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博物馆之城 佛山康有为博物馆将重现国脉粤韵
摘要: “目前康园已经完成第一期康有为博物馆的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调试。”昨日,南海区文化体育局向外发布消息称,历时4年多的建设,康有为博物馆将在岭南重现“国脉粤韵”的壮丽景象。佛山日报记者阳桦、通讯员唐周嫒报道:“目前康园已经完成第一期康有为博物馆的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调试。”昨日,南海区文化体育局向外发布消息称,历时4年多的建设,康有为博物馆将在岭南重现“国脉粤韵”的壮丽景象。

资料图
作为我市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重要项目之一,康有为博物馆在南海博物馆建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南海将以此开启全面加快博物馆建设的步伐,以七大系列场馆41个项目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攻方向,以东中西合理布局,打造具有南海特色的博物馆集群,力求为我市建设“博物馆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康园重现“康南海”生平
康园是在南海区丹灶镇康有为故居的基础上改造提升的建设项目。2013年12月,佛山市和南海区共同投入2.5亿元启动该项目,以加大对康有为故居保护开发、扩大历史名人效应。
康园规划面积400亩,其中开发面积147亩,融合市政景观和文旅景区功能。按规划,康园二期为市政公园,康园三期则对原康有为故居进行提升改造,打造岭南清末文化街区。
正在内部调试的康有为博物馆为康园一期,包括南海会馆(七树堂)和博物馆两大项目。其中七树堂以1∶1的比例复建北京南海会馆,通过《南海会馆文化展》《南海科举文化展》重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历史场景;博物馆则主要陈列《康有为生平展》及珍贵文物,通过文物陈列、场景模拟、幻影成像、交互式媒介等方式全景式展示一代思想文化巨擘康有为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毕生成就,其中不少康有为的信札手稿、政论文稿、书法作品为初次亮相。
市民陈锦潮是博物馆爱好者,对康有为博物馆的开放充满期待,“博物馆的建设,能够让普通市民从历史文物和场景中深刻地体会到‘有为南海’的意义”。
助力我市建设“博物馆之城”
康有为博物馆是南海区积极落实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南海推动我市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南海区围绕“传承品质成就品牌”工作主线,充分利用和传承创新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提升了博物馆建设整体水平。目前,佛山有博物馆近20家,其中南海就有10家,规模及层次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今年1月,南海区政府支持民间资本建设的非国有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正式投入试运营,其藏品涵盖古代青铜器、铜镜、陶器、瓷器、古钱币、纸钞等共计12000余件,无论是展品质量还是数量都具有打造国家级非国有博物馆的潜力。
“今年1至3月,该博物馆参观人数达6万余人次。”南海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蔡楚茹说。
从南海博物馆的“南海版”清明上河图《清代南海风情图》,到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价值连城的青铜器,再到九江双蒸博物馆的传统米酒酿造技艺、福厚博物馆坤甸木灵芝扶手椅……形式多样的博物馆建设,对岭南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南海区博物馆起步早、数量多、质量高,获得省扶持资金最多。”蔡楚茹表示,2014~2017年,南海非国有博物馆获省、市级专项扶持资金共395万元。
规划引领突出“南海特色”
昨日,市民刘先生在单位组织的党员活动中参观了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参观学习佛山本地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不仅重温革命历史,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他表示,得益于南海主动推进博物馆建设,挖掘整理红色革命基地,才让历史得以更好地铭记。“希望南海能够沿着这个方向持续深入下去”。
正如刘先生所期待的,南海已将名人故居及革命文化系列列入“博物馆之城”建设重点推进七大系列之中,七大系列还将包括历史综合系列、南海产业系列、社区生态系列、非遗民俗系列、特色收藏系列、岭南丹青系列,并按东、中、西三大片区不同的经济特点,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按人口配置,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理念,以全区的统一规划开展下阶段博物馆的建设。”蔡楚茹透露,南海已出台相关的扶持奖励措施,以七大系列场馆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攻方向,倡导差异化及特色化,推动集聚发展,进一步解决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佛山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