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杏坛积极打造水乡文化IP 推动本土文旅产业发展

珠江商报
关注
“梁公馆”被评为广东首批十大“最美民宿”
杏坛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珍贵文化就藏在乡村,需要一点一滴地去挖掘。以往,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等多方因素,昔日的杏坛乡村只是禾秆下的“珍珠”,藏在深闺人未识。但如今,乡村振兴的东风已吹到了杏坛1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拨开了禾秆,让乡村像珍珠一样,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温润柔美的光芒。
逢简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青田范式”赴北京参加“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今年,杏坛乡村振兴成果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异彩。闪光灯的背后是杏坛多年来的筹谋。近年,杏坛积极打造水乡文化IP,优化村居环境,盘活水乡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并率先把逢简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热点之一。
乘势而上,杏坛一方面加快推进“山水永春”和“甘竹滩”两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项目,推动桑麻村、右滩村建设社区营造示范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青田范式”内涵和外延,打造乡村振兴品牌项目,另一方面推进美丽田园示范区项目建设,以龙潭、南朗、罗水为主,建设桑基鱼塘博物馆等项目,形成独特的传统水乡风貌。
通过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杏坛乡村旅游南北线路已具雏形,结合美丽乡村发展示范片区和岭南文化古村落,杏坛欲打造乡村旅游半小时交通圈。如今,杏坛正逐步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村居发展 梁氏夫妻把老宅改成“最美民宿”
从过去的古老村落到现在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居的变化,逢简媳妇韵姐都看在眼里,“感觉最大的改变是人口回流,十多年前,逢简的在册人口有5000多人,不少村民尽管册上有名,也不会住在逢简,现在回流的人很多,还有外来人口进来居住、做生意。”
吸引村民回流的原因是村居发展有了新的盼头。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佛山市“十一五规划”把逢简纳入全市重点旅游资源项目,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这个得天独厚的水乡,不少电视剧、节目纷纷选择逢简作为取景地,带动了逢简旅游发展,令这条“明星村”迅速走红。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政府和村居看到了逢简发展的曙光,为了进一步推动逢简水乡的旅游发展,2016年,逢简水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逢简陆续推开古村落活化工作,积极挖掘、盘活村居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美城行动,提高村居“颜值”,并推动景区营商环境得到了优化。
更多的游客恋上了逢简,并愿意为之停留。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越来越多逢简村民开始回流,不少人做起了家门口的生意,有的更办起了民宿。2011年,因为工作关系,韵姐一家搬到大良居住。后来,其丈夫梁德松投资200多万元,花费两年时间,把逢简的老宅修复改造成为充满民国风情的“梁公馆”,交由亲友经营。2016年,“梁公馆”正式对外营业,并于2018年入选广东首批十大“最美民宿”。
每个周末,韵姐一家总会回到“梁公馆”住上两天。韵姐发现,成为景区之后,逢简居住环境变得更好了,“天刚亮就能看见保洁员工作的身影。以前村里人口少,但是街道很脏,现在人多了,反而每天都很干净。”她形容:“家乡的生活宁静、安逸,夏天十分清凉,那种舒适感是住在城市的人难以感受到的。”
“我的丈夫经常说,将来退休后,一定要回逢简养老,落叶归根。就算孩子出国留学,也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逢简梁氏家族后人,知道祖辈和家族的故事。”韵姐坦言,建设“梁公馆”不是为了投资、赚钱,而是希望能够纪念祖辈事迹,让亲友们回乡能有一个聚脚点,并通过改造活化的方式,使得老宅重新“活”起来,成为一个有人情味的民宿,更好地传承家族的情感记忆,留住一份乡愁。
回归家园 退休教师过上诗意的晚年生活
逢简的繁荣发展固然令不少周边村居羡慕,不过,乡村振兴不是搞统一模式,而是需要充分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距离逢简村约3公里的龙潭村青田村小组就发出了“回归家园”的呼唤。
杏坛梁銶琚中学退休教师刘宝庆是最早响应的青田村民之一。出外打拼30多年后,刘宝庆回到家乡青田,尝试修复自家老宅,并取名“悠然居”,希望能在青田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在刘宝庆创作的《悠然居记》中,他这样描写了自己在青田的退休生活:“……故重修旧宅,植翠竹丹桂,艺金菊绿荷,朝迎红日,晚沐霞光,浅吟低唱,挥翰觅诗,偶玩五禽八段,时操太极浑圆,令传统文化于夕阳之中缕缕生辉,可谓施施然哉!”
如今,刘宝庆经常回到青田,除了开展书法、诗歌等艺术创作之外,今年端午节,他和哥哥还参与了村里的当代艺术龙舟系列活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呼唤更多村民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共同保护家乡的水环境。
从城市回归到乡村,刘宝庆晚年生活的改变与青田乡村振兴工作有着密切关系。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渠岩提出了“青田范式”,探索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三年多以来,青田通过多主体联动的方式来推动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市政府财政拨款2千万元支持青田乡建,村里有了党群服务中心、长者饭堂,艺术家、村民通过修复老宅令其焕发生机,年轻人积极参与传承“烧奔塔”等传统文化,村民们的家园意识被逐渐唤醒……
“青田范式”让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普通小村落一跃成为了顺德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以及全国三个典型乡建案例之一。在刘宝庆看来,现在,村居环境有了明显提升,乡村更具人文色彩,在青田乡村振兴过程中,“青田范式”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引发了越来越多村民的共鸣。
乡贤支持 艺术家回乡投身美丽村居建设
“三关六寨五拱桥,花香千里芙蓉娇。十八仙洞慕人到,碧水绕处红绿飘。”明朝万历年间,乙未科进士梁有年用一首诗道出了杏坛古朗村之美。该村是佛山市美丽文明村居的首批创建示范村之一,古色古香、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等是它的特点和发展优势。然而,如何推动古朗实现乡村振兴一直是政府和村党委积极思考的问题。
中国著名艺术家伍时雄是杏坛镇古朗村乡贤,被当地村民亲切称呼为“十叔公”,虽然长年工作在外,但是伍时雄始终关注着古朗的发展,“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去年,应杏坛镇政府的邀请,伍时雄和妻子孔雁回到家乡,一起为古朗乡村振兴出谋划策,他建议古朗村定位为“御闻养德”之乡,发展精品旅游。
这两年,古朗村大力推进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不断优化村容村貌,完善村居基础设施建设,希望结合村居特色,盘活利用古朗的历史文化资源,擦亮村居民俗文化品牌,推动本土旅游产业发展。
配合古朗乡村振兴工作,伍时雄也发起“御闻养德·古朗乡村振兴促进计划”,于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相继走进古朗为村居发展支招,年轻一代通过参与“乡村壁画”项目和彩绘莲艇行动来美化乡村环境,越来越多人透过《御闻养德》瓷画深入认识古朗村的历史文化……
孔雁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出“十叔公”在村里的日常,其中有一条配文写道:“这世上不是谁都有机会做农民,而且越做越上瘾。”孔雁透露,这两年,她和丈夫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乡村振兴工作上来,同时把在厦门、北京、深圳等地的工作室陆续撤回了古朗。今年下半年,他们还将继续参加“最美门庭”古朗社区美化行动,发动村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和自家门庭美化。
在推动古朗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除了伍时雄夫妇之外,以伍时就为代表的一批乡亲、乡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乡亲、乡贤们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为乡村振兴工作增添了更多温暖,也为古朗带来了更多美好变化。
据古朗村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古朗正稳步推进古树街提升改造工作,同时成功争取到150万元村居竞争性资金用于市场改造,相信项目完工后,又将带给村民新的喜悦。
文/珠江商报记者陈家好
图/珠江商报记者陈炳辉(除署名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