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沈涌长篇小说《走过路过》

综合
关注小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于普希金的小说集《别尔金》,开启了俄国文学史书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鲁迅是早期翻译俄国文学作品的先驱,使小人物在小说中的刻画得到重视。继鲁迅之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将目光投射到小人物之中,他们关注被时代裹挟的落魄人群的命运,且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真实地再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和人情冷暖。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文学应运而生,作家们在塑造人物时更加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关注人的命运和情感,往往会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人物形象发生巨大的转变,出现“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叙事对象以生活在乡村或城市边缘的人物为主。进入21世纪,虽然文学市场充斥武侠、言情、玄幻等题材,但小人物形象仍是作家们笔耕不辍的对象。深度关切、思考“中国问题”、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以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多样性,是21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沈涌的长篇小说《走过路过》就是此时代的缩影。

一、同一时代,三类人物
面对相同的时代变迁,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人生选择。时代赶潮者、时代坚守者和时代沉沦者,是《走过路过》中三类主要人物形象,反映作者致力于以小人物的生存、发展窥见社会变迁对于普通百姓的影响的努力。
(一)时代赶潮者
进入21世纪,伴随经济改革以及市场化的深入进行,出现一些善于抓住时代机遇的赶潮者,他们通过适应时代变迁,以自身的奋斗取得成功,成为时代的主人和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在创造其自身的历史。
1、侯攀
小说的主人公侯攀是在中国恢复高考中成长起来的崭新一代,大学毕业后,他担任高校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老师。但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世俗环境,权钱交易的官场环境,评职称必须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晋升环境,均与侯攀的个性不相符,将侯攀压得透不过气来。侯攀认为,“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人,”“物质的刺激与压力,使得社会更加务实和世俗化。”]由于无法为女朋友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女友的离开,由于寻求作为一名师者的尊严而在评职称道路中难有突破,使得侯攀时常纠结与困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徘徊。
目睹好友莫志清为寻找出路而远走异国,刘颂华不愿沉闷地活着而选择离开旧土,许一石白手起家南下经商,侯攀意识到积极顺应时代、融入时代的重要性,他开始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寻找出路、谋划未来。侯攀不仅明白行动力的重要性, “行动比什么都重要,没有行动那就是空想等于浪费时间,放弃生命,说什么写什么,都是在麻痹自己” ,而且他拥有殊非一般人拥有的敢于突破常态的力量,他彻底告别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荣耀,只身一人前往珠三角打拼人生。内在的才华、不服输的个性与改革开放前期拥有的巨大红利相结合,侯攀可以利用其文学才华,为相关公司做访问、写报道、做编辑等,最后得以在城市安家立业。正如他说:“我不行,不会在山区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即使是我们这个县,我也不会久待。我们这个地方是个偏僻的山区,我不是看不起自己的家乡。也不是嫌贫爱富,但这地方毕竟太小了,而且外面的世界太大了,我要到外面去。”[3]
2、刘颂华
被戏称为“进修专业户”的刘颂华,沉迷科研,除了上课以外,余下时间都在做实验、搞科研、弄进修。由于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个性不喜交际、不会官场的阿谀奉承,刘颂华的科研道路毫无进展,在高校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难以生存。因此,扎根在教学第一线、转行做行政或者思想辅导工作、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成为摆在刘颂华面前且他可以选择的三种人生路径。面对平淡无奇的婚姻生活与倍感无力的科研前途,在自我挣扎与突破下,刘颂华决定寻找出路。他顺应时代号召与心灵的呼唤,南下深圳,在一所高校任教。刘颂华敢于尝试、突破常规,在新的环境中,延续其对教学、科研的热忱。
如果说侯攀是彻底与高校体制内的生活告别,闯出人生的新天地,那么,刘颂华是坚守于自己所热爱的科研、教研领域,利用崭新的工作环境,让个体人生绽放炫丽之新花。无论是侯是刘,他们都勇于叩问自我,敢于与时代交融,且在个人与现实中寻找平衡点,最终获取人生道路之安适、顺畅。
(二)时代坚守者
处于新旧时代交汇点的个体,若不能顺势而变,则往往在内心深处将个体与时代隔断,他们在看似平静、平淡的日常中体味时世变化给个体生活带来的变化,与此同时,他们利用自身的坚守、独守,试图与时代前行的列车相抗衡,在坚守中呈现一种独特之美。
1、石壁
石壁与侯攀同龄,且为少年朋友。石壁的父亲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快40岁才娶妻,可惜一年后妻子去世。因此,石壁与其父亲相依为命,无依无靠,极其艰难地生活着。通过数年省吃俭用,石壁的父亲终于在小镇偏远处盖起一间泥砖茅草屋子。由于长期负重工作,石壁的父亲卧床不起,年纪轻轻的石壁只能接过父亲的衣钵,从事收破烂的工作。一方面,石壁对于收破烂的细节了如指掌,且具有父亲不曾有的开拓事业的勇气,在格顶煤矿承包一条煤坑道,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另一方面,石壁坚守父亲的生活哲学:活着只要吃饱肚子,有屋遮雨。石壁喜欢红白喜事,尤其是丧礼。石壁认为,干活机会多,吃东西的机会也多。
2、张典
张典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可惜生不逢时,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上“右派”的帽子,下放到侯攀所在的山区师范学校任教师。张典任中文系主任期间,既看不惯年轻教师的散漫,也不沾染学校行政官场之风,保持知识分子的气节,自愿放弃晋升的道路,甘愿做年轻教师的踏脚板,成为时代的一股清流。作为长辈,为后学者的新著撰写序,这是一件正常、正当且荣耀之事,但是,张典认为这是走捷径,因此,他拒绝侯攀登门拜访之请,以此捍卫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并苦口婆心地说:“所谓学问,就是这样积累而成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来不得半点浮躁。”张典既自觉与时代之潮流相抗衡,也不断妄自菲薄,自嘲道:“我是个庸人,一个教书匠。”一方面是自以为高贵的头颅,另一方面是时代的弃儿,或者说在崭新的时代里只留下他孤独的身影。
如果说,时代之赶潮者需要追求突破的勇气,成败在于转念之间,那么,时代之坚守者往往以不变应对瞬息万变,他们简单而纯粹地生活在既有的人生法则之中,不受外在任何干扰,不问成败,坚守一生。虽然说,时代之坚守者往往掩盖于历史长河之中,但是,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体现人性的复杂性、时代发展的丰富性。他们其实是以特有的方式,书写时代的又一个符号,记录时代的又一个印记。
(三)时代沉沦者
如果说,时代赶潮者、时代坚守者之进与退,都彰显着一种带有真、善、美的力度,那么,时代之沉沦者则是与时代之假、恶、丑相妥协,他们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成为金钱、权力的奴隶,最终身败名裂、丧失自由。
毕业于北京的师范大学的曾晋,喜欢写诗,自许为一名文学青年,颇有诗人气质。“上衣口袋整日装着小本子,别着一支钢笔……埋头在本子上飞快记着自己的诗句,每天都至少有十几行的诗句收获。” 曾晋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由于长期埋头苦读,一副黑框眼镜成为曾晋外在的表征之一。大学毕业后,曾晋被分配到高校担任哲学老师,但是这种平淡、平凡的生活与其梦想之生活相距甚远。于是,在老丈人劝说与利用多种裙带关系之下,曾晋放弃原职工作,在短短几年里不断更换工作单位,最后在县城一中任语文老师。可惜自以为才华横溢的曾晋内心深处渴望拥有更大权力,为了证明其自身价值,曾晋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学会应酬与协调,屈服于权权交易,背离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最终吞下亲手种下的恶果——开除党籍,革除公职,十年牢狱。这位曾经高呼“写诗就是我的生命”、“我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显然已经不复存在。曾晋的悲剧在于既不懂得控制自身的欲望,也不懂得通过正当手段找到价值认同,在文学理想与功名利禄的纠葛中,放弃道德底线,酿成苦果。
二、自身经历,文学追求
作家的自身经历、文学追求往往深刻地影响其文学创作,沈涌《走过路过》亦是如此。
(一)沈涌的经历与笔下人物
沈涌是广东韶关人,曾任职于韶关学院,后转型为科学研究者,不仅坚持写作,著小说集《女孩英子》、散文集《冷色视窗》《昨天的温暖》和长篇小说《网女缤纷》《走过路过》等,而且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利用业余时间为顺德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沈涌从韶关山区到珠三角顺德,亲历顺德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见证顺德经济发展与巨变,其人生经历既如笔下的时代赶潮者侯攀,也由于与商人交往过密,沈涌在《走过路过》中对儒商许一石倾注深厚的情感。许一石完成教学任务后,便马不停蹄到企业做新闻广告,运用自己的才智解决民营企业的推销问题。从跑广告、做公关,到后来创业,虽然事业发展顺利,但是许一石没有忘记社会担当,善于帮助他人实现梦想。许一石既看轻金钱,“钱嘛,也不要看得太重,反正是要花掉的”,也乐于支持文学爱好者,在同学聚会上,他赞助有学术著作出版的同学。许一石衣着朴素,和蔼可亲,对打饭的师傅不表明身份,接过餐盘时不忘说一声“谢谢”。
《走过路过》形形色色的人物画廊,多以知识分子为主,呈现一个激情四射、缤纷五彩的珠三角世界,构建当今中国前沿区域的亮丽风景线,表现珠三角的魅力。这既是小说作品之世界,也是作者沈涌生活日常之世界。因此,《走过路过》的人物形象是沈涌记录自我、记录成长、记录时代的心灵结晶。
(二)沈涌的文学追求与人物刻画
1、以人民生活为创作基点
沈涌始终关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庸常生命,力求呈现小人物的情感体验,揭示其生存的现状与困境,表达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展现作家的理性和社会责任感。除上述提到三类留其名的人物以外,《走过路过》中有许多不留名的人物。如:从内蒙古调来的副教授离开熟悉的草原地区,难以适应南方的水土气候、饮食、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不久出现精神问题,以跳楼结束生命。又如:北京人张老四卖掉北京的房子,远赴美国淘金,没想到在外打拼十年,回国养老时发现连属于自己的房子都买不起,精神崩溃却无可奈何。复如:从广西到广州的残疾人,一边开摩的挣钱,一边报名进修电脑维修网站的设计课程,通过10多年努力,突破残疾人的极限,得以到加拿大的企业工作。再如:开粮油杂货店的潮汕人,以小地方结合经营、生活和生孩子的模式,用他们秉持的世界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扎根。这些人在社会中无论多么微不足道,仍值得社会的关注与尊重。
通过阅读和分析沈涌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小人物是其创作的亮点。面对社会转型,现实生活的艰辛,生存压力的困境,城乡之间的流动,中国社会出现大批进城务工的知识分子、谋求生计的打工者、努力奋斗的小商贩、街头流浪的无业者等人物群体。沈勇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自觉将目光投射他们身上,关注他们在时代巨变前的人生选择,述说他们的艰难选择、顽强坚守与迷惘痛苦,表达沈涌对于时代变迁中小人物群体的深切关注。
2、自我存在的叩问
沈涌在创作中会同时描写笔下人物的物质、精神追求,但是,物质高于精神,是其在《走过路过》中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如:沈涌没有对余丽的衣食住行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着重于描写她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的精神追求:渴望美丽的容貌和炽热的甜蜜爱情。又如:即使生活困顿,老费也经常在收录机旁聆听美妙的古典音乐。复如:数学老师莫父坚持用毛笔字写便签、教案、文稿等。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浪漫的诗性,而且反映作者突显人物精神世界的努力。侯攀对生活的积极热爱,莫志清作为新时代女性的坚强和独立,老式小市民廖智义的敦厚淳朴等等都是如此。
沈涌在《走过路过》中描写了诸多追求有别、个性有异的小人物群体,旨在通过其群体的书写,反映其真实的生活状态,让每一个平凡的我们深刻地思考应该如何生存,探寻平凡人的生活哲学。正如沈涌说到:“《走过路过》各种环境与情景的经历,其实不仅是人生的本质,也是一种人生感悟的智慧窗口……对于存在的关注与感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这样的意识,必定是生命中不可或缺之需要。”沈涌通过对笔下人物自然、客观的描写,使笔下人物呈现本真状态,说明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敬畏及其试图通过生活的表象体味生命真谛的努力。
沈涌认为,“文学艺术有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追求,所以关注的不是表层的功利,而是内心里的感应与切问。” 在《走过路过》中,无论是时代赶潮者,还是时代的坚守者,他们都在纷繁复杂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恪下人性的光芒。文学不能够只是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应该是理想与追求的工具。正是这种坚守本真的创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沈涌在《走过路过》中塑造一批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人物画廊,因此,《走过路过》获得2022年第七届佛山文学奖小说奖金奖。
(张纹华 林秋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