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创文强管半年成效显著

2016-11-28 15:11:53 南方日报

0

  “创文强管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干部群众信心的提振,让干部找到了工作的目标和发力点。”“创文以后,汕头营商环境变好了,海内外潮人都看到汕头振兴发展的希望;也正是创文带来的汕头变化,让他们看到在汕头投资的信心。”……27日,在中共汕头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谈起汕头当前正在推动的“创文强管”行动,各位代表纷纷点赞。

  这正是汕头“创文强管”半年来一系列成效的体现。今年5月17日,汕头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了“创文强管”总动员,拉开了一场前所未有、气势磅礴的创文大行动。这是深入贯彻中央、省有关精神,基于汕头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汕头市委书记陈良贤直戳“痛点”,明确任务,提出了汕头至2020年取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目标和路径。

  如今,创文带来的喜人变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年前三季度,汕头多项经济指标飙高,出现了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排位靠前的良好态势。正如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的切身感受:“历史将再次选择汕头!”

  形象提升:创文强管刷新城市“颜值”

  被历史所青睐的汕头,又开始了一场崭新的文明远征。

  近日,一篇发表在汕头媒体上的散文引发众人关注。文中写到:“创文过去几个月,赢得啧啧称赞,民众士气似乎一夜之间被调动起来,热情不逊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创经济特区时的干劲。记忆中被沿街商铺随意占道摆设的路面顿时变得宽敞了许多,门前打理清爽整洁;以前接送学生放学的车辆,有序地停放;路面上的车流,也明显畅顺多了。”

  城市形象的提升是创文最直观的效果,汕头市民对此深有体会。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行动,要从2016年5月17日说起。

  当天,“汕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强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拉开创文强管行动序幕。汕头市委书记陈良贤在会上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粤东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是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德政工程。”他表示,要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打造名副其实的粤东中心城市。

  占道经营、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是多年不治的痼疾,也是创文行动要攻克的难题。城市环境提升行动,成为汕头创文强管首先开展的两大行动之一。

  经过整治,汕头市民欣喜地发现,市区的夜空更亮更美了,人民广场、时代广场、海滨路和汕汾高速出入口等重要位置的11处建筑物以及市委大楼、中院、财政大楼、金泰立交等处的景观照明已修复完成,七彩霓虹熠熠生辉。

  在金平区,漂亮的杏花公园成了新的城市景观。花香鸟语中,不少男女老少喜欢来这里散步、聊天、健身。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个有30余年时间的违规屠牛场,它违规侵占了杏花西路堤围内侧长约100米,宽约7米的堤围道路用地,不仅阻碍通行,且极大影响了杏花西路堤围沿线的防汛交通,且污染环境。金平区联合多个职能部门,组成500多人的“创文队伍”对杏花西路及堤围周边“六乱”进行强力整治,屠牛场终于“变身”杏花公园。

  为解决辖区内菜市场周边占道经营严重的问题,汕头市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居委会为菜市场“让”出办公场地,不仅置换出300多个市场摊位,也为市场周边占道经营现象的整治腾出空间。

  今年9月初,汕头市政府把“开展十个市场改造提升”项目列入《汕头市重点工作“百日攻坚行动”方案》,按照项目计划,金平、龙湖区确保在年底前完成新华坞市场、新瑞平市场等共13个市场的改造提升工程,并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另外,确保金龙市场、跃进市场等7个市场在年底前完成招投标等筹建工作并开工。

  交通改善:打通“梗阻”畅通城市血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大至一个国家治理、一个区域管治,小到一个企业运营,从制度的制订、监督和执行而言,就像一个城市交通规则的管理和遵守。人们都遵照执行了,城市就会秩序井然,反之就一切都乱套了。”正如此言,一个城市的交通秩序是城市文明程度最直观的指标,汕头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必不可少。

  在汕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强化城市管理行动之初,陈良贤提及他对这个城市的“十乱”印象,其中“第一乱”就是泥头车撒漏问题:“泥头车很任性,想怎么装就怎么装、想怎么漏就怎么漏。”

  针对中心城区泥头车的“任性”,汕头拿出强硬的整治措施:中心城区所有泥头车必须实施密闭化改造,10月1日后,没有实施改装的泥头车一律不得上路行驶。目前,汕头泥头车密闭化装载已基本实现全市“一碗水端平”,城市“十乱之首”的常规化治理迈出重要一步。

  创文道路上,两轮摩托车违章行为就如一块“拦路石”——超载、不戴头盔、闯红灯、不按车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汕头的交通秩序。

  据统计,目前汕头的两轮摩托车已超过50万辆。面对如此庞大的摩托车数量,汕头如何以相对不足的警力开展整治?

  在严查严惩严治酒驾醉驾、泥头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后,汕头交警部门在市区部分重点路段开展行动代号为“雷闪五号”的统一行动,剑指两轮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雷闪五号”采取“向科技要警力”的思路,首次启用能实时传输违法数据信息的新型直播设备。同时,以路口全封闭的方式“瓮中捉鳖”,对摩托车驾驶员逐一排查。

  在执勤过程中,每一位民警、便衣警察身上,都佩戴着一部正方形的白色设备。这款新型视频直传设备的名字叫“Q立派”。通过这款设备,民警的执法过程会被实时传送到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系统后台进行直播和保存,任何人都无法更改违法数据信息。

  交通秩序的改善需要畅通的道路,“断头路”的打通将起到关键作用。

  610米的距离,109座楼房的拆迁,涉及258户拆迁户。备受关注的庐山北路重新启动拆迁之后,短短3个多月就拆出一条30米宽的干道。这意味着,汕头最大城中村陈厝合多年悬而未决的“断头路”全线拉通。

  这是汕头创文路上的可喜变化之一。创文伊始,陈良贤提出2年内打通全市“断头路”,改造所有破损路、水浸街。而庐山北路全线拉通,便是打响汕头市路网升级改造2年计划的关键一役。

  今年8月26日,全面完成清拆的庐山北路随即启动建设,这条中心城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力争年底前建成通车,届时将惠及陈厝合片区30多万人口,并有效提升区域市容环境,缓解周边交通压力,完善城区路网布局。

  思想转变: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

  最近,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的蓬中谢氏宗亲一行160多人组团返汕观光,感受汕头创文以来发生的喜人变化——路更宽了,灯更亮了,占道为市、违章搭建消失了,广场建起来了,市场变整洁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家乡的变化让侨胞由衷高兴、惊叹不已。

  今年以来,汕头市创文行动发生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关注,8月份,泰国外砂乡谢氏宝树家族会专门致信龙湖区委区政府,为汕头创文点赞。

  83岁的泰国外砂乡谢氏宝树家族会副会长谢惠城在谈到家乡变化时很激动:“我每年都回乡,今年一家三代一起回来,看到家乡变化这么快,都是因为汕头创文才有脱胎换骨的改变。看到家乡巨变,华侨们更有了自豪感。”

  当下,汕头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镇,干事创业、爱我家园的热情已被点燃。

  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需求,对文明城市环境的呼唤,已成为全汕头人民的共同心声。随着行动的推进,一个个“痼疾”被根治,一个个“潜规则”被打破,人们看到政府的决心,自觉成为文明的推动者、监督者、创造者,“钉子户”“对抗者”纷纷转身成为创文的积极支持者。目前,汕头全市已有文明志愿者12.5万。

  创文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迸发出来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有基层干部整天戴着草帽,在烈日下工作而被市民称为“草帽哥”;有干部整天在道路上执勤而被称为“路长”。全市大范围地开展“机关干部休息日义务劳动”感动了市民,是干群密切联系的一个侧影。

  一位基层领导感慨地说:“这场创文大战役,提升了干部的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同时推动其他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配合,很多‘硬骨头’的解决就容易多了。看到城市一天天变美,听到群众满意的言语,我很有成就感!我们的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让群众得益!”

  西堤公园建成启用,诠释了汕头开埠历史风情;汕汾绿化带建成了优美的带状公园;黄河路沿路开始修建“千米文化墙”;濠江区路道两旁,布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景观画和地方特色文化展示橱窗……仅仅几个月前,这些地方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僻之地。而正是创文,让汕头有了巨大改变。

  经济发展: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文明创建是生产力。创文强管工作启动以来,一批投资额大、拉动力强的投资项目陆续落地,极大地撬动了汕头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汕考察寻觅商机。汕头,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9月,汕头市政府与宝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园、金融中心、会展中心等领域开展合作,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季度以来,包括宝能总投资超过480亿元中的宝能科技园、比亚迪总投资560亿元的首期跨座式单轨项目,以及明园集团总投资100亿元的汕头国际科创金融城项目,纷纷抢滩汕头。

  除了在产业投资上呈现质的飞跃以外,汕头市在产业层次上也实现了新的突破。轨道交通、海上风电、通用航空等新产业在汕头落地,三峡新能源公司已确定在汕头注册子公司并开展前期研究工作。汕头还与腾讯、京东、六次方等企业,在产业创新、民生应用、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发展互联网新经济。

  据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汕头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破千亿元,由一季度的18.5%提高至24.5%,增速列全省第1位。其中民间投资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6.9%,远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这体现出汕头民间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多人愿意扎根汕头投资。

  今年9月,汕头启动了重点工作“百日攻坚”行动,通过奋战100天,对2016年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开展集中突破,确保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为此,汕头市成立了专门机构,通过“三集中”服务企业,加大协调解决问题的力度,开通绿色通道,逐个项目对接,逐个难关攻克。汕头市还通过优化调整园区布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项目落地建设。

  去年以来,汕头市着力对全市园区规划布局重新进行调整,划分为濠江、保税、海门、潮南印染处理中心4个片区和澄海、潮阳、潮南3个产业集聚地,构建“4+3”发展格局。目前,澄海、潮阳、潮南3个产业集聚地已先后获得省正式批准。

  与此同时,汕头市加快规划建设金平现代产业集聚区、龙湖龙东产业园区、濠江中海信创新产业园和潮阳新材料创新产业园,以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为依托带动各区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对园区周边的主干道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功能,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积极推动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倾斜、基础设施围绕园区配套,促进园区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用工环境不断优化。据初步统计,去年以来,汕头全市产业园落地在建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84.33亿元,新投产企业35家;至今年底有拟落地建设项目31个。

  历史证明,没有什么投入比对人的文明建设的投入能得到更高的回报。半年以来,汕头创文初战告捷;展望未来,一个宜居、宜业、宜创新、宜发展的新汕头,正迎着朝阳喷薄而出……

  撰文:王俊峰 杨可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