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顺德

全省现场观摩 顺德成功探索学农学工学商劳动教育路径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日前,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佛山专场)在顺德区西山小学、罗沙小学举办,顺德区中小学探索“学农、学工、学商”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受到大会追捧。

观摩研讨活动中,顺德区多所中小学校学生现场制作,展示劳动成果。与会领导、老师参观西山小学“数字化空中农场”“智能厨神中心”“绿享农业创客中心”,考察罗沙小学“百花园”“百果园”“粮食园”,每到一处无不留连忘返。

近年来,顺德区劳动教育坚持整体规划、突出特色、拓展载体原则,持续开发生动鲜活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特色案例等,积极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顺德区有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2所、省劳动教育基地3个、省劳动教育专项课题4项,佛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9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15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意金点子视频”44个,典型案例46个。

2019年,在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中,顺德区有4项优秀成果入选;在广东省“劳动·爱”主题教育活动作品评选中,推送的案例、论文、实物成果26项获奖,并荣获1个优秀组织奖。

疫情期间,顺德录制的60节居家劳动微课,在广东省教育厅粤课堂线上教育平台展播。在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科技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顺德区分别有194项和182项作品荣获省级奖励,科技与劳动的有效结合,使顺德学子劳动创新创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顺德区劳动教育在全市乃至全省脱颖而出,形成了鲜明的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

统筹部署 顶层设计

根据国务院及省教厅、市教育局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对照劳动教育体系内容,顺德区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统筹部署,制定《顺德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指导意见》,从整体上规划布局全区劳动教育;印发《顺德区青少年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为实施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奠定基础;印发《顺德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纳入行动计划;将每学年开展不少于2次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作为中小学办学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发展。

深化认识 系统研究

2020年3月起,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多次教研工作会议、教研活动,深入学习上级有关文件,正确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研讨各校劳动教育内涵发展的策略路径等。

优化课程 劳动育人

劳动育人,课程是载体。顺德区注重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特色优势,在劳动教育与工业制造、劳动教育与地方传统、劳动教育与美食文化等方面加强融合,壮大劳动教育内涵,助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目前,全区有231所学校广泛开发农业种植、烹饪美食、非遗文化、中草药、陶艺、版画、茶艺、木工等校本课程。

京师励耘实验学校利用校内300平方米田地建成校内“鲸狮农场”,共设置47块田地,开展各种种植“试验”。

成美初级中学建设400平方米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成美农艺劳动实践园”,建设600平方米以现代农业为主的“成美垂直智慧农场实践园”,通过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的对比,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

北滘朝亮小学开辟“竹居农场”,构建“竹居”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学生在农场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

广东碧桂园学校在校内建设“星月田园”,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特点构建“田园课程”,重点打造“创客教育与机器人体验中心”,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校企深度融合,助推产教共融,每学期邀请“海信科龙”“顺峰山庄”等省内外知名企业的劳模、工匠进校园分享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劳模、致敬劳模、感受劳模精神。

队伍建设 提升水平

劳动教育难点是师资队伍建设。顺德区建立区、镇、校劳动教育三级研究体系,选聘9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区级兼职教研员,组建区级劳动教育研究指导小组、镇街劳动教育中心教研组,成立以顺德一中刘翔武等名师为主体的区级名师工作室2个,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顺德鼓励各中小学校引进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多所学校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当地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相关行业专业人员、劳动模范、企业师傅、优秀家长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针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任课教师,除了积极组织参与省市劳动教育专题教研培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征集外,顺德区30多位骨干教师参与《佛山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教材编写,多位教师在市劳动教育教研培训活动中讲授公开课。通过区劳动教育调研、教研活动等方式,聚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校园劳动基地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活动设计、课例分享、现场授课等,增进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关键环节,提高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拓展资源 多方合作

顺德大力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目前,顺德区已认定17个区级青少年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涵盖农业生态园、公益服务场所、工业科研院所等专题教育,可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顺德还大力推动各镇街与村居学校相融合,为学校开辟劳动教育基地,解决劳动教育基地用地不足难题。乐从罗沙村向罗沙小学提供20多亩劳动教育基地,伦教霞石善祥学校与村居共建近5亩劳动生态实践乐园等。各中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教育用地以及楼道、楼顶相关资源,开辟种植园、生态农场、劳动工作坊等实践基地,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的构建,为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积极与顺德新地农场、顺德博物馆、南国丝都、香云纱基地、杏坛桑麻黑毛节瓜示范基地等建立联系,持续拓展校外劳动教育资源。

评价导向 提升素养

顺德区建立“劳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双向并举评价机制,结合《顺德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将中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及成效当作升入优质高中的重要参考,将高中劳动实践成效计入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在双向并举评价机制驱动下,依托区域丰富的生态资源、发达的工业资源、多元的商业资源,全区中学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的组织“学农、学工、学商”劳动教育活动。

未来,顺德区将继续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劳动教育基地多样化建设与发展、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培育与评选、劳动教育多元多层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上不懈努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