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佛山

佛山三水“越南村”:41年见证华侨农场蜕变

羊城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广东是华侨农场设立最早、数量最多、安置归难侨最多的省份,全省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4个国家的归难侨8万多人。

广东是华侨农场设立最早、数量最多、安置归难侨最多的省份,全省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4个国家的归难侨8万多人,占全国华侨农场归难侨总数的3.2%。而这之中,位于佛山三水区南山镇的“越南村”正是华侨农场41年来变迁的缩影。

回到中国边境看到欢迎横幅

今年48岁的吕元娇闲暇之余喜欢在三水南山镇漫江社区内到处走走。在这个社区里,无论是社区党委委员还是街坊邻里,大家都可以算是“难兄难弟”——41年前,他们的父辈从越南返回祖国的归侨,被集体安排到三水区迳口华侨农场。久而久之,这里被称为“越南村”。

今年51岁的凌立强还记得当年“逃”回来的情景。凌立强曾祖父一辈从祖国赴越南讨生活,在越南广宁省一个华侨聚集的村庄三代务农。1978年,村民自发集体逃回祖国。“当时我15岁,从芒街进入广西东兴走了100多公里。”凌立强还记得,当他们跨过边境后,迎接自己的是同胞们打出的“欢迎回归祖国”的横幅。随后,当地政府统一给他们搭帐篷、分口粮,“祖国对我们很好,终于不用再跑了。”

1979年吕元娇一家逃回来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打响。吕完娇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父亲做生意经营有方,小时候,她在越南不但有大房子,家里还有收音机甚至摩托车。回国后,吕元娇一家主动选择了佛山三水迳口华侨农场种水果。

凌立强和吕元娇的回国路,只是大批越南归侨归国经历的一道缩影。据资料记载,1978-1979年,2600多名来自越南的归侨被安置到佛山市三水区迳口农场,成为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后,迳口第二批开荒生力军。

3个自建点实现住房更新换代

凌立强还记得,1980年,他们在华侨农场分到第一批公屋,全家9口人挤在一个30多平方米的砖瓦屋里,“大人们白天去农场种甘蔗,我们则继续上学,语文、数学、粤语都是必学科目。”

实际上,在当时普遍不宽裕的生活条件下,凌立强们的安置已是得到了国家的特殊关照。如今担任南山镇社会工作局常务副局长、同样是越南归侨的李荣兴告诉记者,当时国家对归侨政策有十六字方针——“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在回国后近半年归侨们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华侨农场当地政府统一安排食宿,迅速规划建设了12个侨居点,使归侨居者有其屋。并对归侨进行“扫盲”,“上课时发现有一些归侨年纪比老师还大。”

此外,在产业扶助上,“越南村”的形成适逢改革开放的东风袭来,华侨农场同样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并利用产业带动引导归侨种植经济作物。“当时三水区迳口农场有一个糖厂、一个茶场,华侨农场就引导归侨种甘蔗、茶叶等。”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糖厂倒闭(国企改革下岗),农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归侨也能根据意愿自主选择种植,“韭菜、大白菜、西瓜等都有,还有一些归侨将土地变为鱼塘,发展养殖业。”2000年以后,迳口华侨农场已经成为珠三角“四大家鱼”的主要产地之一。

农业毕竟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为了实现归侨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当地政府逐步引导侨眷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电工、叉车工等,让50岁以下的归侨下一代基本上都能进工厂。随着劳动技能的提高,绝大部分归侨夫妻双方月收入加起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万元。

除了劳动技能的提升,归侨危房改造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更被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2006年起,归侨危房改造项目逐步启动。如今已分别建成了幸福新村、和谐新村、天桥新村3个自建点。优美的街心公园旁,归侨们纷纷建起了2~3层高的自建房。政府还设立两个“统建点”,以限价房的方式,解决了另一批归侨的住房困难问题。

利用越南归侨风俗做大旅游产业

如今,凌立强和吕元娇等归侨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在三水乃至佛山地区,归侨家眷不但进入当地企业,更通过进入政府、社区等形式参与到归侨的管理工作。不少归侨后代加入改革开放的大军,在珠三角闯出了一番事业。只有在端午、过年等传统节日时,老一辈用荷叶制作出越南的传统长粽、煮上一碗越南扣肉、越南春卷,或是偶尔出门时戴上一顶越南帽,闲暇时跳上一支越南舞,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个“越南村”的存在和村民们曾经过的风风雨雨。

“现在的归侨子女甚至第三代,也有着自己的选择”,担任南山镇漫江社区副主任的归侨后代冼连兴告诉记者。归侨后代中,90%以上都进入当地工厂、景区工作,也有一些归侨利用特殊的优势走出去。例如,吕元娇的丈夫和儿子就利用精通越南语的优势,在越南从事陶瓷机械配件生意,儿子黄炳熙甚至选择在越南读大学。不过,对于大部分归侨后代而言,父母极少提到当年在越南生活的往事,他们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了。

“然而,我们还是希望能保留这段独特的记忆”,冼连兴表示。作为“越南村”所在的漫江社区干部,冼连兴在全心全意为乡亲服务的同时,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并当选为佛山市人大代表。如今,冼连兴每年都坚持建言献策,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也为“归侨”这个特殊群体发声。“如今,我们也在利用这里特殊的风土人情,打造越南归侨文化馆,利用越南风情提升南山旅游内涵。”他希望,这段特殊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能为归侨的下一代在就业、谋生等方面发挥价值。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