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顺德

帮助学生跨过心理上的“坎” 顺利地度过这“关卡”

珠江商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因工作关系,碰到了不少高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点击查阅了已在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更是令人触目惊心。由此看来,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困扰着时下的教育,困扰着当今社会。这个大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了。我们该合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顺当跨过心理上的这道“坎”。

因工作关系,碰到了不少高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点击查阅了已在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更是令人触目惊心。由此看来,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困扰着时下的教育,困扰着当今社会。这个大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了。我们该合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顺当跨过心理上的这道“坎”。

可以说,高考是学生面对人生的一次大挑战,也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点。作为十七八岁的孩子,处于少年过渡到青年,迈入成年行列的转折时期,在身体的变化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众多亲朋好友的关注之下,生理骚动与心理躁动,思想上渴望独立自主但实际上又还无法摆脱依赖照顾,在“痛苦”“矛盾”“紧张”之下,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头痛、失眠,甚至还会产生忧郁症,导致自残、自杀。因此,我们务必正视这个问题,更应该明了并学习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想方设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关卡”,更好地健康成长。

据报载,今年年初,某油田二中学生袁某情绪低落,“哭了一整堂课”。他的座位就在讲台的左侧,因为正在上课,老师忙于教学,无暇顾及。下课后袁某去找生活指导处(宿管)傅主任,之后袁某出门直接跑回教学楼,进教室就在黑板上用力写了“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几个字,之后搬起凳子飞奔出教室,在外面踩着凳子就跳下了楼……

对于高三学生袁某自杀的原因,校方与家长各执一词,存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问题的处理上,应该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作为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脾气急躁,容易产生偏执,钻牛角尖,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也是常有的。作为老师应该清楚地明白这点,在沟通的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口气与态度,学生一时理解不到,接受不了,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个“消化”过程,待机会成熟时再去帮助解决,同时,应该特别留意“问题学生”的情绪变化。

教育需要讲究“方便”与“对机”。作为教育者,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一定要首先摸清其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再根据其性格特征以及目前的精神、心理和身体状态,选准谈话的切入口。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学生利益角度出发,以尊重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向老师咨询,目的不外乎就是“求助”,甚至“求救”,因此,辅导者与来访咨询者之间关系的好坏,是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那么,要想达到“方便”,辅导者务必要有“套近”的本领。记得曾经有位学生因为晚上睡不着,上课没有精神,总是打瞌睡,他自己也知道如此下去不妥,主动找老师咨询,诉说他的苦恼。我故意将此一问题绕开,与他谈及他的父母兄弟和一些自己读书时的趣事与囧事,甚至扯起自己的孩子,让他感觉到老师的“亲和”,从而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甚至让他觉得身边的老师就是似父亲般的长辈,不知不觉间就打开了话匣子,谈了很多很多的心事。最后,看似无意地拉回晚上睡不好的问题,主动告诉他,偶尔失眠,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己有时都会,但是自己“有方法”,慢慢地就克服了。这就是“对机”,水到渠成地聊起话题,不动声色地让他认识到“失眠”的原因和它的普遍性,使他不会由此造成焦虑忧思,并在心理上做出了及时的恰当的“帮扶”,也可以让他从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方法中,及时地进行自我精神安抚、情绪排泄、转移注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以理解为前提,尊重为根本是与学生沟通的准则。学生前来咨询,表明他自己已经有“病者”的意识,有一种弱者的心态,带着一种“求助”的动机而来,所以,作为辅导者首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的人格与隐私,甚至缺点与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安全”而能敞开心扉地向人陈述他的“故事”,辅导才能真正达到预想的效果,帮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顺当地助他跳过这个“坎”。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