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佛山

佛山外科领域隐藏一位“泰斗” 八旬高龄仍在一线

羊城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上世纪60年代,他师从“中国手外科之父”王树寰院士,更亲自操刀做成世界首例“右前臂移植到左上肢”手术;他2012年参与主编著《手部肿瘤诊疗图谱》,成为业界重要培养教材;退休后,他不适应美国的舒适生活,坚持来到到佛山,只为带出更多学生——他就是全国著名手外科专家杨克非。

上世纪60年代,他师从“中国手外科之父”王树寰院士,更亲自操刀做成世界首例“右前臂移植到左上肢”手术;他2012年参与主编著《手部肿瘤诊疗图谱》,成为业界重要培养教材;退休后,他不适应美国的舒适生活,坚持来到到佛山,只为带出更多学生——他就是全国著名手外科专家杨克非。10月24日,82岁的杨克非再次站到一线手术台上,救死扶伤的精湛技艺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八旬高龄仍站手术台

“教授,器械和缝线都给您准备好了。病人也已经消毒完毕!”“好。”

儒雅谦和、精神矍铄的杨克非走进手术室,仔细询问了术前准备情况与麻醉完成情况后,开始洗手、穿衣,带领助手上台。

他是全国著名手外科专家,尽管已八旬高龄,他仍坚持在手术台上。

10月24日这台手术是一台拇指外展功能重建手术。患者是多指畸形截除术后,由于未曾行肌腱移植拇指功能重建,导致拇指外展功能差,需再次手术从掌长肌腱移植进行拇指外展功能重建,用专用器械对损伤部位的肌腱重建。

损伤部位的肌腱重建手术难度本来就非常大,此次手术部位又位于手掌,精细程度要求很高,同时既往手术导致患者手掌疤痕粘连严重,极其考验术者的眼力和对器械的操控能力。为更好的配合手术,手术室专门为杨克非准备了更加专业的器械与精巧的缝线。尽管年岁已高,手术台上的他依然全神贯注,从容淡定地指导助手医生探查、止血与吻合,做到复杂之处更是自己亲自动手,其打结与缝扎手法之熟练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老者做出的动作。

整个手术过程行云流水,耗时仅一个小时,全程术野干净,切口缝合完美。“肌腱吻合手术必须小心谨慎,吻合点要对合准确,进针与出针的位置同样马虎不得,如此,才能不影响患者以后的拇指外展功能。其实做手术也是一门艺术,一台漂亮的手术恰如一场表演,只有尽心完善每个细节,演出才有接近完美的可能。”杨克非对助手们谆谆说道。

术后,杨克非慢慢握住了患者的手,目光炯炯,会心一笑。

自认“家乡”在佛山

杨克非这个名字,在世界手外科领域都书写着不可忽略的一笔。1960年,他被分配到“中国手外科摇篮和发源地”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工作,师从“中国手外科之父”王树寰院士。1984年起,杨克非任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克非最著名的事迹发生在1978年。1978年的一个夜晚,19岁的山区基建工程兵丁兴友意外从运输火车上摔下,四肢被火车碾压,只剩下一条腿是完整的。接到求援后,杨克非连夜赶往500公里外的山区临时救护站,见到不幸的年轻人左上肢和右前臂相对完整的,杨克非突然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右前臂移植到左上肢。在只有简易医疗工具和助手紧缺的情况下,杨克非奇迹般地完成了国内外首例上肢离断异位再植。“你怎么敢这样做?”连“中国手外科之父”王树寰院士都甚为惊叹。

接受手术后,丁兴友的手掌跟正常的手掌是相反的,这样的手用起来自然不顺,杨克非再次精心帮他进行功能重建。最终,丁兴友不仅生活能自理,能维修电器,还画得一手好画,后来还娶妻生娃。一次偶然,一位美籍华人在医院见到丁兴友,大为惊叹,于是把杨克非的成果带到美国,发表在主流学术杂志上,引起医界轰动。

在杨克非数十年的工作中,医学奇迹一个个在他手上实现。而他与佛山的结缘,更源于他的老师王树寰院士。从积水潭医院退休后,2000年前后,杨克非教授被高新聘请赴美工作,汽车、洋房、绿卡一应俱全。但在恩师王树寰院士的介绍下,他毅然选择来到病源多、能干事的佛山,加入佛山市中医院。在他的带领下,一批优秀的手外科医生从佛山中医院不断成长。如今,怀揣着能培养更多优秀学生的心愿,今年“国庆”前夕,杨克非受到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逸群邀请,加入市二医院的大家庭。

佛山对于杨克非意味着什么?从一次杨克非和女儿的对话或许能知晓一二。有一次,在北京女儿家里住了一段时间,杨克非忽然说自己要回家,这让女儿疑惑万分,父亲生于北京,成长在北京,工作在北京。“你的家在哪里?”女儿疑惑地问。

“佛山。”杨克非用两个字简要地告诉女儿这个答案。

来源 | 羊城派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