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驰援点亮两城,挺膺担当荣光凯旋——惠州供电局支援湛江、海南抢修复电记

综合
关注“回家了……”
历经20多个日夜的鏖战,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以下简称“惠州供电局”)抗击台风“摩羯”抢修复电队伍圆满完成了对广东湛江、海南澄迈的抗灾复电支援任务,打赢了这场抗风复电的攻坚战,于2024年9月27日分批返抵惠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0多天前,面对台风“摩羯”带来的灾情,惠州供电局第一时间响应南方电网公司“全网一盘棋”的号召,成立支援湛江抗灾复电抢修突击队(以下简称“抢险突击队”),在惠州供电局抗灾复电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先后分赴湛江、海南开展抗风复电抢修工作,争分夺秒抢修受损电网,用实际行动践行“保电有我、有我必胜”的庄严承诺,圆满修复“失明”城市,也点亮了两地群众的“心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背后,是惠州供电局累计派出支援人员813人,实现修复完成率100%的挺膺担当,而每一个复电数字的背后,浸透的也是每一位惠州电力人不分昼夜的辛勤付出,更是作为能源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逆风向前行:
鏖战“摩羯”,有个“小插曲”
来势汹汹的台风“摩羯”,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其破坏力极大,对城市的电力、通信、道路运输、农业生产等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摩羯’对电网造成的破坏,比十年前的‘威马逊’还严重,随处可见倒塌的电杆、断落在地的电线,很多道路车都开不进去。”作为第一批先遣队成员,来自惠州供电局的李冠桥,于9月5日晚提前抵达了湛江雷州,他对比10年前同样破坏了海南电网的台风“威马逊”时说道。
面对严峻的抗灾复电形势,在南方电网公司“全网一盘棋”的号召下,惠州供电局迅速集结支援力量,成立抗灾复电指挥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并派出第一批先遣队伍提前到达湛江雷州,与属地供电局对接,围绕“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抢”一同研究部署应急抢修工作,确保能够迅速响应、高效抢修、尽快恢复供电。
在先遣队到达的当晚,惠州供电局抗灾复电指挥部总指挥黄育平,便立即召集指挥部人员及各小组指挥人员、骨干力量,在湛江雷州供电局举行了“战前会议”,对任务分工和具体支援供电所的线路及缺陷情况进行梳理,确保在台风来临后能够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这是一场集全网、全局之力的“摩羯”抗击战,离不开输配电、安监、供应链、调度、后勤保障等各专业严丝合缝的配合。”作为现场指挥部处置秘书,李冠桥对于“战摩羯”的困难程度深有体会,他不仅要负责各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还要充当指挥部与抢修队伍、属地供电局、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压力不言而喻。
9月6日,台风“摩羯”登陆,李冠桥房间的灯亮了一整夜。
“盯了一晚上电脑,一直在整理信息数据。”彻夜奋战,为的是9月7日一大早,工作会上汇报受灾情况,而颇为“尴尬”的是,工作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
“我们一天要打几百个电话,很多还都是外地号码,说不是诈骗分子可能都没人信。”李冠桥笑着说,初来第一天,他和指挥部的多数队员的手机号被识别为了“诈骗分子”,还一度被停机。
关键时刻失联,他着急上火,差点把手机拍在桌子上。幸好“误会”很快得以解除,并开通了通讯“白名单”,才减少了信息差。
灯又亮起来:
转战两地,只想喝口热茶
台风过境后,湛江一下子陷入断电、断水、断网的困境,灾后抢修复电成为工作的重心,每一刻都在与时间赛跑。
前线指挥部作为支援队伍的“大脑”,统筹协调清障、抢修、物资等各项工作,保障抢修复电、物资调配、通信联络、后勤保障都能井井有条;无人机作为抢修现场的先遣兵,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开展灾情勘查,为抢修人员提供了准确、全面的故障信息,大大提高抢修效率;供应链管理人员合理科学分工,稳步高效完成抢修物资出入库任务和交通运输保障工作,为抢修复电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灯又亮起来的那一刻,只想喝口热茶……”
来自惠州龙门供电局的刘校聪,是支援英利供电所指挥组的组长,面对力量不足、物资短缺、巡视难度大等难题的时候,他扛起了组织协调安排统筹工作,带领团队在湛江雷州市英利镇持续奋战了10天,见证了英利镇从寂静黑暗到零星灯火再到灯火通明的改变。
说来有些“失落”,还没喝上一口热茶,9月15日,他又接到惠州供电局抗灾复电指挥部指示,根据网、省公司安排,突击队全体转战海南省海口市澄迈县,继续开展救灾工作。
记得在海南转乘渡船的那一刻,刘校聪感觉自己的脚下一直在随着波浪轻轻摇晃,这与他在龙门大山巡线时脚踏坚实的地面完全不同。担心登岛后通讯信号不佳的他,赶紧用手机给家人报了个平安,便毅然奔赴“第二战场”——海南省澄迈县中兴镇和仁兴镇。
下船后,拦腰折断的树木,被台风掀翻的车辆……
虽然狼藉的景象让刘校聪心头发紧,但来不及内心的“空间转换”,刘校聪和队员们便匆匆投入到了新的抢修工作中。
提到救灾工作中的挑战,刘校聪认为是海南的高温,“一天喝很多瓶水都不用上厕所,衣服反复干湿切换,皮肤也像换了一层。”
当时,因连续工作,再加上水土不服,很多队员都生病了,为此,惠州供电局抗灾复电指挥部结合实际,还摸索出了一套“生存技巧”:每天喝“感冒药+维C”,排毒解热,这样不容易生病。
“喝了太多的矿泉水,回来之后,更想喝口热茶了。”从海南驰援回到惠州的刘校聪,笑言自己患上了“想喝茶后遗症”!
“第二战场”:
对图作战,留块电池“保命”
在海南澄迈,不少鱼塘、鸭塘中的电线杆发生倒伏,供电抢修人员需要泡在水里,把已经缠绕的电线解开,再将杆校正;
当地的土壤多为沙土,极其松软,在立杆、校杆、断线等工作中,增加了杆基加固及登杆抢修施工的难度;
海南的电杆比惠州高3-4米,施工攀爬危险系数加大……
从湛江转战海南,与刘校聪的感知类似,惠州供电局支援广东湛江、海南澄迈指挥部安监组组长谢树泳明白,海南的受灾情况似乎更加严峻。
“可苦了这群队员,一头扎进海南雨林,(他们)哪里见过这场面。”负责统筹抢修现场安全监护工作的谢树泳,摊开了他办公桌上厚厚一叠的抢修图纸,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线条背后,是道不完的抢险艰辛经历。
对图作战,这是因为谢树泳深知,在海南开展抢修工作的差异性,为了最大限度确保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他和队员们必须提前赶往现场开展勘察,奔波在各个作业点,核对图纸信息,对作业人员的安全举措进行检查,确保抢修安全。
但即便如此,危险的未知,仍时时潜伏在救援队员们身边。
遮天蔽日的丛林、日渐微弱的手机信号、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方位……
“有一次,我们的队员一头扎进了橡胶林迷路了,周边静的可怕。”作为惠州供电局抗灾复电指挥部负责现场抢修复电信息收集和技术指导的温振兴,对于抢修过程中的一次“迷路”仍心有余悸。
所幸,当时借着微弱的信号,把无人机升上了空中,才找到了走出橡胶林的方向。“还好当时就有一块备用电池,这可救了大家的命!”温振兴说,从这次经历以后,留一块无人机电池“保命”,成了救援队员们的一个“惯例”。
事实上,支援海南期间,温振兴多次为无数前线队员克服通信网络不畅、丛林易勘察迷失方向、线变户不清晰、高温雷雨恶劣天气等困难提供了技术支持,却很少人知道,他的家人在中秋前生病入院,身在异地的他却无法为亲人提供帮助。
中秋当天,温振兴还在为大家加油打气,做心理辅导。“连续作战,大家都很疲劳,再坚持坚持!”但想起家里住院的亲人,他转头红了眼圈。原本以为完成湛江抢修复电工作,他能回家与家人团圆,却没曾想在9月14日下午收到惠州供电局抗灾复电指挥部支援海南的信息,毅然奔赴“第二战场”。
[特写]
为婚礼“织造”一张新电网
“有电啦!”住在海南省澄迈县西达所周边的农户兴冲冲地跑下楼,当面感谢电网工作人员,“有你们,真的太好了!”
“摩羯”肆虐时,将澄迈县西达周边的输电铁塔揉成一团,该片区瞬间陷入黑暗之中。
9月16日,转“战”海南省澄迈县中兴镇、仁兴镇的第一天,惠州博罗局石湾供电所副所长梁军华就接到惠州供电局抗灾复电指挥部下达的一项特殊任务——在9月18日前通电,让当地一家农户的儿子在结婚当天能够通电摆酒宴客。
“阿伯选了好日子,改不了,这条线路能否快速复电,不仅关系着喜事能否办成,也关乎着西达片区的主要电力供给正常。”梁军华说,他和队员们给自己立下军令状——24小时内必须完成旧塔拆除和新塔的安装工作,尽快点亮这片区域。
指挥部结合当地实际,分析了用户所在区域的电气接线情况,并一同组织机巡组开展现场勘察,评估复电的难度,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快速复电方案。
9月17日,在指挥部的统筹指导下,牵线、架线,抢修人员像“蜘蛛侠”般一米一米地为灾区“织造”出了一张新的电网,使得农户所在台区如期复电。
婚礼当天,时值灾后,迎着一盏盏明亮的灯火,现场热闹非凡,一对新人在村民们的祝福声中,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看着眼前的此情此景,梁军华和队员们欣慰地笑了。
[后记]
险重中,同舟渡;危难中,见本色。
20多天时间,在这支有惠州电力人组成的抗灾复电抢修突击队,李冠桥的手工记录数据写满了上千条、谢树泳在作业现场连续奋战保持着“超长待机”、刘校聪的愿望也只是能喝上一口热茶……
队伍里,还有一群无名的他们,同在逆行而上,只为点亮受灾群众身旁的那一盏灯。
从一滩滩积水泥潭中架起一座座铁塔电杆,在一阵阵狂风暴雨中抢通一条条电力线路,是他们,以强大的攻坚精神、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克服了环境复杂、道路受阻、通信不畅、水土不服等重重困难,修复了“失明”的城市,点亮了一盏盏群众的“心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