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各地

厚街桥头多位老人义务建“陈琏像”

羊城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最近,在桥头井头村有一群年过七旬的老人,每天坚持来到该村池塘旁边的小公园内,和泥、砌砖,“美化”原本凹凸不平的泥地,修砌起休闲小道。“我们这里要建一个陈琏的石像,我们来帮忙整修下旁边的路。

羊城晚报讯 记者王俊伟,通讯员王楚琪 最近,在桥头井头村有一群年过七旬的老人,每天坚持来到该村池塘旁边的小公园内,和泥、砌砖,“美化”原本凹凸不平的泥地,修砌起休闲小道。“我们这里要建一个陈琏的石像,我们来帮忙整修下旁边的路。”发起人权叔激动地说道。

偶遇陈琏像萌发建石像念头

今年90多岁的权叔是桥头井头村人。说起井头最出名,为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陈琏可谓是第一人。“陈琏是我们桥头井头人,可惜村里居然连个石像都没有,实在是太可惜了。”权叔说,日前他在水濂山行山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尊陈琏的石像,顿时感慨万分。“作为桥头人,桥头是陈琏的根,起码在自己的家乡也应该要有个石像。”

从水濂山回来后,权叔对于石像的事耿耿于怀,也萌发出在桥头也建个陈琏石像的想法。于是,他把这想法告诉了每天都来小公园休憩的一群老人,没想到老人们与权叔的想法一拍即合,其中还有一位老人特意和权叔再次跑到水濂山的陈琏像前,仔细端详,并把石像的照片拍了下来。

“陈琏是我们村中的名人,一听说建陈琏石像,村民们都表示支持。”权叔说,由于刚开始,他还没来得及在全村范围内发动村民捐款,部分听闻的村民已经“打头阵”,拿着钱过来找权叔了。“目前我们找人以水濂山陈琏石像造型为样本,计划打造一个高约2米,重约3吨的石像。石像计划春节前做好,所以现在每天都忙着搞‘装修’。”

多位老人主动负责“泥水”工作

日前下午两点多,记者来到井头村公园时,权叔、维叔、年叔等五六位老人已经在忙着了。有人负责和水泥,有人负责填路,有人负责砌砖,几位老人做起来非常认真。“这个公园原本是个小土坡,所以有很多不平整的路。”权叔说,现在他们的工作是把坑坑洼洼的路填平,然后砌上地砖,修整得更有“层次感”,方便村民行走。“我们这群老人家每天都到公园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需要干活的时候,很多老人家都会主动帮忙。”每天早上和下午,只要有空,老人们都会来到公园内帮忙,下午忙到四点多了,有老人家需要去学校接孙子孙女放学,就由其他老人接手工作。

在公园内一凉亭外,记者发现一块被挖空的小空地。“这块空地就是用来放陈琏石像的。除了石像外,以后我们还打算在空地上建造几块石碑,上面除了记载陈琏的生平事迹,还要记载流传的传说,在村中流传很多关于陈琏的故事传说,这些传说都是一代代村民口口相传的,没有文字资料,所以我们想把这些传说整理出来,让更多后人知道。”权叔解释。

老人义务“服务”公园十多年

而老人们在工作时,公园内又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村民。得知记者过来采访,其中一位陈姨忙拉着记者的手说道,“这群老人家除了这次建石像,修整小公园的事,其实他们天天都过来公园里打扫卫生,改善公园环境。”陈姨说,小公园原来是个荒废的土坡,很多人到处在这里乱扔垃圾,全靠这群老人家十多年来一手一脚把它打理好。“有位老人家十几年来坚持每天都把公园的卫生打扫干净,还有权叔,公园内很多平整的小路,都是他带头一手一脚修建起来的,他们每个都七老八十了,还任劳任怨,只顾付出不求回报地为村民出力,真系唔话得。”

人物介绍:

陈琏(1369一1454)字廷器,号琴轩,厚街桥头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中举人,初授桂林府教授。建文三年(1401年),升国子助教。永乐元年(1403),以他有治理才能,擢为许州知州,永乐三年(1405)改任滁州知州。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任四川按察使。宣德元年(1426年),调任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管理全国的教育。次年;因母丧回家守孝五年,后仍任通政使。正统元年(1436年),调任礼部左侍郎,正统六年(1441年),已年逾七十,乃辞官归里。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