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养老保险缴费率 民企国企统一14%

南方都市报
关注南都讯 记者王道斌 实习生高琪佩 通讯员穗人社宣 国有、集体企业要为员工按缴费工资20%费率参加养老保险的历史从此结束。从今年1月1日开始,广州市不同所有制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费率不统一的情况将得到改变。昨日广州市人社局介绍,广州以往分别按12%、20%两个费率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将统一为14%的费率。这将减少部分高缴费费率企业的社保负担,基金年度收入将减少3亿元。
养老保险缴费费率此前分为两类
广州市人社局副局长陈敏表示,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州市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存在“不同经济,两个群体,两种比例”的状况,其中国有、集体、“三资”企业等单位的本市城镇户籍(广州户籍)从业人员的单位缴费比例为20%。而对私营、民办非企业等单位从业人员及国有集体、三资企业等单位的非本市城镇户籍从业人员(非广州户籍)的单位缴费比例为12%。
按两类费率平均测算,广州企业为员工参加养老保险整体费率约为14.2%。由于民营企业的缴费费率要比国企低,招聘非广州户籍劳动力的社保成本要低于招用广州户籍员工。这造成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不公平,也不利于本地户籍人员的扩大就业。
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将全省统一
由于全省养老保险企业缴费费率不统一,部分珠三角城市以低缴费费率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在广州周边的东莞、深圳等城市,企业缴费费率有的甚至低于10%。各地不一的费率,也为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增加难度。
为此,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发文,决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将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统一至13%-15%。各市对不同户籍人员、不同性质的企业类型,不得设置不同的单位缴费比例。
调整后将总体为企业减轻负担
陈敏表示,按照调整计划,广州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从2015年1月1日起,原20%和12%两种单位缴费比例统一为14%。由于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的缴费费率调整资格在国家层面,仍维持原缴费比例20%不变。
陈敏表示,在此次调整之前,广州市五项社会保险缴的总体缴费费率为35.32%,其中单位负担24 .82%。调整之后,社保缴费比例35.12%,个人缴费费率不变,企业缴费费率减少至24.62%。
焦点
Q:此次调整会否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提前出现收不抵支?
陈敏:测算后,养老保险基金每年将减收3亿左右的费用。但由于人们社保意识提升,参保人数逐年增加,费率调整对扩面是刺激作用,长远来说是增加。
Q:此次调整是否会对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造成影响?
陈敏:不会影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
Q:国务院下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费率为20%,是否也在此次调整当中?
陈敏:国家测算后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确定为20%,首先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老化,他们的抚养比为2比1(远远少于广州企业职工的4:1),为防止加重职工基金池压力,所以确定在20%的缴费费率上。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是另外一个基金运行,因此不受此次企业调整的影响。
人社局接访
昨日是广州市人社局接访日,副局长陈建龙接待了10批次的来访市民,现场解答其在工龄计算、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按国家要求做的人却吃亏,公平何在?”
“按国家要求做的人吃亏,不按照国家要求做的人反而获益。公平何在?”赵小姐是香港居民。2001年自广州迁入香港时,赵小姐按照国家规定停止了广州的养老保险。近几年,赵小姐听说没按国家规定退保的人可以回广州拿养老金,自己却不可以。她认为“很不公平。”
陈建龙解释,按照当年政策规定,移居香港的确需要退保,清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后来考虑到这样一批人存在,政府才放宽政策,让他们也可以继续参加养老保险。陈建龙说:“我理解你的情绪,但我只能解释现有政策。这个问题我只能帮你向上面反映。”
工作环境恶劣并非都算特殊工种
56岁的罗先生希望申请提前退休。1981年至1996年,罗先生在广州某针织厂漂染车间从事高温、有毒有害工作。他认为,自己工作环境如此恶劣,身体在工作中受到很大的伤害,应按照特殊工种办理提前退休,但遭到了拒绝。
陈建龙解释,可申请退休的特殊工种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罗先生在纺织厂所从事的工作不在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范围内。他建议罗先生找份工作,60岁自然退休。对于罗先生的就业困难,他答应安排区就业中心服务人员提供帮助。
从化参保迁户广州 只享受半额医保
尴尬的时间点也困扰着黎小姐和黄小姐。两人一直在从化工作和参保,2003年户口迁入广州后也没改。2013年两人退休。按照其在从化的工作时间,应享受政府全额资助医疗保险金。现实中,两人在广州只享受了半额资助。
陈建龙称,这是因为从化和广州颁布《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时间不同。从化在2005年颁布,而广州在2001年颁布。若按照从化的规定,两人可获得全额资助,按广州的规定,两人只可获半额资助,这是两个政策的时间差问题。现行政策无过渡性办法,需要相关人员研究后给予答复。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高琪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