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飞行员妻子举报丈夫精神异常仍从事飞行任务

羊城晚报
关注某航空公司一飞行员妻子的“举报”,引出一个关乎千家万户的话题
羊城晚报记者 杨辉
某航空公司一飞行员妻子近日实名举报,该公司一名空客A330型的副驾驶飞行员,2010年开始精神异常,辗转多家医院问诊。但在其患病期间,仍从事航班飞行任务,影响飞行安全。3月9日晚,该航空公司官微回复称,该网络举报信息不实,经过第三方鉴定,被举报飞行员无任何精神异常现象。
飞行安全关乎公众生命,其心理健康是其中最重要一环。如果飞行员心理出现问题,再先进的飞机、再精密的设备、再完善的制度,都有可能失效。在今年3月,民航总局称,2015年度民航飞行院校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中,统一实施心理健康评定,采取民航行业化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现 状
飞行员焦虑高于常人
“平时能不能飞是个人感觉,飞行员体检未必能完全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据两位一线飞行员介绍,航医平常主要关注飞行员身体指标。日常生活工作压力,飞行员们主要是通过休假、疗养来缓解。
国内民航有航空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航空业具有不确定危险性, 飞行员长期处于潜在的恐惧和不安全情绪中。飞行员工作时间长和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夜航以及跨时区长途飞行等, 会出现睡眠缺失、饮食不规律以及疲劳等问题,这些因素使民航飞行员长期处于高度心理应激中, 影响身心健康。
据国内一家知名航空公司的统计数据可知,该公司在1998-2006年各科医学停飞的97人次中,神经精神科排在第2位。不过,当记者提到精神健康这一问题时,相关的航空公司均以没有相关材料,拒绝接受采访。
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专家李敬强、赵宁2014年12月在《航空医学和医学工程》撰文称,飞行员工作在高强度环境中,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其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飞行质量。大量研究表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会诱发不安全驾驶行为的产生。在中美欧各国的飞行员停飞原因统计中,神经精神科均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内科,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因素对飞行员行为影响的重要程度。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晏碧华等,在2012年发表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上研究显示,飞行员常见的情绪与精神问题以神经症为主,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颇不一致,是程度相对较轻的情绪与精神障碍。对全国范围内飞行员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尚无结论性资料。一项早期的统计显示,在飞行员疾病谱中,58%属于情绪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
晏碧华指出,我国飞行员中神经衰弱是常见疾病,一项对1123名飞行员的调查显示,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为10.2%。焦虑症、抑郁症也是飞行员常见心理疾病,国外飞行员焦虑性神经症的发病率为5%。民航飞行员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一般成人,并且副驾驶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机长,不同年龄、职务、飞行时间、机型的飞行员的焦虑水平有差别。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专家罗晓利等人2014年3月在《中国民用航空》撰文指出,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飞行员制定的完整的心理辅导方案。各航空公司通常以不定期的心理讲座的形式向飞行员提供心理帮助,缺乏针对性、计划性和长期性。
体 检
心理问题能在多大程度检出
“飞行员每年两次的大体检,对于精神和心理的检查这块比较简单。这种常规检查,不可能筛选出偏执性精神分裂症。 ”举报飞行员丈夫精神异常者发帖如是称,但此说遭当事航空公司否认。
飞行员等空勤人员涉及公众安全,目前有关空勤人员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R4)和《航空人员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CCAR-67-R2)两部,前者未涉及飞行员心理,后者规定则较为模糊:管理飞行员健康全靠每年例行体检。
“例行体检主要关注身体各器官健康,血压血脂等数据,偶尔有心理测试,不是每年都搞。”某现役机长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例行的制度无法规避飞行员的精神问题。普通人很忌讳被指心理有问题和精神病,大家都不愿意承认心理问题。”广东省心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敏强告诉记者,飞行员会下意识隐瞒病情。“对于一个人有无精神病,要很多验证。人在某种压力下会有突发性的变化,无法预估。”
2012年3月捷蓝航空(JetBlue)有机长因情绪失控而被副驾驶锁在驾驶舱外并被乘客制服,航班紧急降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教授理查德·詹宁斯称:航空医学检测的结果取决于受检飞行员是否诚实。飞行员要隐瞒自己的心理状况相对比较容易。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有飞行员表示,承认自己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屈辱感以及可能面临丢掉工作的恐慌感,使得很多飞行员否认他们的精神状况很糟糕。
测 评
没有适合国情的量表
“目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需要招收和培养更多合格的飞行员和机长。而迄今为止,在中国民航飞行员的选拔工作中,对候选者心理选拔的测试系统极少,而且很难应用。”民航总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航空医学研究所姜薇2013年4月在《现代职业安全》上撰文称。
我国民航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民航飞行员心理选拔的研究,如在1990年制定了成套的《飞行学员心理选拔职能测试》并很快投入使用;2000年后民航自主开发、正式采用了四套纸笔测试。但有资料显示,2006年飞行员招生中,只有海南航空和上海航空等对飞行员进行心理测试。总体说来,我国民航飞行学员心理学选拔系统尚未建立,适合中国的量表还未研制出。
李敬强和赵宁指出,飞行员心理健康测评方面,国内航空领域主要借助于西方的人格量表与健康自评量表,但这种表格大多只反映了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如抑郁、焦虑等症状,未能反映心理健康的本质与内涵。赵宁在邮件中向记者表示,目前他们正在收集国内民航飞行员心理评价指标的资料,有了眉目会对外公布。
在今年3月,民航总局称,2015年度民航飞行院校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中,统一实施心理健康评定,采用的是民航行业化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张敏强参与过国内航天员心理测试,他说国外“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经过几十年发展,测量指标在不断调整更新,但这种量表也有缺陷,“量表不能用多,用多了受试者知道规避”。
建 议
建立飞行员心理档案
有接受采访的飞行员表示,每次飞行前,搞严格的飞行员心理测试不现实,并不是每家航空公司都有这个人力物力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中国并未发生乘客因飞行员的健康问题而死亡的事件。张敏强说,这是因为客机飞行员有正副驾驶员,两人驾驶这种配备,保障了航空安全。根据民航总局《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要求,飞机机组至少配备两名飞行员,其中1人为机长。这样可以避免一名飞行员发病,而使飞机出现意外。
国外有航空公司通过家庭、随机药物检测、体检等规避飞行员心理问题带来的航空风险。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专家罗晓利等专家也建议,航空业可通过实施员工辅助项目(EAP),对飞行员及家属开展压力管理、人际沟通、工作与家庭平衡、职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长期“精神按摩”的方式提高飞行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航空公司的运行安全。通过搜集每次压力测试结果建立飞行员心理档案(包括基本情况、问题所在、培养建议、改善状况等),通过心理档案对飞行员分类划分、分组指导。
相关链接
外媒总结:至少三起航空事故疑因机师心理所致
1982年以来,外媒总结至少有三起事故被怀疑是由于精神失控的飞行员故意使飞机坠毁,造成了共345人死亡。
1999年10月31日,埃及航空的一架飞机坠毁在马萨诸塞州附近的大西洋海域中,217人丧生。美国专家在调查报告指出,该副驾驶在飞行前几天曾遭到上级训斥有意自杀,飞行中蓄意故意关闭引擎和自动导航系统导致事故。但埃及方面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1997年12月19日,新加坡航空子公司胜安航空的飞机在印尼坠毁,104人丧生。在坠机前,飞机的两个黑匣子均被认为停止工作。在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认为:飞机坠毁前的骤降是有意为之,且有可能是机长所为。调查发现,该名机长在1997年下半年的工作上曾遭受过挫折;而他在那段时间在股票市场上亏损了大约100万美元。不过事故原因最终未查清。
根据航空安全网显示,1982年2月9日,一位有心理障碍的日本航空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坠毁在东京湾,造成24人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