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顺德

顺德ICU主打特色牌建设危重症科室品牌 扩大影响力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作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医院重症医学科及重症护理病房(简称“ICU”)的建设并非易事,它考验了一家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医护水平等多方面“实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作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医院重症医学科及重症护理病房(简称“ICU”)的建设并非易事,它考验了一家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医护水平等多方面“实力”。

随着区域医疗水平提升,区内数家“三甲”公办医院近年来ICU科室发展提速。而日前,区内另一家综合性公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原“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广发“求贤贴”,做大做强独立ICU科室,首次向社会选聘一名优秀人才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能收治危重症病患,ICU是区域医疗水平“肌肉”的体现。据悉,尽管顺德ICU科室发展较晚,但目前正探索特色发展“弯道超车”,实现区域危重症医疗影响力提升。

揽才:招重症医学科主任

日前,一则揽才信息引起顺德医学界关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原“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广发“求贤贴”,称要向社会选聘一名优秀的学科人才担任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主任。

据暨大附属顺德医院人才招聘信息要求,应聘者年龄要求男性在50周岁以下,女性则在45岁以下;在学历上,要求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在具体工作经验的要求上,院方表示,应聘者要在三级医院任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或二级医院任主任医师职称;此外,其任中层副职需满两年。由于是重症医学科,院方表示应聘者要有从事重症医学临床工作经验,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造诣,对学科建设和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有开拓精神,且具有独立管理科室和解决本专业各种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

作为区域内的一家大型综合性公办院,暨大附属顺德医院一直以来竟无危重症科室主任?分管该院急诊、ICU并担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的张晓斌解释,该院的重症医学科前身是内一科ICU病区,随着医疗水平提升的需求,在4年前院方才牵头组建了该科室,而科室的主任由急诊科主任兼任。

“如今评‘三甲’建设的步伐加快,为了储备人才并且满足新院搬迁后市民医疗服务的需求,科室需要一个新的带头人建设。”张晓斌说。据悉,一年前暨大与原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表示在未来三年建成区域内综合性“三甲”医院,也是顺德未来或新增的第一家新“三甲”医院。“建设这一关键科室,是区域医疗现代化发展需求。”

现象:现代化医院发展提速

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随着区域医疗现代化提速,近年来,顺德各公办医院迎来了“建设潮”,而暨大附属顺德医院选聘一名重症科室主任就是其中的缩影。据记者观察,依托新院搬迁,近年来一些公办院的ICU病区硬件实力迅速提升。

以暨大附属顺德医院为例,据暨大附属顺德医院表示,继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原“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在今年2月整院搬迁后,该院或在6月底前启动新院搬迁。

“在新院建设的时候,我们就通过招标,找专业团队设计新院址内的ICU病区。”张晓斌表示,搬迁新院后,ICU床位将“翻一番”,由老院的7张增加至新院的16张床位。“我们各项现代化设备都已采购安装完毕,搬院后就能使用。”

和暨大附属顺德医院一样,作为区域内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也借由新院建设及搬迁的契机,扩大了ICU病区且提升了设备硬件。记者走访该院获悉,该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面积达到3300平方米,目前已有34张床位,比搬迁前的15张床位数量增长超一倍。

市民需求、医院实力提升,也催生了ICU扩建提速。顺德专科类“三甲”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原“顺德区妇幼保健院”)负责人表示,此前该院也在住院部病区基础上扩建了儿科ICU病区。“放开全面‘二孩’后,危重患儿治疗需求有所增加,且医院也有能力提升医疗环境,扩建ICU是必要举措。”该院负责人说。

回溯:重症科室发展起步晚

作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医院重症医学科及重症护理病房(ICU)的建设并非易事,它考验了一家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医护水平等多方面“实力”。可以说,ICU是区域医疗水平“肌肉”的体现。

“顺德的ICU科室发展,相较于珠三角其他城市而言起步较晚。”顺德区医学会急危重症分会主任委员、南医大顺德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主任左六二介绍,作为在危重症独立科室的发展探索走在“前列”的南医大顺德医院,在2006年的时候,才组建单独的科室。“许多珠三角区域的公办医院,在2003年前后就开始探索危重症科室的建设。”

而在2010年前后,顺德镇(街)一级公办医院迎来了一轮“ICU建设潮”。“当时镇街医院创评‘二甲’的热情很高,为了满足‘二甲’医院对学科建设、医院硬件评价体系等要求,镇街医院纷纷建起了独立的重症医学病区。”左六二回忆,这场8年前的“ICU建设潮”,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当今顺德基层危重症科室发展的水平。

记者了解到,随着区域医疗水平现代化的提升以及政府加大医疗硬件投入,目前全区10个镇街的公办医院内都有了自己独立的ICU病区。

难点:优秀人才仍难求

记者了解到,一张守护生命“防线”的标准ICU床位,要有这些“标配”:中央监护系统、高级呼吸机、除颤仪、重症超声、床边纤支镜等。

“一开始大家都说要建ICU病区,但资金的投入,让一些医院的管理者对ICU的建设望而却步。”左六二说。

记者了解到,若病患一旦推入了ICU,这意味着病患家属将承担相较于一般住院更为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每一张床位的造价成本并不低。”以南医大顺德医院为例,单位ICU病床的设备投入达300万~500万元。

那么“缺钱”成为了制约区域ICU发展的关键因素吗?答案并不完全正确。左六二表示,ICU可以通过硬件设施的采购而迅速建设起来,但人才才是科室发展的关键。12年前,南医大顺德医院在组建科室时,就通过医院内部选聘方式“募集”重症医学科的第一批队伍。“相较于专科科室,ICU对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是一份耗费脑力、体力的重活。”

一家公办医院是否选择建设ICU,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医院管理水平。暨大附属顺德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的张晓斌解释称,顺德多数医院在管理方式上,选择将急诊科“捆绑”危重症科室发展,考虑到了“ICU病床使用率”这一因素。“将一部分极危重的急诊患者,转移到ICU治疗观察,维持病床使用率,让危重症科室运作起来才能促进发展。”

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ICU病床使用率不能高于85%。“需求高峰期时,我们也要预留一定的床位,以供不时之需。”张晓斌解释,而把“病床使用率”维持在一定比例,有利于科室医护人员通过对病患治疗“量的积累”,形成一定的实践、科研能力。

关注:打“特色牌”建设危重症科室品牌

有了ICU后,区域内公办医院不仅能救治急诊科室的病人,更有能力救治危重症病人,这是一个区域医疗实力的体现。

作为ICU科室发展起步较晚的顺德,如何“弯道超车”去追赶珠三角其他城市的ICU建设?记者采访获悉,顺德公办院内的ICU通过主打“特色牌”来建设危重症科室的品牌,有效地扩大影响力。

以南医大顺德医院为例,该院近年来引入了“体外膜氧合技术(ECMO)”(俗称“人工心肺技术”),其提升医院危重症救治水平。“通过专门的设备保障、技术提升,推动了科室发展,还能通过具体救治病例的积累来提升医院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迅速提升科室影响力。”左六二说。

暨大附属顺德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的张晓斌也表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到位后,未来科室发展也不会走“摊饼”式道路,而是就一个领域来提升救治水平,打开区域影响力。

记者观察获悉,尽管投入的医疗资源是巨大的,但依旧不能阻挡城市建设ICU科室及病区的“热潮”。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语境下,公办医院的危重症科室建设能促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共享及配合。例如南医大顺德医院,如今也有能力接收周围中山、番禺、云浮等区域的危重症病患,实现区域医疗品牌影响力扩大。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