳边。 (整理:白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