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逆水流龟村堡 古村保存神秘逃生井

2020-05-25 11:40:01 东莞时间网

0

 

虎门白沙,鸟瞰古村落逆水流龟村堡。陈帆摄虎门白沙,鸟瞰古村落逆水流龟村堡。陈帆摄
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一处太子屋门墩上的龙雕。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一处太子屋门墩上的龙雕。

  没来逆水流龟村堡前,早就耳闻了它的大名。该村堡布局取形长寿灵龟,北面有龙潭水迎面而来,龙潭水顺流而下,形成小河,村堡的位置是小河最后的积聚地,龟头向龙潭水逆水行走,故名“逆水流龟”。又因“围岸有水,水上有围”,又称“水围坊”。

  为了目睹“逆水流龟”的风貌,我们先拜访了虎门文广中心文保工作人员。得知逆水流龟村堡为郑瑜于明末清初所建,距今有380多年历史。全村呈正方形,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6889平方米,边长为83米。四面护寨墙高6米、宽0.6米,整体布局特殊,模仿龟腹甲之结构来组织房屋布局,以及排水布局,是东莞地区现存较完整的一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仿生象物”营造理念的广府围村,1993年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虎门白沙,游客们在逆水流龟村堡旅游。虎门白沙,游客们在逆水流龟村堡旅游。

  古村被护城河环绕易守难攻

  离开虎门文化大楼,我们准备动身前往逆水流龟村堡时,文保工作人员提醒我们说,“如果你们要更详细地了解逆水流龟村堡,你们就到那里找一位叫郑国强的老先生,他通常会坐在村堡前的榕树下。”

  当我们来到逆水流龟村堡时,第一眼看到的是那18米宽的护城河:一潭碧绿,将村堡与外界隔开。护城河对岸的大榕树下空空如也,并没有我们要寻找的老先生,唯有土地庙中香烟袅袅。

  榕树旁有一条通往村堡的唯一通道,巧妙地构成了“龟尾”。“龟尾”如今是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而它的前身则是一座木制吊桥。改革开放后,木桥被改为水泥路。在古代,一旦村堡受到外地入侵,村民便可以拉起吊桥,并在护城河的配合下,形成易守难攻之势。此时整个村堡如同一只停在水中央、收紧四肢的灵龟。

 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的管理者郑瑜第13代传人郑国强先生 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的管理者郑瑜第13代传人郑国强先生

  我们在“龟尾”上徘徊时,郑国强老先生从村堡走出,主动朝摄影记者走去。在老先生的解说下,我们发现,村堡的军事防御特色还体现在其他诸多设计上。比如,村堡四周都是高6米、厚0.6米青砖构筑的护墙。墙上可见矩形的枪眼,每隔三四米就有一个。而村堡正门两边的红砂石上还各有一个炮眼,炮眼是方形的,但上面有缺口,那是一个准星,用来瞄准的。跨过大门红砂石门槛,还可以看见当年的麻石炮座。老先生坐在其中一个炮座上,模拟故事会拉线开炮的动作,很认真,很可爱,他说,过去当敌人来袭,村民就在这射击防卫。

  村内有7口防火井1口逃生井

  当然,即便村堡在军事防御上做得如此严密的布局,也有可能被攻破的时候,因为打仗的事情,谁都不能保证永远不败。我想,当年村堡的建设者郑瑜,应该也是想到了这个问题:村堡被攻破了,或者被长期围困怎么办?毕竟村堡占地面积也只有6889平方米,一旦被长期围困,吃喝自然成为问题。

  或许,当年郑瑜就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才有了如今依旧保存着的神秘的逃生井。郑国强老先生介绍说,村堡内现存水井9口,分饮水井、防火井(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防止火攻)和逃生井三种,防火井有7口,饮水井和逃生井各一口。

  逃生井就位于郑瑜“银楼”旁边,只是如今井口被封掉了。老先生说,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才封掉了,已经封掉了好几年了。“井下有暗道,直通村外山坡,相传我的祖先郑瑜就曾带太子由此逃走。”在老先生兴奋、热情的描述下,这口井越来越神秘。

  只是,让我感到疑惑的是,逃生井既然是逃生用的地道,为何会设置在藏着众多金银珠宝的“银楼”旁边,岂不是更容易别人发现。难道真的是“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我儿时听家里的老人讲过,井下是葫芦形,但他们当时没走完,怕里面设有什么机关,不敢往下走。”郑国强老先生还说,他曾经打开过井盖,里面黑乎乎的,积满雨水,他在地上说话时,里面便回声迭起。

  “您下去过没?”面对我们好奇的提问,老先生笑着说,“没有,我没这个胆量,但从保卫角度,设立逃生井是完全有理由成立的。因为在一个封闭性的村堡里,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是非常必要的。”

  “不过,我也不希望有别人进去,一来是为安全,二来也想让村堡神秘下去。”老先生笑着说。

  村内古屋分为平民、富人、大官三等

  在郑国强老先生的导览下,我们走进了村堡深处。老先生说,明末天下大乱,京城风云迭起,负责七省军需的郑瑜为保护财富,将七船金银运回白沙,建造此村堡,保护太子。或许正是这个背景,郑瑜修建村堡时,才会特别注重防御工事。其中村堡取形于龟,四角望楼为龟足,北楼呈龟头,南楼原有吊桥为龟尾。堡内共有72间格局统一的青砖瓦房,分布在正巷两边,代表72块龟鳞甲,还有八个角楼,整齐有序如龟甲,便于防卫。只是,岁月沧桑,部分房屋自然坍塌,如今只剩58间房屋,角楼也只剩下6个,四周围墙内的小房是马房,共12间,如今经过第一期修复,有10间。

 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用耗壳做成的花墙。 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用耗壳做成的花墙。

  在村堡内,老先生事无巨细地讲解村堡内每一处他认为有意义的建筑。比如,正门左手边的蚝壳顶墙。他说,蚝壳来自深圳沙井,体形庞大,质地坚硬。如果小贼爬上去,蚝壳就掉下来,可防盗,也寓意“富豪”。

  比如,村堡内的古屋,有分平民屋、富人屋、官屋三等,并一一分析它们在建制上的区别。他还特别解说了一间“高官住宅”,传说太子住过,墙体上方有龙福禄寿墙花;红粉石墙脚处有威严的“龙头”造型;屋檐下有龙凤木雕等等。

  再比如,此前提过的“银楼”。老先生介绍说,金包银即泥围金,砖围银。由于颜色较相近,不易被发现,可防盗。墙用糖浆、灰沙等混合填压而成,非常坚固。甚至连围墙西北面的一棵被虫蛀、雷劈倒的200多年老龙眼树如何起死回生,都讲得非常清楚。

  380多年从未被水淹过

  就这样,烈日之下,80岁的郑国强老先生一直光着头带着我们探寻村堡内的每一个角落。在接触他的短短两个小时,我感受到了他对故土的赤诚。

  据老先生介绍,他是郑瑜的第十三代传人,生于斯长于斯。1998年,他退休后,一直居住在堡内的祖屋,义务负责管理、讲解村堡。他有一本题为“我的夕阳红”的相册,里面有村堡各个地方的照片和他管理村堡的具体工作等,还特意写了一句“一本相册就是一本人生记录”自勉。

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修葺一新。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修葺一新。

  “我喜欢研究村堡里的一切事物,很有意思,余生还要继续写村堡的变迁及将来。”老先生坦言,他的家人大部分都居住在香港,自己舍不得离开村堡,便独自住在祖屋。村堡第一期修复期间,他就居住在护城河对岸的老房子里,夏天没有空调非常热,但他都甘之如饴,每天都要回到村堡巡视一番。“如今,村堡里的许多房子修复好了,我看着很高兴。”老先生像小孩子一样笑着说。

  当我们即将离开逆水流龟村堡时,老先生又指着护城河边上的一个涵洞解释说,村堡是北方的风格,但这里380年来从来没有被水淹过,因为只要护城河的水超过1.3米,就会从涵洞排出去。即便是村堡内,也布置着纵横交错、用麻石砌成的排水渠,非常规整,宽约20厘米,深10厘米。“尽管不大,但下多大雨都能及时排走,德国、韩国等专家都来考察过这里的排水系统。”老先生说,他生怕遗漏什么没介绍给我们,哪怕一点点都不行。

相关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