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工地挖出恐龙蛋化石 将送至南海博物馆展览
摘要: 大沥北村涝区整治工程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发现4枚恐龙蛋化石,昨日下午这些恐龙蛋化石正放置在大沥盐步公园书法园内等待检测。
镶嵌在红砂岩中的四枚恐龙蛋化石均有不同程度的破碎。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邱立诚现场对恐龙蛋化石进行初步鉴定。
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珠江时报讯(记者/苏绮玲实习生/刘蕊通讯员/梁景萍)大沥北村涝区整治工程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发现4枚恐龙蛋化石,昨日下午这些恐龙蛋化石正放置在大沥盐步公园书法园内等待检测。
“初步判断这些圆形蛋属于白垩纪晚期的食草类恐龙,距今已有约7000万年历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邱立诚鉴定称,眼前这2块红砂岩镶嵌着的4枚化石将为研究恐龙灭绝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水库施工挖出恐龙蛋
前日下午四时左右,工程队在北村涝区整治工程的工地现场进行施工,有队员发现了一窝圆形“石疙瘩”。此前该队员曾在河源另一施工队工作,该队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过恐龙蛋化石,他去看过并留有印象,这次看到疑似物后立即报警反映情况。
区文化体育局文物科接到警方消息后,马上联系施工队让其停工,当晚联系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只要是红砂岩基本就可以定论了!”根据文物科提供的图片资料作出初步判定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邱立诚昨日下午赶往大沥进一步了解情况。
昨日下午在盐步公园书法园内,记者看到,一块较大的红砂岩石用箩筐装着斜躺地上,三颗蛋壳状物的石片镶嵌其中,均已有不同程度的破碎,厚约2毫米的蛋壳内侧均已露出黑色金属线。“这些就是恐龙蛋化石!”看到有新宝物出土,邱立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另一块较小的红砂岩石用小车装着,肉眼可见一颗蛋壳破碎但暂时未露出金属线的恐龙蛋化石。四枚恐龙蛋在地表下七八米深的位置被挖出,直径为13-15厘米。
专家根据其蛋形均呈圆形以及广东出产,初步判断化石属于白垩纪晚期的食草类恐龙。“大石表面还带有两处弧形,可以判断是蛋印。”邱立诚鉴定称,除肉眼见到的4枚外,还有1-2枚在开挖中遗失,但暂时不能确认大小两块石头破碎前是否相接,大石其中一枚蛋印是否与小石上的化石匹配同一,所以只能初步确认两石中至少五枚恐龙蛋化石。
将运至区博物馆展览陈列
“红层(红砂岩)中不一定有恐龙化石,但是恐龙化石肯定是在红层中。”为此,邱立诚昨日下午在北村涝区整治工程施工现场走了一轮,但暂时还未发现更多的恐龙蛋化石。
已开挖出来的两块大石中仅有四枚恐龙蛋吗?当中是否还会有除恐龙之外的其他微生物化石?化石内部会不会曾经存在小恐龙胚胎呢?……这些疑问都需要借助仪器和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进一步的鉴别。
邱立诚认为,化石为当地曾有恐龙足迹提供了佐证。因下蛋的地方都是低洼地,离古森林区也不会太远,这次发现一方面为恐龙灭绝研究提供了直接而珍贵的史料,也由此可推断,在距今7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此处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好,适合恐龙活动。
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将怎样处理?区文体局文物科科长陈宝林介绍,已挖掘的化石将被统一收集起来,稍后运送至南海博物馆展览陈列。邱立诚指出,采集回来的化石标本将作进一步的修理和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希望南海今后充分利用好博物馆平台优势,向市民普及发现化石线索立即上报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化石得到重视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