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落户广州

2019-06-06 16:12:45 新浪广东

0

  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将于6月7日至10日在广州市主办。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齐聚羊城,通过展览、展演、座谈、论坛等系列活动,展现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

 

  作为活动的重头戏,“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将在8-10日举行(10日12:00结束)。它选择了位于白云大道、今年初才亮相的文化新地标——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将“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四个方面有机融合。40个非遗项目,450件(套)实物展品,精致、翔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多位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演及与观众的“零距离”互动,共同呈现出中国非遗项目多元的面向,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态,恒久的魅力。

  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以“情景化、体验化、专题化”的设计思路,令观众穿梭于非遗的“活态”场景之中,打破台上与台下、主体与客体的界限,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三大板块 展现空间、时间与人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不可触摸的文化脉搏,它与空间、时间、人都有着巨大的关联。

  展览选择了以“天”为关键词,串联起三大板块,是尝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标准分类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艺术创作。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以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装置导引观众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第一单元“天籁之音”,集合了40个项目当中最美妙的表演艺术、最美好的声音。观众进场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蒙古包、洁白的羊群铺陈其间,演员从蒙古包中走出,蒙古族长调和呼麦在展厅中响起。移步换景,眼前又出现了新疆天山南北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空间,维吾尔族的演员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表演十二木卡姆。转过头,九曲黄河从黄土高坡浩荡流过,河谷中响起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花儿”那质朴又热烈的歌声。再往里走,会看到中国传统风格的戏台,一出京剧《三岔口》演得正热闹。转入后台,一群粤剧的演员们正忙着上妆,好似马上就要登台……

  这部分体现的是非遗与“空间”的关系,注重“声临其境”的还原感。展区内多处还原项目的本初空间,通过人、景、声的联动,将观众置身于各项目实际存续的活态空间中。艺术装置名为《云山珠水 天籁之音》,以云山珠水为倒影的形式,做成可敲击的风铃声音装置,取自中国古代雅乐中打击乐器“既和且平”之意。

  第二单元“天工匠心”,主要内容是传统手工艺。一进展区,观众就能看到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各类云锦织物组成的五颜六色、皇家气象的色彩体系,与现场的大型艺术装置形成一种巧妙的共鸣;传承人在现场织锦,还手把手教习市民手工挑花之道。中国桑蚕丝织技艺、黎族纺染织绣……特色各异的织绣流派,共同营造出绚丽的锦绣园地。观众还可以在这里通过触摸与互动,感受木结构、木拱桥、水密隔舱的营造智慧。在古色古香的广式书房空间中,观众可以领略中国篆刻、中国书法的典雅魅力,还可以一睹宣纸制作成型的历程。还有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交相辉映,龙泉青瓷、热贡艺术、中国剪纸的匠心独运,南北两派皮影的好戏连台,让人流连忘返。

  这部分内容着力于非遗与“人”的个体及群体的关系,以传承人现场活态展示和传习体验为主的“传统技艺工坊”形式,突出展示非遗流传于“口传心授”之中,流转在“技艺相传”之间的传承性,让公众看集见技艺、手能触及,近距离体验“天工匠心”精神。入口艺术装置名为《天孙锦成》,采用了丝线与轮轴的结合,架构出变幻莫测的曲线“物载”,彰显出“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的传统工艺代际传承的概念。

  第三单元“天人合一”,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展现史诗英雄的文化情怀,如《格萨(斯)尔》、《玛纳斯》、妈祖信俗、赫哲族伊玛堪等;第二部分展现民族智慧,有中国珠算,有二十四节气;第三部分展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可以看到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等项目。这一展区尤其强调“参与性”与“仪式性”。如二十四节气、端午项目,通过让观众积极参与其中的,亲身体验一系列时间节点仪式复现,让大家更深入了解我国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运用自然的古老实践智慧。

  这部分主要体现非遗与“时间”的关系。本板块的装置名为“知行合一”,选取“天”与“人”两个汉字,设计成极具跃动性的拟人形象。从不同角度看过去,“天”与“人”时而齐头并进,时而合二为一,体现出“知(认识)与行(实践)”的关系。    

  用岭南元素 诠释中国气象

  今年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首次在广州举办。本次展览主体设计思路是“中国气象-端午印象•广州”,运用具象+抽象的设计理念,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保护的‘时空’特性,在端午节这个特定时间节点,在城市规划中心这个将广州历史、人文、地脉阐释得清清楚楚的特定文化空间,通过具有浓重的岭南符号的活态展示,体现广州印象。据介绍,除了在展厅室外的水池中布置了展览设计了配合展演的二通鼓声:第一通为广东醒狮鼓,通过从白云国际会展中心的鼓声和引路狮的引导,引导嘉宾进入会场,配合鼓声进行高桩舞狮表演;第二通鼓为龙舟鼓,呼应当地端午节“扒龙舟”的习俗,展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端午节。   

  为了配合主会场活动,广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本地活动。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季活动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包括有遇见广式生活——广州非遗开放日、你最识玩——广州非遗体验游、以及各区奉上的精彩非遗展示活动和端午扒龙舟盛会,让大家在广州欢度一个好睇又好玩的非遗时节。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还将于6月7日至9日在广州图书馆负一楼进行6场非遗题材纪录片放映。

  天人合一 美美与共的“中国实践”

  今年的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展览侧重于从三个方面来对“中国实践”加以呈现。

  第一,自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参与国际行动,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此次展览展示的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保护成果,可以说是厚积薄发,集中展现出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新面貌。

  第二,展览以非遗不同类别为线索展开,对40项非遗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价值意义与保护成果进行全面介绍。通过展览、展示、展演和体验的形式,运用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甚至味觉五感作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展现中国人的智慧,更展现中国哲学思维、审美理念,传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和”文化。

  第三,通过向公众展览展示这40项中国列入联合国非遗项目,彰显的是中国气象、中国思想、中国哲学、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的是中华优秀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培育社会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更是为了体现各族人民,各国人类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树立起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文化心态。

  这场非遗大展好看更抵玩

  作为首次承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活动的广州,市民参与非遗活动的热情向来很高。“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这样的高端大展,又怎么能错过。那么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的展厅中,在三天的展览上,有哪些非看不可的看点,又有哪些大师名手会现身呢?

  此次非遗展览活动采取“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相结合的理念。展览期间将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与广大市民“零距离”接触,使公众从四个方面充分了解非遗,感受非遗,从而爱上非遗,并参与到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工作中来。一是通过展览,使公众了解非遗项目产生的文化背景及相关实物;二是透过现场传承人高超技艺的展示,使公众感受“器与物”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诞生过程;三是运用声光电等工具设施辅助传承人的精彩展演,使公众置身于精心打造的非遗地域空间氛围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四是在各种互动体验环节的参与中,使公众充分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据了解,三天的展览期间将举办20余场体验课堂,由各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现身说法,观众也可在充分互动的氛围中国,享受“传承人教学,自己动手”的乐趣。如6月8日上午的云锦挑花体验课,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主讲;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体验课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淼主讲;下午的水密隔舱福船体验课由福建宁德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朝忠主讲;9日上午的唐卡绘画体验课由青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银交加主讲;10日上午的皮影制作体验课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蔡锦镇主讲,等等。平时难得一见的传承人纷纷亮相,正是深度学习非遗的最佳时机。

  传承人体验课之外,还有贯穿展览始终的大量分享体验活动,如藏医药浴法讲解分享、龙泉青瓷拉坯展示体验、篆刻活态展示、福船拼装船模构件展示体验、木拱架模型搭建体验、宣纸捞纸展示体验、中医针灸针法体验、灸法体验等等。分享活动也都是由传承人和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的。

  而各种表演艺术种类,则是把演出现场带到了展厅中。此次展览中并没有设计专门的演出舞台,所有的活态展演都是“情境”中现场进行的。各个项目依次进行,每个项目几分钟,“你方唱罢我登场”。所有参演项目都演过一遍,就是一轮。

  主办方提醒,常态化的分享体验活动和现场展演,观众在现场只要按顺序排队轮候即可参与,但传承人体验课由于现场空间有限,每节课只能容纳大约20名左右的观众入场,所以必须要在现场提前预约。

(文章来源: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