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考新政本月实施 4天来共1710名考生通过科二科三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贤 通讯员骆俊杰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10月1日起,驾考新标准正式实施。9日以来,考生正式在新规落地后参加考试,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学员都表示,新规难度增加不少。昨日,佛山车管部门透露,近4天来,科目二、科目三共有1710名考生顺利通过,预计在一个月后合格率基本可以接近正常水平。
为使学员更快地适应新的驾考规则,佛山车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助驾校和学员了解新政,对已经预约成功的但未充分了解新规、训练不到位的考生,可免费办理“取消约考”,待考生训练充分后再次约考。

驾考新规本月实行后,难度增加,通过率有所降低。
讨论:新规难度增加了吗?
驾校负责人黄先生:
“新规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新规刚出台,要有一段时间进行适应,我们目前在摸索阶段。”他提醒,学员们训练时要更加用心。
学员小唐:
“新规实行后,我觉得科目二的难度增加了,主要是侧方停车和倒车入库,增加了时间限制,分别为210秒和90秒。”小唐说,限时意味着学员必须对考试项目更加熟练,而且会对学员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新规规定,‘倒车入库’和‘侧方停车’考试过程中可以允许中途停车,虽然会被扣分,但这个方面降低了难度。在以前,这两个考试项目中途是不能停下的。”
学员阿燕:
“我稍微看了一下新规,感觉难度增加了,就比如‘曲线行驶’项目,现在必须挂2挡以上通过,而在以前则没有要求,我们能够以很慢的速度(全程挂1挡)通过。另外,科目二两个项目要求限时间,这个也比较难。”
最新:
缓冲期学员可免费办理“取消约考”
佛山禅城一家大型驾考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黄先生告诉记者,过去一个月,该驾驶学校大概有六七百名学员报名。那么,学员参考的通过率情况如何?对此,该负责人直言,“总的合格率比较低”。至于具体通过率数据,该负责人则表示不方便透露。“驾考新规10月刚出台,除去国庆长假,参加考试也就几天时间,参考的人数不多,所以通过率数据还不具备太大的代表性。”
据车管所考试中队民警介绍,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合格率比之前有所下降,但总体趋势还是在稳步上升中,近4天来,科目二、科目三共有1710名考生顺利通过,预计在一个月之后合格率基本可以接近正常水平。
佛山车管部门表示,为了应对新规实施后部分学员不适应的状况,车管所工作人员在接受学员预约时,主动问询、告知对方是否了解新规,对已经预约成功的但未充分了解新规、训练不到位,尚未适应新行业标准的考生,可免费办理“取消约考”,待考生训练充分后再次约考。
据介绍,办理“取消考试”,不计考试次数,不用交补考费,不受补考间隔时间限制,预约排队优先级不变。
对策:
学员需先突破心理关
佛山车管部门表示,根据以往经验,新规实施后,无论是学员还是考场或是驾校,都需要经历一个磨合期,其中驾校的培训尤为关键。
9月初开始,车管部门已采取了多项措施,让考生尽快适应考试。“车管部门分批次组织全市驾校负责人及教练开展针对新标准解读的统一培训,由车管所业务骨干民警进行相关理论培训。”佛山车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还督促驾校方面针对新规变化内容加强对学员的培训,并分批组织教练员到科目二、科目三考场体验考试,实地驾驶考试车辆体验考试评判标准,最大程度让教练员熟悉考试新标准,优化教学模式,确保新旧标准平稳过渡。”
此外,全市车管部门每天对考试扣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时与各培训机构沟通,促使培训机构培训科目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开展有针对性训练。同时,在考生候考前夕进行现场培训,针对新标准和考试细节等内容现场解析。
民警提示,学员考前务必熟悉新规标准增加了哪些内容、减少了哪些内容,此外,应对考试,放松心态,注意细节,扎实掌握考试技巧。对驾考感到紧张的练车者,除了学好技术的同时,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学车故事:
“有把握再去考 以免浪费机会”
学员小唐最初报名考驾照,已经是两年前了,因为工作关系时间较紧张,她基本是在下班后才有时间练车,每次练一两个小时。2016年11月,她开始练科目二的考试,今年6月份,她成功通过了科目二考试,那时还是按照旧的驾考标准。
今年9月底,小唐考了科目三,但遗憾的是没考过。“练得比较匆忙,只有一个多礼拜的时间。最后一个环节失误,结果挂了。”小唐表示,她不及格的那个项目是“直线行驶”,100米的距离要求考生保持直线行驶,一旦有稍微偏离,电脑就会判定其扣100分,直接不合格,而及格是90分。驾考新规出来后,小唐称她这次要更加充分地备考,练得更熟一些,争取一次通过。
学员阿燕从事会计工作,2016年6月她报名学车,在禅城练车。两个月前,她顺利考过科目二,现在准备考科目三。“我的弱点在于方向控制不稳,对于科目三考试还是有点忐忑。”她坦言,因国庆节放假关系,教练告诉她和学员新规的具体变化正在了解,有新的进展再通知。
“我想有把握再去考,毕竟规则变了,不想浪费机会。”阿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