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湛江

粤西首座知青文化园5月4日竣工开园 庆典大会隆重举行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5月4日上午10时,由湛江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纪念毛主席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五十周年暨粤西知青文化园竣工开园、《山野上那些木棉花》(续集)首发庆典大会活动在湛江南国热带花园广场隆重举行。

(通讯员 钟真池 谢剑锋 熊咏宁)5月4日上午10时,由湛江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纪念毛主席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五十周年暨粤西知青文化园竣工开园、《山野上那些木棉花》(续集)首发庆典大会活动在湛江南国热带花园广场隆重举行。

大会中,原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庞康养,湛江市政协副主席钟胜保,广东省农垦总局王元处长,海南农垦博物馆负责人林旭飞、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负责人丘浩章、湛江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向东、常务副会长钟真池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北京、上海、湖南、广西、海南、广州、香港等地的知青协会嘉宾代表及国内外的六千多名知青前来参加。

湛江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向东在会上致欢迎词,常务副会长钟真池介绍“粤西知青文化园”的建设情况及《山野上那些木棉花》(续集)出版情况,副会长郭小莹介绍“粤西知青文化园”财务收支情况;粤海知青网代表宋晓琪,广东省农垦总局王元处长,湛江市政协副主席钟胜保,原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原副书记蔡东士等分别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蔡东士表示:“我们今天的集结,纯粹是为了纪念,为了那一份永远挥不掉的知青情结;这份随着时间推移弥足珍贵的情结,是知青文化园的精神支柱,它使文化园成为我们共享的精神家园。”

为了留住那段岁月记忆,传承发扬知青文化精神,至2016年以来,湛江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集中精力,组织并发动广大知青,自筹资金做好两件事:一是发动和筹建粤西知青文化园,二是编写出版《山野上那些木棉花》(续集)。这两件看似普通的事,却是一群人投入大量精力交出的完美答卷;它凝聚了广大知青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湛江市人民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支持。

粤西知青文化园是经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湛江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粤西知青、外地知青和热心人士6000余人,捐资182万元兴建而成,是一个以知青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从2016年3月发起倡议,到2017年5月4日奠基开工,经过一年的努力,于2018年5月4日竣工开园。

粤西知青文化园位于湛江南国热带花园北侧,与南国热带花园融为一体。整个文化园由入口广场和两个小广场组成,里面分别规划有一座双层的知青亭、一尊石书志、两个雕塑群、一个流芳廊、一个诗画廊、一座怀想碑和多个雕塑小品,由一条知青路贯穿其中,串联一起。沿路还放置了100多张休闲桌凳,有着一步一景之妙。园内还种植了橡胶、松树、剑麻、木棉等热带作物小区。不但具有浓厚的粤西知青文化元素,更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园区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各个元素都以知青文化为题材,每一处都是一个动人故事,让参观者如置身其中,追随缅怀那段坎坷又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国人大十二届常委会委员、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湛江知青白志健同志为该园题写园名;原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原副书记、知青蔡东士撰写了知青亭志;以及不少知青作家、书法家留下优美的诗词歌赋。这些都对该园的文化意涵及历史底蕴作了精彩的诠释和由衷的赞美,对不忘初心,启迪后人,砥砺前行,携手共进有着鲜明的意义。

木棉花有“英雄”“南国报春花”之美誉,她承载了这个特殊群体的许多记忆。2013年出版上集时,便得到了许多知青的响应,大家纷纷投稿,一共收到稿件300余篇,最后精选170余篇收编入册。在上册发行时,三千多名知青挤满了新书发布的公园一号广场。现在,借着粤西知青文化园竣工开园以及纪念毛主席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五十周年之际,续集也将同步首发。续集由蔡东士等130名上山下乡知青撰写,共收到文章300余篇,编入续集的共有146篇,蔡东士为该书撰写了序,这本凝结了知青智慧和创作精华的文集,同样受到知青们的热捧,从征稿到最后筛选,近40万字的文集,是所有人的期盼。

书籍回顾了知青五十年来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足迹和艰辛创业的历程;记述了他们在农垦农业展现的成长、婚姻、学习工作的故事及感悟。铭记了一代年轻人于祖国同命运心连心的峥嵘岁月,更是追思一代知青的心路历程。对传承知青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湛江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表示,所有的活动,从发起到倡议,知青们都是相互转告,热烈响应并纷纷捐款,每个人都在默默支持着工作的开展,这一切使得所有的事情都进展得十分顺畅,我们也扪心自问,这是什么力量和凝聚力?或许这就是亲如手足,大爱无疆的知青情谊的体现。

本次活动吸引来自国内外的六千多名知青前来参加,对于这些知青来说,那些过去的事,不止是讲给儿孙听的故事,更是一种归宿,是自己的青春年少,是自己的过往,是那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