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岭读书沙龙|探寻古人诗心 弘扬顺德文脉

新浪广东
关注顺德,自古就是一个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之地,岭南文化积淀深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杰地灵。在这块沃土的滋润下,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顺德文人,而诗歌作为顺德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宋明时期就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

2022“古韵新声·诗意凤城”系列活动之凤岭读书沙龙,邀请了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建华教授作为分享嘉宾,以个人人生阅历和经验为引入,与读者一起探寻古人诗心,弘扬顺德文脉,领略顺德诗歌之美和那段最为诗意的宋明时代。

陈建华教授编著《顺德诗歌選注》一书以顺德诗歌选注为切入点,选录顺德籍52位诗人,共300多首诗歌。陈教授表示,希望通过了解诗歌下的时代背景和诗中的微言大义,更好地推动顺德文化的发展,传承顺德文脉。
顺德诗人活跃的文学活动
分享会现场,陈教授为读者叙述了书中选录宋明清三个朝代,52位诗人的缘由。

(陈伟航/摄)
宋明时期,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的顺德,经济发达,崇文重教,文风鼎盛。出现了区仕衡、孙蕡、梁储、欧大任、梁有誉、薛始亨、薛起蛟、何绛等一批重要诗人,并以他们为倡导者或主要参与者,在岭南乃至全国形成了有着一定影响的诗人创作群体。
明代初年,有由顺德诗人孙蕡与南海王佐、番禺黄哲、番禺李德、番禺赵介组成的“南园五先生”。明嘉靖年间,顺德诗人欧大任、梁有誉,从化黎民表、南海吴旦、番禺李时行五人重结南园诗社,被尊称为“南园后五子”。明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在文坛上举起了复古大旗,声势赫然,其中成员就有顺德诗人梁有誉。
因此,明代诗人结社之风尚及诗歌繁盛之可见一斑,顺德诗人在其中也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
顺德诗人的“圈子文化”
无论是宋末区仕衡的《喜声伯谪还》、明代欧大任的《送沈纯甫谪戍雷州》,还是梁有誉记录了“后七子”相关活动的《于鳞、子与、子 相、元美过访共怀谢山人茂秦》组诗五首、薛始亨《毛子霞过山中相别》一诗等等,都不难看出宋明时期顺德诗人广结朋友,不管出于科举考试、为官一方,还是结社交游、文人酬唱等多方面的原因,顺德诗人的社交圈子很是活跃。

陈建华教授给获赠书籍观众签名
陈教授说道,顺德诗人的交往渐渐形成的“圈子文化”,让文人间相互拜谒、相互切磋、相互欣赏、相互援引,客观上促进了顺德诗歌的流传,让顺德诗人的诗作逐渐为国内文学界所认知、接受与传播。
宋明时期顺德诗歌的特点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对汉乐府诗艺术特点的概括,但同时也适用于体现顺德诗歌表达的内核精神。

陈教授给获赠书籍观众签名
在顺德诗人的笔下,有记述历史的重要事件,如宋王朝的沦亡、清兵的入关,也有对身边亲人、朋友的叮嘱与倾诉,叙写大至国破家亡、朝廷更替,小至亡母、亡妻及儿女等家庭私事。

现场大合照
从作者诗歌中所体会的内容,代表了不同诗人的人生态度与审美理想,是我们当下了解古时代顺德文人世界的极其“有意味的形式”。此外,陈教授在诗歌讲解中还会结合作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文字诠解与内在串解进行文化挖掘,让读者能与古人产生时空上的对话,进而引发历史的共鸣与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