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深圳科技

云之家“时间助手”评测 轻量化的办公协作工具

摘要: 今年6月,云之家上线了时间助手轻应用,以解决团队任务协作、自我时间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时间助手具体有哪些功能来帮助用户实现价值。

今年6月,云之家上线了时间助手轻应用,以解决团队任务协作、自我时间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时间助手具体有哪些功能来帮助用户实现价值。

云之家时间助手定位是轻量化的协作工具,功能围绕协作发起、进度跟进和内容沉淀的核心闭环,相较于同类型产品更为聚焦。

// 布局 //

云之家时间助手属于轻应用,以卡片的形式固定在工作台首屏,能很直接地触达用户,打开云之家就能看见今日待完成的日程。

// 发起协作 //

新建日程/会议:

关键信息(日程内容和附件图片、起讫时间、新建会议还设会议地点)、协作/参会人员、重复以及提醒。

在创建日程/会议的时候,可以不选择协作人/参会人,也就是说用户既可以发起协作的日程,也可以为自己建立私人的日程。而会议单人发起的场景是很少见的,但在此处不做人数要求也无伤大雅,毕竟发起人在后续的一定时间内还可以修改会议(日程也同样可以)。

除了在时间助手卡片和轻应用内新建,还可以在消息聊天中将消息转换为日程,转换过去的日程会将消息文字录入详情,且将该消息引用。这简化了从会话组中看到消息并切换到时间助手创建日程的步骤,是比较便利的小功能。

新建记事:

记事就是针对个人使用场景而存在的了,它和备忘录比较类似。语音输入功能是和讯飞合作的,准确率很高,记录简短的内容时,能够更快完成。这个功能目前仅仅只是记录,如果能向日程或会议转换,那么使用场景就从原来的记了就完事儿,变成记录并落实事项,才算体现了自我时间管理的价值。

// 触达、反馈 //

对于协作的日程/会议,协作人是否有效知悉新的日程/会议,发起人是否清楚所有成员的参与情况,都决定着这次协作是否高效。

对于协作人:

1、新日程提醒:

APP头部活动窗(图1)提醒属于全APP级的提醒,即使用户在会话组中发消息,也会收到推送,而这条推送不做处理将一直停留在顶部,是一个十分强的提醒。

除了这一条强提醒,在待办消息、工作台的时间助手卡片也会对这条新建日程做出提醒,若用户未进入云之家APP,在系统层面也能收到提醒。

这一连串的提醒,使得用户很难忽略掉一条新的日程,很有效地传达了信息。

另外,协作人还可以对提醒时间进行设置,是个十分人性化的细节。

2、态度反馈:

对于协作日程,头部活动窗仅提供“查看详情”和“接受”,没有忽略的选项;在详情页中,只有“接受”或“不接受”两种选择,若不做选择便退出,会出现提醒,且在卡片中,会强调显示“未响应”的状态。

作为发起人,是希望协作人做出“接受”或“不接受”的回应的,时间助手对此做了引导,有利于发起人回收参与情况,效率大大提高。

而会议也与此类似,但除了“参加”和“不参加”,还多了“委托”选项。这意味着,当协作人有事无法参加会议,可让另一人代替参会。与此同时,被委托者也会收到时间助手公众号的推送提醒(如下图),可见时间助手对参会场景的考虑十分周全。

对于发起人:

1、统计参与情况:

协作人接受或不接受、参加或不参加,这些回应会通过公众号推送到发起人,发起人能够实时查看全员的参与情况。在发起日程后,公众号就会陆续推来大家的回应,就像朋友圈收到评论一样,内心还有一阵小小满足。

从日程/会议详情中,可以看到参与情况,分为未响应、接受/参加、不接受/不参加。除了是否参加之外,未响应还区分了已读和未读,这能够帮助发起人判断消息是否都成功送达。

对于未响应的协作人,无论是否已读,发起人可以通过“一键提醒未响应成员”,对他们进行“短信提醒”或“电话提醒”(如下图),这次的提醒通过短信和电话,确保了未进入云之家APP的协作人也能知道这条协作。

2、群聊沟通:

发起人可以建消息群,与所有协作人(包括未响应的人)通过消息沟通,确保通知到位或补充详情细节,这也是时间助手与IM消息对接的便利点之一。

// 事项跟进 //

进度更新:

日程:在日程开始之后,所有该日程的参与者便能够进行完成操作,来表示自己的任务已经搞定,此时本日程也从未完成的状态变为已完成;若是发起人完成了该日程,则将被视为所有人都完成了日程,所有人的日程都会变为已完成状态。若协作人没有完成协作,还会收到推送提醒,系统也会引导他们更新项目进度,尽量确保每条协作都有落实,帮助发起人了解完成情况。

会议:与日程不同,会议到了结束时间就结束了,没有表示完成的操作。这很好理解,参会人实实在在地经历了开会这个真实行为,当他们散会了,会议自然就结束了,无需在APP上多一个完成的操作。

状态变更提醒:

日程/会议修改;日程/会议开始;日程/会议完成。

1、日程/会议修改:

发起人对日程/会议进行修改(包含删除),所有相关的协作人(不参与者除外)会在公众号收到提醒,且只在公众号收到提醒。因为是再编辑,所以不会像发起日程时大张旗鼓的多渠道通知一遍,对于已读过日程/会议发起通知的用户,既不会造成过多的干扰,又能有效传达信息。

2、日程/会议开始:

(时间助手公众号 修改/开始/完成提醒)

根据发起人设置的提醒时间,云之家会通过APP头部活动窗以及公众号推送,与发起时类似,不进行操作的话,推送窗会一直停留在顶部,是一个很强的提醒组合。

3、日程/会议完成:

(时间助手公众号 修改/开始/完成提醒)

在发起人视角,协作人完成了日程,将会在公众号收到提示;在协作人视角,发起人完成了整个日程时会接受到提示。

各阶段的状态:

我们来看看每个阶段的状态是否清晰明了。日程/会议发起后,会出现的状态类型如下:不参与;未开始;进行中;已完成/结束;已逾期。

1、不参与:

若不接受日程,该日程将从用户的日程列表中移除,不再显示

若不参与会议,在卡片和列表中该会议呈灰色状态显示,这样用户不会被无需关注的会议分散注意,只用去注意待参加的会议即可。

在详情页中,“不参加”状态会覆盖掉提醒时间设置的入口,有效利用了空间。

2、未开始、进行中:

在卡片和列表中,未开始与进行中两者的形式也未作区分,笔者认为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日程或会议即将开始,都有很强提醒让用户感知,在这个列表中,用户只要知道这是一条未完成的日程或未结束的会议就够了,无需再细分一个状态增加记忆成本。

3、已完成/结束:

从卡片和列表看,日程或会议在完成或结束时,都呈灰色状态显示,和未完成的事项有了很明显的区分。

从详情看,日程完成时,除了注重状态的强调,还在视觉设计上考虑到了完成任务的仪式感,是一个不错的细节。

4、已逾期:

如果日程到了结束时间,仍未进行完成操作,则状态为已逾期。

在卡片上,已逾期的状态不会展示,在列表和详情中的展现形式如图。值得注意的是,逾期的日程会置顶排列,很有效地督促用户去完成该日程。

各状态在卡片、列表和详情的展示与否以及效果:

// 内容沉淀 //

日程和会议都包含反馈区,记录日程/会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讨论;发起人能够填写会议纪要,发布纪要后,所有的参会人便能够在详情中查看,但纪要更新的时候不会有推送提醒。

比起在群组讨论,时间助手的反馈以及会议纪要,不会被大量的新消息淹没,当用户需要查看某次日程或会议的结果或是重要决定时,能快速找到它们进行回顾。

// 总结 //

云之家时间助手四个主要的功能节点进行总结:

发起:

内容纯粹,快速发起协作;记事功能较为尴尬,脱离了时间助手的闭环。

触达:

提醒强烈且到位,强引导协作人响应,便于统计参与情况,是时间助手突出的优点。

跟进:

适时引导用户对任务状态进行更新,督促任务完成,也是时间助手的亮点之一。

沉淀:

除了会议纪要更新提示不到位,没太大的问题。

总的来说,云之家时间助手能够解决很多协作场景的痛点:从消息触达这个环节来看,比起传统协作的IM沟通,通知渠道更丰富,统计效率更高,就节省了用户建立协作关系的时间;而进度跟进时,会阶段性地提醒日程状态,循序渐进地增加日程截止的紧迫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用户每日结算日程的习惯,确保没有事项遗漏。

当然,类似云之家时间助手这样的工具是不能真正代替协作的全过程的,任务的说明与分配、结果落实与检验,都需要同事间实实在在地沟通。把发起、通知、统计等机械的工作交给工具,将时间留给沟通、推动结果,这就是“时间助手”的价值。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