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佛山

佛山一些乡村“文艺范”渐浓 村风民俗入壁画

广州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开村于宋末元初的顺德区杏坛镇古朗村,历代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渔农耕读、兴家立业、修祠建桥,形成了一片古树林立、河道纵横的宜居之地。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古朗村,其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座御赐牌坊,分别是“节孝坊”和“百岁坊”。如何挖掘这些独特的历史资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注脚?

开村于宋末元初的顺德区杏坛镇古朗村,历代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渔农耕读、兴家立业、修祠建桥,形成了一片古树林立、河道纵横的宜居之地。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古朗村,其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座御赐牌坊,分别是“节孝坊”和“百岁坊”。如何挖掘这些独特的历史资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注脚?

昨日,由艺术家伍时雄牵头创作并绘制的“御闻养德”陶瓷壁画在古朗村引龙桥头落成。这是古朗村推动乡村振兴计划的一次实践。记者了解到,作为佛山市美丽文明村居的首批创建示范村之一,古朗村以古村文化和古建筑遗存为线索,打造“养德社区”。

创作 古村历史入画成为彩绘

“三关六寨五拱桥,花香千里芙蓉娇,十八仙洞慕人到,碧水绕处红绿飘。”明代万历年间,有“御赐进士”之称的梁有年曾作此诗描述当时的古朗;如今的古朗村依然保留着很多原生态的景象,有“古树博物馆”之称。

昨日,记者来到古朗村的引龙桥下,一幅4.3米宽、3.2米高的陶瓷壁画镶嵌其上,壁画的构思正是依据梁有年这首闻名于明代的诗歌,并结合村内现存的两座清代石牌坊遗迹,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穿越时空还原到公元1798年,清代嘉庆皇帝为表彰古朗村民伍文光妻子林氏的孝节品行,特颁圣旨,赐广东布政司建立“节孝坊”时落成庆典的场景。

伍时雄说,整个画面以鸟瞰图的方式进行宏大深远的透视构图,用国画线描勾勒轮廓造型,再以水彩渲染出节日般喜庆氛围。出于对家乡历史人文的了解和爱乡敬祖的情怀,在伍时雄的画笔下,280多年前,具有孝德品行的佳人佳话跃然“画”上。

古朗村的两座御赐牌坊——“百岁坊”和“节孝坊”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意义。伍时雄表示,当时,河涌对岸那座清代乾隆皇帝为“旌表百岁伍门梁氏”而立的“百岁坊”,在1752年(乾隆十七年)已经落成;而画面右上方是五拱桥之一的“起凤桥”,作为进村的交通要道至今仍屹立在流水潺潺的河道上;远处榕繁枝茂,桑基鱼塘间大雁南归,莺歌燕舞。

伍时雄表示,此画的巧思之处在于故事新说,在实景中融入古今人物风情,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它不仅描绘了古代村居的生活景象,而且这片“颐和养生、崇德修行”田园风光也正是当代古朗村的现实写照。值得注意的是,陶瓷壁画还原却不仅仅拘泥于当时的情景,其中很多场景都和至今仍保留下来的传统民俗相关,如莲艇竞渡、舞龙舞狮等,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增强了陶瓷画的现实意义。“挖掘过去、融合现在、延续未来”,是伍时雄的创作理念。

背后 让古村也文艺

据介绍,古朗陶瓷壁画的创作历时8个多月,它所要展示的是大视角地重现古朗“御闻养德之乡”的村风民俗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弘扬岭南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起到提升村民对村史的认知和文化自信的荣耀感。

何为“御闻养德”?实际上,这是由陶瓷壁画创作者伍时雄先生发起御闻养德·古朗乡村振兴促进计划,他提出以“美丽古朗”和“乡村振兴”为工作方向和长远目标,以古村活化传承和古建筑遗存为线索,以现代宜居空间和“养德”环境为载体,联合全社会的志同道合者和乡贤力量,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技术,采用现代传播手段,协同开发“御闻养德”的新古朗。

伍时雄1950年出生在广州,祖籍古朗。据他回忆,小时候也会偶尔跟着家人回到古朗探望亲人,村里的自然环境很好,邻里的关系很和睦。后来,伍时雄到了广州、深圳、北京等地发展。1986年,伍时雄和家人在古朗建起了一栋房子,此后每年都会回到这里。在他看来,古朗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人文资源。从去年开始,伍时雄和妻子孔雁一起回到古朗,和一群致力于古朗乡村振兴发展的乡贤,一起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昨日召开的杏坛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杏坛镇镇长谭灿荣表示,去年争取上级600万元资金支持,对古朗村开展古村落活化升级;接下来将推进古朗、龙潭等村居古建筑的活化,做好文化保护和传承。

声音

挖掘文化底蕴为古村赋能

古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伍康平表示,古朗村有七百多年历史,其中“百岁坊”“节孝坊”是古朗村的精神象征,是古朗村淳朴民风的见证。“陶瓷壁画的创作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同时是对古朗几百年来长寿文化、孝德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传承,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伍康平说,接下来将注重在生态农田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古朗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联动 艺术家、年轻人和村民的“大合奏”

陶瓷壁画上墙并不是艺术家在唱独角戏,而是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晶,其中画中所呈现的历史场景经过多次走访调研还原,画记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书画家题写。这次乡土资源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实际上是古朗乡村振兴发展的2.0版本。

从去年4月份起,伍时雄在村里开展一个“乡村壁画”的项目,选取了几块公共墙壁进行彩绘创作。记者走进古朗村,不时会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墙体画。伍时雄称,墙体画的创作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通过敬老爱幼、桑基鱼塘等元素来体现古朗的村风。

通过彩绘让村中的环境有所改变,是古朗乡村振兴发展的1.0阶段。伍时雄的妻子、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孔雁对此深有感触,“我们之前一直在外面生活,从去年开始,我们致力于古朗的乡村发展计划,彩绘是第一步。”据她回忆,刚开始,他们发动身边的年轻亲戚和学生加入其中,“我们在墙体的彩绘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选择了和古朗当地文化非常契合的点,例如龙舟竞渡、小桥流水等,让彩绘真正和乡村‘牵手’。”

更重要的是,孔雁说,他们之所以将彩绘改变乡村作为古朗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步”,在于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与回归。“年轻在外面工作时,我曾走访过外地一些乡村,令我惊讶的是,很多年轻人都会将乡村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生涯的‘目的地’,我们乡村也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为什么不能成为年轻人落地生根的家呢?”因此,借着彩绘的契机,孔雁在古朗成立了三尺营造社,聚集了一群热爱彩绘的古朗本地年轻人。

在彩绘“渐变”的过程中,古朗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改变,村民们也从曾经的不关心到关注起这项彩绘创作。一花不是春,独木难成林,乡村振兴工作要让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其中,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而这次陶瓷壁画上墙,则是多方合力的成果展示。

观察 艺术植入助力乡村振兴

在佛山,以艺术植入振兴乡村的例子并不鲜见。在乐从鹭洲村,由顺德区政府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的“60%公共艺术”可以感受到青年艺术家对乡村文化带来的创意升级,其中不少艺术作品以创意融入到基础设施当中;在南海叠滘,以“叠滘龙舟”“岭南水乡”为主题的涂鸦成为乡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艺术不再是冰冷冷的“阳春白雪”,而成为绘就乡村振兴蓝图的生动注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要想让艺术真正成功融入乡村,还需要艺术家、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共同参与,调动起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振兴乡村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佛山古村而言,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将让植根游子内心的乡愁焕发新的魅力。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