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足见镇海楼在广州人心中的分量。沿着越秀山深处的林阴道拾级而上,抬头便是高耸的镇海楼,楼高虽仅20多米,但耸立山巅,红墙绿瓦,显得格外气势恢弘。
如今,镇海楼成为广州市博物馆的历史馆,记载了广州城两千年的悠悠岁月。虽然城墙已经斑驳,榕树盘根错节,但这里依然是一代又一代广州人的精神归所、休憩之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王燕 统筹、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威水五层楼
商贸地标:洋人望见镇海楼便知到广州
昔日,人们常把广州城比作一艘大船,花塔、光塔是两支桅杆,镇海楼则是船上的风帆。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进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达了广州,于是,留下“参天大舶”千百年来望塔而行的传说。
这样的传说在画作中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无论是随荷兰使节团到中国的荷兰画家纽荷芙以素描的形式记录的《广州城远眺》;又或是被誉为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图”、绘制于1845年前后的《广州港全景图》;还有19世纪30年代,从广州出口的外销画中展现广州风貌的画作,大多会把镇海楼入画,这都成为广州海上丝路文化延绵的见证。
军事地标:据山川之险为兵家必争之地
“争者必争山,争山必争楼。昔日的镇海楼,据山川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罗兴连介绍。在过去6个多世纪中,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军事制高点和观察形势的地方。从旧照片看,能看到镇海楼旁设有面对城外的大炮,城墙上设有敌楼。
清初,它曾见证清兵入关的血雨腥风。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爆发“洪兵”起义。两广总督叶名琛登上镇海楼,指挥清兵与起义军抵拒。
这里也曾见证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幕。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兵临城下。清廷官员却在楼上筹议守战,清政府无法抵挡英法联军的坚船铁炮,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城,驻军镇海楼。
辛亥革命后,军阀龙济光盘踞广东,驻军越秀山,并将镇海楼划为禁区。而在日军侵占广州时期,曾屯兵越秀山,并在镇海楼上囤积军火弹药。
人文地标:“镇海层楼”跻身羊城八景之一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这副悬挂在镇海楼顶楼的黑漆金字长联,至今仍被游人反复吟诵。
作为广州人文地标,文人雅士集于镇海楼,留下了累累篇什。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然而,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彭玉麟(另一说为彭玉麟幕僚所写)心中不忿,登上层楼,举目广州城,感慨油生,立就楹联一副。
清代,镇海楼曾以“镇海层楼”之名跻身羊城八景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每逢重阳,人们登楼远眺,一览广州古城风貌。清末《广州竹枝词》云:“秋风吹向玉山游,萸酒花糕压担头,流鹞分明声不断,登高人上五层楼。”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游越秀山,到镇海楼登高望远,其乐融融。
有段古:“镇海”意为雄镇海疆 飞檐翘角似楼似塔
镇海楼坐落于越秀山蟠龙岗,俗称五层楼,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楼阁式古建筑。镇海楼坐北朝南,首层面阔31米、进深16米、高28米,整座建筑呈长方形,为五层楼阁,朱墙绿瓦,逐层收减,飞檐翘角,远看似塔似楼,楼身各层有平座腰檐,造型雄伟,是我国古建筑中较少见的多层楼阁式建筑。
在广州博物馆工作了40多年的退休资深馆员黄庆昌解释,从外形看,镇海楼类似于西安的大雁塔,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从首层到第五层,面阔收减了约4米多,正是这样的奇特造型,再加上建于越秀山巅,让不算高大的镇海楼看起来格外挺拔威武。
说起镇海楼的肇建,要从明初广州城扩建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派大将朱亮祖镇守广州。朱亮祖来到广州后,认为广州旧城低隘,于1380年扩建广州城,又“拓北城八百余丈”至越秀山,建起一座气势恢弘的五层城楼。
关于建楼的原因,相传朱亮祖虽然打仗英勇,却特别迷信风水。一次,风水先生称越秀山有“帝王之气”,朱亮祖立刻修奏章报送皇帝。朱元璋看后下令在此建一座塔楼,似塔的造型暗含镇压“王气”之意。
但黄庆昌坦言,这个传说只记录在野史之中。由于广东临近南海,镇海楼是一座海防要塞,有“雄镇海疆”之意,建楼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建楼是为登临览胜,在越秀山上添一道风景。
黄庆昌介绍,镇海楼确有海防的功能,越秀山高出海平面60米,是除了白云山之外的制高点,四方炮台就在不远处,是兵家必争之地。
昔时:鼎盛时期每年接待上百万游客
1929年2月11日,当时华南成立最早、最大的博物馆——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在越秀山镇海楼成立。据史料记载,开幕当日盛况空前,吸引了上万人参观。
黄庆昌为了研究博物馆建成始末,曾在广州档案馆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兴起之时。1929年全国建立博物馆有10座,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即为其中之一,是我国早期博物馆发展中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黄庆昌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广州博物馆的鼎盛时期,每年接待约上百万游客。那时青海的彩陶、山东的文物精品展等,都作为专题展览引进到广州,为市民们带来了难得一见的文物精品。
1978年起,“广州历史陈列”开展,让参观者在一步步登楼的同时一步步了解广州城的历史。
今日:传播岭南文化 举办专题展览
登上顶楼,凭栏远眺,斯楼依旧,景物全非。江岸线早已南移的珠江,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肩而立的崇楼广宇,连绵如一幅巨画,横亘南天。
如今,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0多万件,但展陈面积仍然以镇海楼的五层楼为主,楼内面积800多平方米,陈列出的展品不足千件,这也束缚了广州博物馆的发展,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坦言。
对此,广州博物馆调整策略,侧重体现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城市的历史,并越发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通过“走出去”将课程带到学校,再通过“引进来”举办各种专题展览。
去年年底,广州博物馆正式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小资料:
“五层楼”的由来
广州童谣有唱“肥仔个头,大过五层楼”,而广州日报近日重启的专栏“五层楼下”,也取自镇海楼的这个俗名。
因其楼高五层,故镇海楼俗称五层楼。该名号何时得来?已故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麦英豪曾考证,广州人喜欢以直观、形象又通俗易懂的名字作为“别称”,如陈氏书院被叫做“陈家祠”。据他考证,五层楼的别称不会晚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
沉浮变迁:
五毁五建 变化不大
镇海楼曾五毁五建,虽历次重修,都基本按照原貌,所以外观变化不大。
史籍记载,镇海楼曾于明成化年间焚毁,1545年第一次重修。之后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明末清初,和清康熙年间,镇海楼再度经过三次重修。英军进逼广州城时,镇海楼顶部曾被炸毁。1928年重修镇海楼时,把原有的木构换成钢筋混凝土,奠定了今日的式样。“当时,外墙结构并没有变化,只是将每一层的木构结构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所以从外观上看镇海楼改变不大。”罗兴连说。
镇馆之宝
最大计时器已送国家博物馆
罗兴连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元朝的铜壶滴漏(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这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元代由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等人铸造。”这个高2.64米的壶状阶梯式的计时器原被放在北京路用于计时,1928年在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展出,目前馆内保留下来的是复制品,原件被调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刻有秦始皇纪年的秦代铜戈
在广州出土的秦代铜戈,是岭南所见唯一刻有秦始皇纪年(即“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的兵器,是秦平岭南的重要物证。黄庆昌介绍,铜戈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表明了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的历史意义,意味着岭南从此统一到国家大版图,并保留到现在,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
曾保留一枚孙中山的牙齿
1929年,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开馆之时,牙科医学博士刘体志曾卷送孙中山生前在刘子威牙医馆所脱下的牙齿一枚。“孙中山逝世之后,这一珍贵纪念物也在日军侵占广州后丢失。”罗兴连说。
本版部分资料由广州博物馆提供
- 新闻
- 财经
- 军事
- 体育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