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百年城 风韵留几许

2017-08-16 15:07:44 大洋网

0
豪宅大院麦天合古建筑群(油画)及现状豪宅大院麦天合古建筑群(油画)及现状
豪宅大院麦天合古建筑群(油画)及现状豪宅大院麦天合古建筑群(油画)及现状
清远中山公园旧貌(油画)清远中山公园旧貌(油画)
如今的清远中山公园如今的清远中山公园
晚清御史宗祠及府第一条街(油画)晚清御史宗祠及府第一条街(油画)
清远北江现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摄清远北江现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摄
晚清清远旧城古城墙和北江船队(油画)晚清清远旧城古城墙和北江船队(油画)

  大洋网讯 如果有架时光穿梭机,你想知道清末民初清远县城的风貌是什么样子吗?那个时代的老清远古城墙、北江老街又有着怎样的风情呢?日前,10幅描绘百年前清远城郭和城内风景的本土油画作品首次在网上与市民见面。一幅幅油画让一个世纪前的旧清城鲜活重现,仿佛时光回到百年前。这些百年前的清城标志性建筑如今现状如何呢?近日,记者对这组油画作品中的标志性景色进行了回访求证。

  本土油画展现百年城貌

  据悉,这批绘画作品都是大尺寸油画,是近年来清远首次以县城百年旧貌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由清远本土画家叶秀银、邓志文等潜心绘制,忠于史料的建筑、生活细节,艺术地再现了百年前清远商业、城建、民居、商贸等风土人情。尤其是其中的《御史宗祠及府第一条街》《清远县政府、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旧址》《晚清飞来寺》等巨作,浓墨重彩,颇具气势。画面里的达官贵人家的深宅大院、城墙、庭院等历史古迹,吊桥和拦马墙历历在目,甚至还出现了清远最早的中山公园,宏伟漂亮的中西合璧园林建筑令人惊艳。这些老清远的历史符号如今大都已发生沧桑巨变,通过画家的笔触,重新复活,勾起了很多清远市民的怀旧情怀。

  消失已久的百年风貌在油画中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又真真切切地重现在后人眼前,令人心潮澎湃。“看到这些油画,一排排的传统祠堂、黑瓦灰墙的岭南民居唤起了对家乡的回忆,感觉十分震撼,这些油画就是时光机,搭载我们回到了从前。”一名市民感慨地说。

  昔日周刊寻得珍贵原型

  在《清远县政府、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旧址》这幅油画中,近百年前的清远中山公园四周还是桑田阡陌,一幅宜人的田园风光,西式的礼堂已经出现。民国时期,全国各地曾出现中山公园建设运动,油画选择表现的时期,正是1925年清远建设中山公园的节点。

  除了走访老人,关于公园里的老建筑究竟是什么样,还得从网络上去寻找历史旧影。这组油画的作者之一叶秀银女士说,最后他们找到了1933年《中大附中周刊》刊登的一组珍贵照片,记录了师生到清远春游的片段影像。图片中,师生们合影的背景出现了清远的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图书楼、景弦楼。

  “当时的公园据说面积远比现在大,还包括了现在的城市广场的范围,过去是旧衙门府的地方。”叶秀银说,为了真实再现中山礼堂等建筑细节,她访问了清远的几名上了年纪的本地居民,特别是民俗专家,获得了很多一手民间资料。

  画中公园里那中西合璧的中山礼堂,罗马式外廊立柱,修剪得体的草坪和花园,可以想象在那个还是军阀混战的年代,清城腹地还有这样一处怡然自得的公共场地,可见一个封闭数千年的堡垒已经半遮半掩地向世界打开了窗户,是值得留念的时光。

  考证:旧城风韵今何在

  《清远县政府、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旧址》画作中的风物填补了人们对旧城的百年前记忆空白。那些镬耳楼、典当行、青石板路……经过百年的历史风雨、战火硝烟乃至经济大潮的洗礼,至今还保留几许,是很多网友兴趣所在。

  地点:先锋路中山公园

  在《清远县政府、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旧址》中宽阔的马路上如今车水马龙,公园的大门也早已挪动改建。旧照里的衙门旧府、中山纪念堂、图书楼、景弦楼已在历史的变迁中拆除消失,唯有孙中山塑像还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山礼堂被拆除,后来逐渐开发成了旧城最大的一个商业广场。这幅油画对清远学界在研究清远老城的公共空间、市政建设、园林规划变迁历史,无疑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地点:上下廓街

  《麦天合》画中的庭院深深今日风采不再,高大住宅包围下的麦天合显得孤零零,后花园也沦为街巷和市场。如今这座古宅,几乎成为半地下建筑,四周被填高的新建人行道包围,几乎连一条出路也没有。

  “麦天合”的主人早已定居海外。1949年之后,“麦天合”由政府接收,其庄园被清远县供销社、防疫站等单位用于办公之房,部分建筑物被用作干部、职工住宅。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000年房地产开发浪潮后,由于缺乏保护和关注,现在的“麦天合”建筑物所存只有一角。

  作为清远市区唯一的清代建筑,油画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麦天合”进行了艺术复活,成为清远难得的民俗印象。“油画对古宅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参考图样,如何修复古宅,恢复其格局,值得推敲。”清远的一位民俗专家看了画作后,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麦天合的开发性保护工作,建议清远可以参考广州的太古仓码头、红专厂等模式,对老屋进行开发性保护。加快厘清故居产权问题,引入社会资金将麦天合改造为民俗博物馆。

  地点:渠坑口

  《清远古城》中百年前的古城墙隐藏在一段狭窄的居民小巷子里,只剩下数百米长的残垣断壁。如果不是在上面钉着一块文物保护牌,很多人都不知晓这段城墙的来历,甚至会被误认为是烂尾楼的残存。

  清城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2007年至2011年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在清远旧城渠坑口上廓后街发现一段古城墙残余,并将其列入保护范围。这段残存的古城墙隐藏在深巷,已经被拆剩不到一人高,长约百米,斑驳的青砖长满青苔,但仍显工艺的严谨,用料的坚固。据当地上了年纪的居民介绍,这是老清城最后的城郭遗址。

  点赞:手绘百年史重拾历史记忆

  市民在欣赏画作的同时,纷纷为清远本土画家叶秀银、邓志文的生花妙笔点赞。两位画家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展览并获奖,为了从历史细节还原百年前清城旧貌,他们克服工作和生活的困难,相继自费到北京、广州等地进行艺术学习深造,让创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构思创作中,也是不断推掉前稿,尽量依据史料,表现历史的真实,前后经过了十多次的再创作,倾注的心血不可言状。”叶秀银说。

  目前,这10幅画作在当地引起了一定的关注,由于题材罕见,具备史料研究价值,已被藏家争相收藏。谈到创作初衷,清远本土画家叶秀银说,近年来,人们用文学、摄影、艺术等多种形式抒发对家乡清远的热爱,但用写实绘画来再现老清远百年前风貌的创作一直鲜有人尝试。“让清远人真切地看到百年前的城市家园,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为了积累创作素材,两年多来,他们四处走访城中老人,造访地方档案馆,收集各种旧图片,耗时两年多,终于绘制出多幅清远旧貌的油画系列作品。

  说到这组油画的社会价值,清远资深民俗专家文新认为:在没有摄影术的年代,人们通过绘画来展现、了解历史时代的人文、生活状态,尤其在清远这样一个艺术活力相对较弱的城市,有画家热情地奉献自己的才华,来编织历史记忆的缺失环节,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创作,具有多重社会价值。

  他说,在市民看来,这些油画讲述着清远一段失去的历史记忆。历史建筑、街道、城郭等元素的再现,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甚至是一个小的窗户细节组合,都具有特定时代的文明印迹,都能看到匠人们倾注的心血与智慧,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情调。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再现旧城百年前的历史风貌,在规划城市功能、寻找城市文化灵魂定位等软实力竞争方面,也具备很好的历史借鉴和参考价值。

  广报记者曹菁 通讯员邓志常(除署名外)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