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顺德

顺德杏坛积极保护修复古村落中的炮楼 传承乡村文脉

珠江商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在杏坛,人们有时候会遇见一种老建筑,它们大多“诞生”于清代至民国时期,通常高达10多米,造型四四方方,没有露台,四面有瞭望孔和窗户,门槛距离地面有2米高。在本地,老一辈的人把这类建筑称为炮楼(又称“更楼”)。

在杏坛,人们有时候会遇见一种老建筑,它们大多“诞生”于清代至民国时期,通常高达10多米,造型四四方方,没有露台,四面有瞭望孔和窗户,门槛距离地面有2米高。在本地,老一辈的人把这类建筑称为炮楼(又称“更楼”)。像这样的楼阁,杏坛难得还保留了9座,它们或坐落在桑基鱼塘旁边,或隐藏在炊烟袅袅之中,它们经受住百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仍“活”在乡村。

如果说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那么炮楼就是一块晶莹的琥珀,凝固着百年前杏坛人民勇敢保卫家园不受侵袭的一段记忆。时光荏苒,炮楼见证了水乡的巨变,也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近年来,杏坛越来越重视对炮楼的修复,并通过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推动乡村振兴。

上地炮楼

文化古村一道新的风景线

像青田炮楼一样得到修复、保护的还有杏坛镇上地村的南安坊炮楼。这座炮楼坐落在上地村口的河涌边上,如今已经成为了该村的一道崭新的风景线。

南安坊炮楼紧邻民居,整座建筑约有四层楼高,下层由红石构成,约4米高,上层全部由青砖构成,墙上设有24个炮眼,楼顶盖瓦,三面有窗户,唯一的门口开在距离地面2米多高处。据说,在以前,村民进入炮楼,就需要架起长梯从门口进去,在进入后又要立即抽梯。现在,经过修缮后,炮楼门槛下又设置了一把不锈钢爬梯,方便人们进出。

上地村福利会会长何庆邦长期关注和研究上地炮楼,他告诉记者,包括南安坊炮楼在内,上地现存的3座炮楼,都建于清末,主要用于登高远望,观察四方动态,防盗防贼,维护村子的治安,直到民国初年,村里又增建了4座炮楼,数量最多的时候,上地共有7座炮楼环绕全村,壁垒森严,护卫家园,“可惜的是,后建的4座炮楼最先被拆毁,剩下的3座清代炮楼都颓败不堪,需要维修加固。”

历经百余年的风雨侵蚀,南安坊炮楼原有的瓦顶、木地板早已损毁,同时周边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村民王阿姨嫁入上地村已经有50多年,一直住在炮楼旁边,她还记得,南安坊炮楼的瓦顶是在30年前坍塌的,原来在炮楼四周还种有许多的银稔树,旁边又有一个凤眼塘,该塘于1960年左右被填埋。

令村民们高兴的是,去年,上地村委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南安坊炮楼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包括对楼体的修补和瓦顶的恢复。此外,村委会还结合美村行动,推动炮楼周边环境同步提升,改造成可供村民休憩娱乐的小公园,不但修建了河边挡土墙,而且还对原来杂草丛生的荒地进行清理平整以及硬底化建设,并在炮楼四周加建了石凳,种上了黄花风铃木。

前段时间,黄花风铃木盛开,衬托着充满古早味的南安坊炮楼,吸引不少过往的行人驻足欣赏、拍照发圈。王阿姨说,随着周边环境得到提升,现在的南安坊炮楼更有人气,越来越多的村民会来到这边的小公园锻炼、玩耍、散步、闲聊。

青田炮楼

村民写了一首诗 记录古建筑得到修复

“更楼晚望”是杏坛镇龙潭村青田村小组著名的八景之一,“更楼”指的就是该村小组的两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东、西炮楼。东炮楼坐落在村子的东面,下层为红石构建,上层为青砖构建,整栋楼体分为4层,每层都有窗户和射击孔。而西炮楼则坐落在村子的西面,不同的是,这座炮楼全部用红石建成,斜斜地矗立鱼塘基上,被周边村民称为“青田比萨斜塔”,每年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老一辈的青田村民告诉记者,其实青田原来一共有3座更楼,除了东、西两面各一座之外,在北面还有一座全部用青砖砌成的北炮楼。因为清末民初时,社会动荡不安,村与村之间容易发生械斗,还有盗贼会进入村里掠夺、放火,“当时,青田族长就带领全体村民建设了3座炮楼,用于保卫村庄、防御贼寇侵扰,等到炮楼建成之后,外来的盗贼就不敢进来了,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解放后,青田村民过上太平日子,炮楼逐渐丧失原有的功能,变成了村里小孩子们的“游乐场”。“小时候,很多飞鸟会在炮楼上睡觉,小孩子们会带着炮仗去捕鸟,炮仗一点燃,噼里啪啦地响,把飞鸟吓得晕头转向,自己撞到墙上。”“有的小孩子会把香蕉藏在炮楼里面,等全部熟透了,再拿出来吃。”“还有的小孩子被父母责骂,也会躲进炮楼里面。”……村民刘瑞庆说起了很多关于炮楼的童年往事。

到了1965年,炮楼的建筑材料被村民陆续拆除出来,用于建设新的房屋、会堂、队址。刘瑞庆也见证了这一过程,“当时村里的建筑材料匮乏,所以由青砖砌成的北炮楼最先被拆毁,同时东炮楼上的青砖墙也被拆除了一部分,而西炮楼由比较难拆的红石建成,虽然楼体得以保存,但其辅地基里面的杉木木桩却被抽出来使用,靠近鱼塘的西炮楼因为地基松软,后来逐渐倾斜,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更奇特的是,约在1995年,西炮楼的楼顶长出一棵大叶榕和一棵细叶榕,经过20多年时间,巨大的树冠遮盖着整个楼顶,重重的藤蔓覆盖在四面外墙上,成为了当地的奇观。

2018年开始,随着杏坛镇政府、广东工业大学城乡研究所、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共同推动“岭南乡村复兴·青田”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东炮楼的青砖墙得以修复,西炮楼的楼体得到加固,其楼顶的两棵榕树也进行了修剪,整体结构更加安全。

刘瑞庆感叹,以前,村民想把村里的古建筑修复保存下来,但是没有能力,幸好有了政府的介入,两座炮楼才避免了坍塌的命运。为了记录青田炮楼的历史,他还写了一首诗:危楼耸立百余年,沐雨栉风亦昂然。卫戍家乡功至伟,重光旧貌谱新篇。

刘瑞庆很高兴青田的古建筑能够被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古建筑在其他村子都不多见了。”在他看来,村里的古建筑就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没有了这些古建筑,乡村的印记就会消失。如今,刘瑞庆有了孙子、孙女,他也会带着孩子们去看一看炮楼,讲一讲炮楼的故事,传承青田的历史。

南朗炮楼

计划打造休闲旅游景点

除了青田炮楼、上地炮楼之外,在位于杏坛镇西北4.5公里的南朗村也有一座亟待修复的炮楼。这座炮楼位于南朗村北面,紧靠鱼塘,楼体主要由红砂岩和青砖砌成,至今已有93年历史。

据说,南朗村原来并不只一座炮楼。今年72岁的陈自轩是土生土长的南朗村民,他说,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村里最多有八九座炮楼,但在解放后,这些炮楼被逐渐闲置下来,直到1960年左右,又被陆续拆毁,最后只剩下北面一座炮楼。

而这座北面的炮楼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背后其实也有一段故事。“1960年前后,南朗村有不少建筑被拆毁,当时,村民们把从炮楼里拆除出来的建筑材料都用来建设新的房屋、会堂。听老一辈说,那时候,有飞机航线正好经过北面的炮楼,所以,作为地面上的标识,这座炮楼最终被保留了下来。”陈自轩回忆,自己小时候曾经爬上炮楼玩耍,当时一眼望去,四周都是低矮的瓦房和连片的桑基鱼塘。

20年前,陈自轩在炮楼附近建了新房,一直住到现在,他感叹,这么多年过去了,炮楼周边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后来的鱼塘重整和村路修建,小时候,需要我双手举高才能碰到的炮楼门槛,现在一迈步就能走进去,旁边的鱼塘也距离炮楼越来越近。”

考虑到长年累月,鱼塘淤泥倾泻可能会导致炮楼倾倒,造成不可修复的后果,今年,南朗村希望通过申报顺德区“四古”修缮项目,获得扶持资金,帮助修缮炮楼。南朗村党委副书记陈用庆表示,南朗计划在加固、修缮炮楼的同时,同步提升周边环境,推进临水段硬底化建设,并在炮楼旁边建设观景道、沧朗亭和牌坊,“我们希望能够把炮楼和水乡文化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提升,打造出新的休闲旅游点,让村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南朗文化。”

事实上,对于炮楼的修复,只是杏坛重视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遗存都是杏坛的骄傲,更是杏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底气。近年,杏坛一直坚持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像逢简、龙潭、马东等许多村居都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在今年的杏坛镇重大项目推进及经济稳增长工作会议上,杏坛明确提出要再投资约5000万元,继续将右滩村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凸显村落独特的文化内涵,继续推进龙潭青田文化建设,重点推进龙潭大涌沿线龙舟文化建设。

值得我们期待的是,更多的历史遗存得到保护与活化,更多的乡村文化得到重视与挖掘,水乡杏坛将展现出更多元、更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

文/珠江商报记者陈家好

图/珠江商报记者陈炳辉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