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身边

揭秘广州的武术传承人:有人曾在泰国连赢10场黑拳

南方都市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这些大隐于市的广州“侠客”们,平凡得就像隔壁村的阿伯,他们不靠拳头“吃饭”,有的开货车,有的当保安,有的从事房地产……

1983年,余毅山去了泰国地下拳馆,十场“黑拳”打下来,拿着几十万泰铢奖金离开擂台。他“领悟”到,黄啸侠擒拿拳术的奥义“在于格斗、而不是比赛”,“只有在生死自负的角斗场上,才能体现黄啸侠拳术的价值。”

与大部分习武者强调“强身健体”不同,黄啸侠拳拳会副会长余毅山说,“练拳就是为了格斗,要打就要打赢。”

他年轻时,曾在泰国地下拳馆连赢十场“黑拳”,然后顿悟:“只有在生死自负的角斗场上,才能体现黄啸侠拳术的实战价值。”

但他更信奉“不争强、不好胜,一路沉默做人”,只有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能出手。

洪拳第九代传人谭秋荣则低调得更为彻底。他做过货运司机,同事没人知道他会洪拳。他五六岁开始扎马,同学也不知道他会洪拳。

他从来不说自己会武功。别人问起,也说不会。因为他担心“话自己识玩嘢(会拳术),惊人家有看法”。

这些大隐于市的广州“侠客”们,平凡得就像隔壁村的阿伯,他们不靠拳头“吃饭”,有的开货车,有的当保安,有的从事房地产……

近日,广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洪拳、太虚拳、黄啸侠拳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住你隔壁的阿伯,就是大隐于市的广州“侠客”。

黄啸侠拳:长得像黑社会老大的安保主管

周日,海珠区晓港公园西门入口的空地,20多名年轻人在交流黄啸侠拳法。

棍棒翻飞、搏击擒拿。

这些都是余毅山的徒子徒孙。

拳风刮面,振臂有声,嘴叼黑烟斗,鼻架蛤蟆镜……61岁的余毅山来了。

余毅山作为黄啸侠拳拳会副会长,走到哪里都像“黑社会老大”。实际上,他的职业是大新路一物管公司的安保主管。

与大部分习武者强调“强身健体”不同,余毅山认为,黄啸侠拳法的精粹就是格斗———“练拳就是为了格斗,要打就要打赢。”

“这是战争积累下来的搏击术的精华”。

他说,1973年,他师从下放劳动的黄啸侠,学习铁臂擒拿手,黄啸侠拳法以实战搏击为主要目的,旨在短时间内将两至三个敌人击倒,因此,打法要求直击要害,眼睛、太阳穴、下体都允许攻击。

1983年,余毅山在武警广州指挥学院担任正营级教官,向武警战士传授黄啸侠擒拿搏击术。由于实战价值大,如今仍有当年的战友、派出所的领导请他去帮忙训练民警和保安。

然而,当下的年轻人热衷于学习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外来武术。余毅山认为,那些都是表演性质的“花拳绣腿”。

他曾对同样标榜“黑、毒、狠”的泰拳感到好奇。

连赢十场“黑拳”

早在1983年的春天,他亲赴泰国考察。

他来到泰国南部一家地下拳馆,发现泰拳最大的威力源于用膝部和肘部进行攻击,几场“黑拳赛”看下来,他觉得利用中国功夫的以柔克刚、避其锋芒,再近身猛击,即为破解之术。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走上了地下拳馆的擂台,用黄啸侠拳对阵泰拳。

结果让他意外。

他在地下擂台上打了一场又一场,竟连赢十场“黑拳”,用黄啸侠拳法的推、挡化解了泰拳的狠击。

拳掌结合的连续击打,令对手无法动弹。更让他惊喜的是,脱下了正规擂台的拳套,黄啸侠拳的拳、掌、勾等攻击手形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十场“黑拳”打下来,他的投注额越来越高。最后,他拿着几十万泰铢奖金离开了地下擂台。

更重要的则是武术上的领悟:他领悟到,黄啸侠擒拿拳术的奥义“在于格斗、而不是比赛”。

“只有在生死自负的角斗场上,才能体现黄啸侠拳术的价值。”

不争强好胜,沉默做人

由于杀伤力太大,余毅山不敢轻易授徒。

他继承师父黄啸侠的遗训,三种人不能教:来历不明不教、品行不端不教、体格孱弱不教。“主要担心年轻人学会了之后去欺负人,甚至打死人”。

余毅山经常将师父的遗训挂在嘴边:“不争强、不好胜,一路沉默做人。”强调要低调做人,只有忍无可忍,才无需再忍。

在解放前,开武馆本是一条财路,但黄啸侠一生授徒无数,从未收钱,余毅山如今也坚持这种理念,因而一直未开办营利性的拳馆。

现在,余毅山的儿子余智非也继承了黄啸侠拳法,今年大年初三,为了在公交车上保护妻子,手抱女婴的余智非,单手击倒两名比他高半个头的壮汉。

洪拳:像留守老人的洪拳传人

武功盖世的老者总是比较难找。南都记者从天河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七拐八弯,找到了“隐居”于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的洪拳第九代传人谭秋荣。

乍见谭秋荣,有点失望。

64岁的他套着一件黄T恤,一副村头阿伯的形象,完全没有宗师派头。

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村里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我退休在家看孩子。”

“一代宗师”的开场白意外变成了留守老人的絮叨:“我们村几乎个个都识武功,大家都是强身健体,这里没人叫我师父,村里的小辈叫我五叔,因为我排第五,这与功夫没关系”。

谭秋荣做过货运司机,但同事没人知道他会洪拳。

“我从来不说自己会武功,有时别人问起,我都说不会。”

谭秋荣五六岁开始扎马,但同学也不知道他会洪拳。

“我都是晚上瞒着同学,找地方偷偷练”。

因为谭秋荣担心“话自己识玩嘢,惊人家有看法(说自己会拳术,怕别人会有看法)”。

父亲自小教导谭秋荣:“学好功夫,以后没人打到你,你也不好打人”。

为此,谭秋荣说:“小的时候,即使同学欺负我,我也不会还手。因为他唔识嘢(不会拳术),我动手一定整伤他(弄伤他)”。

村中40岁以上的男人8成会拳

电影里,通常见到李小龙一个打几个,很威风。实际上,中国功夫能否一个打几个?

谭秋荣认为,“以一敌五”是可以的,但没有电影中那么炫。

谭秋荣回忆说:“我20多岁的时候,坐公交车回家,一群年轻人上车用手肘撞我,挑衅我,让我下车和他们打。”

“他们五个打我一个,比我高大,都近不了我身”,谭秋荣比划着,“我扎马,用手顶住他们。他们看我会功夫,赶紧跑了”。

关于“扎马”,《谭家祖传拳棍论》中这样记载:“四平大马开,练拳兼练马”。

谭秋荣认为:“扎马是洪拳力量的源泉,又是最辛苦的”,要学洪拳先扎三年的四平大马。

谭秋荣说,他学拳只是为了防身健身,从不去挑战别人。

这么多年来,只有一次被人挑战。“隔壁村的装修师傅知道我学拳,一定要和我切磋。他高我20多公分,我一下子把他撂倒了。”

“我们村洪拳很厉害,没有人敢上门踢馆”,谭秋荣笑道。一旁的藏书院村村委会副书记谭潮基也会洪拳,他谦虚地说自己“识少少”,村中40岁以上的男人8成都会洪拳,以前连女性都会。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也学,但越来越少了。

该村有1300多村民,已经有160多年学习洪拳的历史。“耍洪拳龙精虎猛,棍来枪去多威武”,一副对联贴在云山公祠门上,村里的人把此祠堂当作武馆。

太虚拳:肩膀一动,弹出数尺

东濠涌边,树影婆娑。

一块上书“武尚”的黑木金漆招牌在区家祠旁的民居中甚是显眼。这里是广州武当太虚拳伍德文宗师纪念馆。

拳馆内,陈列着太虚拳宗师伍德文生前撰写的拳经,以及拳会历年获得的奖杯、奖牌。

8月6日,70岁的太虚拳拳会会长邹强与几名副会长共坐一台。

太虚拳传承人邹强少年时代曾在广州体校主修足球。

那时,不时碰到姐夫的父亲伍德文前来指导别人练功。

有一次,伍德文问邹强,有无兴趣跟他学功夫。起初,邹强觉得功夫是“花架子”,老人当场严肃地说:“你不妨试试。”

年少力壮的邹强大力打向伍德文,只感到自己的肩膀动了一下,就被反弹到几米外的竹床上,身体倒仰。他不服,当即站起来再试,再次被弹出数尺。

“厉害!”邹强觉得此功夫有用,连忙上前拜师。

自此,跟太虚拳结下不解之缘。

在常人看来,在公园练太虚拳,动作阴柔缓慢,似乎没有其他拳法那么有威力。

邹强说,太虚拳式有快慢之分,慢拳养身、快拳御敌。

在公园练拳,总不时会有武师过来想“试一试”。

“试一试就是想比武的意思。”对此,邹强其实很矛盾,接受挑战吧,难免双方有损伤,不接受吧,对方不断纠缠甚至出言不逊,有好几次就被迫应战了。

鬼托金钢、狮子滚球、推山塞海……原本气定神闲在胸前画圈的老人说到此处,突然以迅雷之势使出几招“散手”,一拳挥向正在用手提电脑采访的南都记者。

记者反应过来的时候,拳头已接近鼻尖。

“太虚拳打起架来,还是很拼命的。”邹强道。

广州太虚拳拳会副主任胡健强则说:“如果你在广州搭地铁,最好不要推人,因为作为武当太虚拳的发源地,懂借力打力、以柔克刚的人大有人在。推人,伤的可能是你自己。”

传承成为武术人的主要使命

影视作品中,武林门派争斗不休。

现实中,以南拳为特色的广州武术界,并不存在门派,只有不同拳种之分。

《广州市志》载,广州主要有洪拳、太虚拳、黄啸侠拳、莫家拳、咏春拳、螳螂拳、武当拳、侠家拳、太极推手、龙形拳、北少林拳、白眉拳、木兰拳、蔡李佛拳、形意拳、赵堡拳、鹰爪拳、沙面散手等18大拳种。

18大拳种都有武术协会,拳会带头人不叫掌门,叫会长。

现实中的“武林高手”都很低调,很多都没有遇到过“踢馆”,学拳只为防身和健身。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洪拳、太虚拳、黄啸侠拳入选“非遗”,是因为项目历史渊源清晰、真实可信,至今已有百年。

而且,这与申报区域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必须当代现状清晰,活态传承。

而此前,在2013年,已有莫家拳、米机王咏春拳入选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 啸侠的孙子黄健波说,国家将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透露出武术发展的新动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偏重于作为体育项目来发展,一些传统的训练方式以 及武术蕴含的文化,逐渐淡化,传统正在消失。由于怕影响社会治安,武师往往不敢高调。如今,武术成为文化,不难看出,传播与传承已成为武术人的主要使命。

历史

三种拳法的起源与传承

据史料记载,由张三丰所创的太虚拳起于元末明初,历史最悠久。洪拳起源于清朝。相对“年轻”的则是黄啸侠拳。

太虚拳相传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元末明初)所创,清雍正年间传入皇宫,以后在皇宫内秘传,经咸丰之皇叔传给任京官的广东新会人伍荣羽,数代秘传,直到解放后,经伍氏后人伍德文在海幢公园内广为传授,成为广州人护身健体的拳法,如今在英国、澳大利亚均有人修炼。

广州太虚拳拳会副主任胡健强说,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同为张三丰所创,有南派太极之称。

而 据藏书院村《谭家祖传拳棍论》记载:清朝洪熙官为始创者,其嫡传弟子为谭让(四公),谭让子谭敏得父真传,练武刻苦,“扎马能落地生根,在南粤久负盛 名”。谭敏传子谭增,谭增传子谭尤,谭尤传子谭海……从洪熙官始,至今,洪拳在藏书院古村落中已传到第九代。谭秋荣说,藏书院村的洪拳主要是父传子一代代 传下去,还有村民过来学。

而黄啸侠拳则相对“年轻”。1900年,黄啸侠出生于莲塘村一个商人家庭,21岁那年,随父在广州市西关 文昌路当店员,空闲时到广州市宁波会馆“广东精武体育会”学武术,拜师洪拳传人“大力士”程华,练就惊人的臂力,随后师从陈官伯、李恩,学蔡李佛拳术和器 械术等。

十多年间,先后修炼了咏春、洪拳、摔跤、铁砂掌、硬气功,甚至西方的拳击和剑击,此后创办全国首个以本人姓名命名的武术流派。

AⅡ03-04版 统筹:南都记者 许晓蕾 余亚莲

采写:南都记者 吴广宇 许晓蕾 通讯员 曹晓亮

摄影:南都记者 林宏贤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