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顺德

顺德北滘桃村村容呈现可喜变化 乡村升级凝聚民心

珠江商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北滘镇桃村是顺德“美丽乡村”建设版图上的重要试点之一。新时期的桃村,将接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改造与洗礼,一展其顽强的生命力,焕发新的光彩。

文/珠江商报记者李文杰 实习生麦粹心

北滘镇桃村是顺德“美丽乡村”建设版图上的重要试点之一。

桃村,又称作桃源,拥有七百年的历史,如同一棵老树,深深地扎根在北滘的东部。村里人对村子名字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桃姓人开的村子,因而得名;也有人说那是因为以前村里有很多桃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资料的缺失,这一个问题已经无法考究。但无可否认的是,村里一片繁盛,人丁兴旺,恰恰与桃树喜阳、成枝能力强等特点吻合。

新时期的桃村,将接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改造与洗礼,一展其顽强的生命力,焕发新的光彩。

宜居环境:河水潺潺古树成荫

桃村的入村主道较长,前头尽是工厂,往里才是村民聚居的地方。适逢村里在铺设排污管道,路被一小段一小段围了起来,双向的村道变成了只有单向可通车,并不宽敞的单向车道顿时有点挤,但过往的车子都秩序井然,主动礼让行人,并没有造成交通拥挤。雨后的路面有积水,细心的司机在路过时会放缓车速,以免溅起水花。

从地图上看,南北走向的河涌贯穿了整个村子。沿着河涌走,越是深入村子,越靠近居住区,河涌沿岸的树也就越多。树的种类并不单一,有龙眼树、凤眼果树、榕树等等。龙眼树比较多,个别长得比较大的龙眼树还被围着保护起来,树干上写着百年树龄的牌子。有的龙眼树长得不“安分”,打斜从河床的壁面冒出来,宛若峭壁上的奇树。

炎炎盛夏,河涌沿岸的树枝叶繁茂,肥大的树冠在太阳之下投出浓密的阴影。午后,住河边的村民常常来到树下纳凉,有的人甚至在树下搭了个凉棚,闲谈家长里短,小孩子则在棚子外打羽毛球,还有小宝宝在蹬着学步车来学走路,一派祥和。

河涌上有三四个环卫工人乘着一条小舟作业,做着河面垃圾清理以及河床壁面的杂草清理工作。河床壁面水分充足,缝隙里堆积着淤泥,使得杂草长得多而密。小舟在一处停留了很久,才又被环卫工人们撑着往前挪一点,继续清理杂草。

有的河岸比较开阔,被划为小小的健身公园,踏步器、扭腰器、梅花桩等,满足了村民日常的健身要求。沿岸还设有篮球场,其中在横岸片区的篮球场最为崭新。

桃村村委办公室附近片区,古建筑比较集中,有报功祠、水月宫、三世祠、金紫名宗等,更有数棵根系发达的百年古榕树,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景观。不少老人家会选择此处作为早上晨运的去处。在水月宫折金元宝的郭奶奶说:“桃村环境很好,晨运不需要跑公园那么远。”

健康生活:村容蜕变乡情融洽

桃村的村民勤劳敬业,忙完归来,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休闲方式,把小日子安排得妥妥当当。

下午难得休假,村民梁智勇开车回家,紧接着就推着自行车出门去了,炽热的太阳、30多摄氏度的高温并不能改变他骑行的决定。他的自行车是小轮子的,踩脚踏踩了好几圈也没有跑多远,但他还是在村子里悠哉悠哉地骑了一圈,四处看看,出了一身汗才心满意足地骑车回家。“我经常骑自行车去放松自己,不一定是下午骑,有时候是早上,晚上骑的话有风那就更舒服了。”他说。

梁智勇的家就在村里的河涌附近,回忆起以前河涌的污染情况,他皱起了眉头:“以前简直太臭了,在家门口也能闻到。”而在村里着手治理水污染之后,水质变得干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异味消失了,他夜晚的休闲方式又多了一个选择——晚饭后跟自己的老婆到河边去走走、散散步。据他描述,现在夜晚河岸旁的小公园也多了出来活动的人,跟河涌治理之前小公园冷清的情景截然不同。

河涌治理使周边的环境大大改善,确实吸引了不少人到河边散步,88岁的村民梁美嫦婆婆也是其中一个。梁婆婆虽然高龄,但身体依然硬朗,虽不能快步走,但也不需要拐杖。“我从小就在桃村长大,年轻的时候村里河水特别清,树也长得高大,树的枝干粗得可以躺人。现在河涌跟树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好,但是起码在整改了,还是有盼头的。”前些天在跟别人聊天时,她还听说村里的人在河里钓到了一条大鱼,梁婆婆说:“之前是连小鱼都没有的,水污染害得小鱼都活不了。”

每一代人对桃村都有自己的印象,老一辈的会更亲近自然的山山水水,年轻一辈的人更关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印象的更迭,暗含着桃村一步一步的蜕变。

曹俊聪在珠海上大学,城轨是他在家与学校之间往来的交通工具,他说:“城轨北滘站就设在桃村,上学、回家都很方便。”早在三四岁时他就随父母搬家到镇面上了,每逢周末就会回桃村的奶奶家,奶奶家附近的变化他一直记得很清楚。“奶奶家以前对面是一家工厂,排污挺严重的,后来拆了,原地建了球场和表演舞台,有了球场以后我放假经常跟爸爸去打打球。”在曹俊聪的心里,爸爸总是一脸严肃,让他心生畏惧,因而跟爸爸少了沟通。但在球场建成后,他发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父亲,这样的父亲跟他一样热爱篮球,会在进球时难掩兴奋,轻松的氛围让两人的交流多了起来,爸爸的严肃也换成了笑脸。

建设试点:乡村升级凝聚民心

顺德区在今年初提出了利用两年时间建设31个市级美丽文明村居示范村的目标,桃村便是建设试点之一。

据桃村党委书记李建章介绍,桃村的建设得到了区与镇里各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构思整体的改造方案时,为了提高乡村升级改造的整体水平,区里还邀请到了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与学生参与其中,为美丽桃村的明天出谋划策。“前一段时间设计方案出来了,还在北滘镇面上的展览厅举行了方案展览和研讨会。现在每一个星期广州美院那边都会有人来村子里看看,针对村子的情况做方案调整和进一步的设想。”李建章说。

到目前为止,第一期的设计方案已经推出,具体的工程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横一纵”。“桃村村委办公室附近有一个古建筑群落,围着桃村岗,这里是一横,横岸那边是另一横。”李建章说,整治改造包括桃村岗及其前面的广场以及水域,还有古建筑群的修葺与活化。

目前,正在施工的项目,只有河涌、池塘的整治与部分的古建筑活化。

水域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取得效果,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与多方的配合。李建章说:“我们村里的河涌以前水质很差,今年春季开始动工进行全面整治,除了清理淤泥垃圾、疏通河道以外,还进行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水生态修复就是祛黑祛臭,我们找专业的公司去做,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努力,效果还是不错的,第二期的工程还要继续推进。”

整治河涌,还需切断污染源,于是便有了全面的污水管网铺设。“不然河涌清理了,生活污水继续排进河涌,之前的工作也是白费。”李建章说,近年来,桃村陆续关闭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这也为河涌治理带来了不小的便利。

短短半年时间能够使村里的水体环境大大改善,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与一心社工的配合。从刚刚开始宣传改造工程方案至今,认同的人更多了,村民也很期盼尽快看到效果,在施工队下来的时候也会比较理解。

村民也发挥着主人翁的精神,针对村里的改造提出自己的想法跟建议,对此,李建章说:“村子改造不是闭门造车,村民积极参与是好事,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征集到的意见对整个升级改造是有作用的。通常来说,村民提出的问题都是比较细微的、偏向生活细节,整体就需要村委这边进行统筹。”

而一心社工作为政府为桃村购买的服务,在团结凝聚村民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推出了各种不限年龄的文体活动,让各个年龄层的村民能够通过活动走在一起,用驻站社工静静的话来说,就是“把村民的‘心’挖回来、不再封闭于个体之中”。

村容整洁、乡风和谐、民心凝聚,这是桃村在向美丽文明村居进化中看得见的变化。

记者观察:

桃村要保护好文化保育的根与魂

谈起百年古村这一类话题,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淳朴的民风、舒适的环境以及百年流传的历史文化,而各自的文化风俗更是把村落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是把村民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根和魂。

诚然,若非有专人、有物质载体做记录,想要把一个村子几百年来的历史完好地保留、传承下来是十分困难的,但不代表这是一道无解的数学题。那些已经融入到村民生活当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风俗何尝不是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现象呢?人的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极好载体,在人一代代的繁衍过程中,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在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只是因为习以为常、见惯不怪,所以人们不觉得这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罢了。

没有任何改造经验的桃村就如同刚刚迈入大学的“小鲜肉”,需要多向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取经,诸如乐从路州村、勒流龙眼村这些近在身旁的乡村改造先行者,它们在文化保育工作中已取得不小的进步,都可以成为桃村学习的对象。他人的经验与模式自然不能照搬,还需要结合桃村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令人欣慰的是,社工的进驻打破了桃村文化保育的僵局。社工为小孩子们设计了“一起出街画桃村”的暑期活动,通过画画的方式把桃村的旧建筑介绍给孩子;提出了“桃村口述历史·拾遗行动”,走访村里的八九十岁老人,找回属于桃村历史的独家记忆……

桃村的改造尚处于初步阶段,桃村未来将变成怎样仍有很大的变数,让我们共同期盼桃村早日找回自己文化的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