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佛山

教育资源供需失配 佛山南海如何守住教育强区地位

佛山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南海区公办中小学招生方案对外公布,随后,户籍生、政策性借读生网上报名窗口陆续开放。尽管各类窗口开放时间长达7天,但绝大多数家长都抢在第一天报名,网络通道因登录人数过多一度堵塞。

影片《起跑线》近期在中国院线公映,被评论为“印度电影又一次扎了中国人的心”。

片中来自中产家庭的印度父母为了让女儿进入更好的非公办学校读书,买富人区的学区房,排长队领取入读报名表,报班学习名校的面试技巧……几乎每一项都戳在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的心窝上。

事实上,现实版的《起跑线》远比电影更揪心。

4月8日,南海区公办中小学招生方案对外公布,随后,户籍生、政策性借读生网上报名窗口陆续开放。尽管各类窗口开放时间长达7天,但绝大多数家长都抢在第一天报名,网络通道因登录人数过多一度堵塞。

争抢教育资源的竞争早已从高考战场延伸至义务教育入学阶段。在常住人口超300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400万人的南海,竞争尤为激烈。

教育向来是南海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受到“广州客”等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全面二孩等因素影响,南海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在近年日益突出,优质教育资源遭遇被稀释的压力,与此同时,周边地区在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大有奋勇直追之势。

内困外扰之下,南海如何守住教育强区地位?这关系的已不仅是南海的教育事业本身,还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的幸福感,乃至南海未来发展的步伐。

学位之争凸显供需失衡

4月9日,南海公办中小学新生入学网络报名启动,住在景裕豪园的江晓雨早早守在电脑前为6岁的孩子报读桂江小学一年级,页面却频频弹出提示:“抱歉,当前报名登录人数已达上限,请稍后再试!”

汗水从江晓雨的额头冒出来,她攥紧鼠标一试再试,一个小时后,系统终于提示报名成功,她长吁一口气:“很紧张,报上名了才能放下心来。”

家长因报名成功与否而或喜或忧,折射的是南海市民对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深切忧虑。

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成为人口持续流入地。早在2000年,南海的外来人口就已经超过109万人,占当时常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南海外来人口更是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海实际管理人口超过400万人,其中就有100万在南海购房居住的“广州客”。

购房者是南海人口净流入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广佛同城等区域开放红利释放,南海区内的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住建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6年,南海区商品房销售量同比均实现30%以上的增长,其中市外户籍购房者是购买主力,尤其在2014年限购政策松绑后,这个群体所占比例迅速从2013年的48.89%攀升至2014年的62.71%。至2017年,南海平均每5个购房者就有4个是市外户籍人员。

随着来南海居住的人口增多,南海需要提供的配套服务资源也随之增加,而教育无疑是关键一环。更有甚者,不少人直奔南海的教育资源而来。江晓雨与丈夫在广州番禺经营一家公司,并早已在当地购房置业,了解到南海的教育质量后,夫妻二人毅然在紧挨桂江小学的景裕豪园买了房。

不少家有适龄学童的父母坚信,在南海上学就是在起跑线上占据了有利地位。事实也确实如此,南海教育生态氛围良好,在历年的中考、高考中,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市(区)、首批“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承担了多个省级、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教育强区的地位毋庸置疑。

购房置业、人才落户、“全面二孩”等多因素叠加,南海的入学需求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近三年来,大沥镇公办在校中小学生人数以每年平均7.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而桂城街道的招生人数也从2015年的8180人增加至2018年的11180人。截至目前,南海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28.1万人,其中非户籍在校生约16.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的57%。

从成长链条看,每多一个适龄儿童,就意味着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要相应增加一个学位。根据教育部门测算,2020年南海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将达到29.5万人,按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最大学位承受负荷,学位缺口至少达到4.8万个。

实际上,学位不足只是南海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最显著的表征,大量学生涌入还使得教师、功能室、运动场所等教学资源捉襟见肘。

教育资源供求不平衡,追根究底是由南海城市功能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导致的,“广州客”等外来人口激增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尖锐。

区镇联动补给优质资源

《程颐文集》有言:“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

面对因人口激增引发的大量入学需求,不少镇街开始探索解题。以大沥为例,随着广佛同城进程加速,该镇已集聚了46.12万流动人口,近三年来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每年增长7.5%。大沥镇教育局基础教育组专干徐锦龙说,大沥近年来尝试了增加班数、扩大班额等做法,通过在学校内部挖掘存量来满足入学需求。不过他也坦言,这只是权宜之计,若班级和人数太多,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冲击。

不少镇街还尝试以调整学区来调配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教育资源。然而,学区调整往往会引起市民极大的反应,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引发矛盾。

增加班额和调整学区的“副作用”,所指向的都是南海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老毛病”。因此,做大做好全区的教育资源蛋糕是破解问题的关键。

2016年4月,历时三年酝酿的《佛山市南海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6~2020年)》正式发布。“通俗来说就是要增加优质学位。”南海区教育局局长张苑发说,南海将启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一轮学校配套布局与专项建设工程,重点配置新开发区和城乡接合部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综合改革思路引领下,当年5月,南海发布扶持镇(街道)新建、扩建、改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专项资金实施方案,提出5年内投入10亿元扶持九江、西樵、丹灶、大沥、里水、狮山6镇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缓解中心城区优质学位紧张的问题。

2017年,南海新建、扩建学校的工作力度再加大,南海区政府与各镇(街道)签订了责任书,计划在2016~2020年内区镇合力新建、扩建一批学校,力争增加优质学位8.2万个。

大沥镇正是在这轮热潮中扩建了许海中学、河东小学等,并筹建了5所新学校。徐锦龙介绍:“现在有几所学校已经完成了改扩建,比如河东小学的学位今年9月就能投入使用,对于缓解所在片区的学位压力有很大帮助。”

不过他也指出,一些学校因历史原因缺乏土地证,给审批报建工作增加了难度。这并不是大沥面临的个性化问题。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区政府承诺民生实事办理落实情况调研报告》就提出,当前南海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受历史问题和审批环节等较多因素影响,部分学校建设进度慢。

南海区副区长冼富兰介绍,南海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加强区直与镇街对应部门的纵向联系,各镇街定期梳理和汇报推进新建、扩建工程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南海区发改局则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2018年全区重点项目,在用地、规划、报建、审批等环节最大限度“开绿灯”。

房地产配建学校也成为缓解学位压力的一条出路。

2015年出台的《佛山市城镇新建住宅区配建教育设施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新建住宅小区符合规划要求的必须配建小学、幼儿园。这种学位供给的创新模式最早在南海落地开花。2016年9月,位于里水镇的绿欣小学建成投用,成为全市第一所由房地产开发商出资配建并无偿移交政府的公办小学。随后,南海将绿欣小学的经验向全区推广,目前已建成配建小学4所,近期确认将要配建的还有3所。

“房地产开发商配建学校的模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了,这是未来趋势。”张苑发说,南海接下来将出台实施细则,要求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商配建公办小学或普惠性幼儿园。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多番努力获得的回报:2016年间,南海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比2015年增加了1万个优质学位;2017年又再增加1.2万个优质公办学位。

持续打响的教育升级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城市发展呼唤教育升级

南海的改革历来以问题为导向。历年来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南海教育的困境,然而,在广佛同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南海教育软硬环境的压力才刚刚开始。

招生人数增加,扩大教师队伍便势在必行。2016年至2018年,南海公招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2016~2017学年招聘了498名,2017~2018学 年 招 聘 了625名,2018~2019学年拟招聘950名。镇聘教师、临聘教师也在不断充实南海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人数急剧增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教学水平不被稀释便成为不少人担忧的问题。大沥镇城南小学校长邝慧珊就坦言:“每年招收的新教师中有80%是刚参加工作,怎么让他们迅速上岗是很头疼的问题。”

从硬件供给看,南海近两年加大了新建、扩建、改建学校的力度,但南海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近饱和,可供使用的土地空间有限。

从长远来看,南海要捕捉广佛联手打造超级城市的机遇,要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创客新都市,势必要广泛引入外来人才、留住已有人才,随着南海教育的“分母”不断变大,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望能否得到充分回应?

南海教育常年在全市乃至全省处于领跑位置,随着周边区域对教育持续发力,从跟跑到并跑、从傲视群雄到群雄逐鹿或许仅有一步之遥。

去年有媒体发布了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佛山各区都加大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2015年到2017年,禅城教育支出由15.2亿元增至20.7亿元(预算安排),占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3%增至23.6%;顺德2017年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达到43.6亿元(预算安排),占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1.28%;三水、高明教育投入的力度同样在加码。

各兄弟区促进教育提质的劲头也很足。去年5月,高明召开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会,一次性出台四份纲领性文件,剑指全区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新提升、新成效。始于当年的“三重奖”优质生源奖学金即是高明抢夺本地优质生源的一步棋。

远虑近忧交织,南海如何保住教育强区的地位?

南海教育存在困境且追兵不断,冼富兰对此并不讳言,但她认为,南海一直都对教育之于南海改革发展全局的根基性作用有充分认识,并始终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在师资优化方面,南海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由区镇(街道)共建教师发展研训基地,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核心素养培训。与此同时,对于教师培训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除了区镇合力配强师资力量外,不少学校也在因地制宜探索提升教师水平的方法,邝慧珊就表示,近年该校推动了“青蓝工程”,让骨干教师一对一手把手教导新教师。

针对空间资源有限的问题,南海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基础教育配套专项发展规划(2016—2030年)》,将教育发展用地规划纳入城市用地总体规划中,保障教育发展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冼富兰表示,尽管土地资源有限,但是南海全区都在直面问题,“桂城今年将为三间未建设成的学校实施‘预招生’,借用周边小学的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同时倒逼建设进度;土地空间相对更小的大沥也在逐间小学挖掘资源。”

量是基础,质是核心。在满足现有入学需求的量的基础上,南海也要加强质的提升。此前,南海加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区域监测联盟,设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校,并基于大数据开展质量监测,以此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冼富兰透露,今年7~8月南海还将出台一套促进教育改革的实操性文件,围绕树标杆、补短板、强特色等思路促进品牌教育,这将是南海教育的第五次重大改革。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陈莎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丘媚、阳桦、吴蓉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